?
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常識 - 正文

“七出之條”的“七出”表示什么?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4-01 12:04:39
導讀“七出之條”的“七出”表示什么?,七出之條定義、源流“七出”一詞起于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辈⒔忉尣豁樃改敢蚱淠娴隆捌叱觥币卜Q“七去”,是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包括“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七

七出之條 定義、源流 “七出”一詞起于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辈⒔忉尣豁樃改敢蚱淠娴?/p>

“七出”也稱“七去”,是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包括“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七出之條 定義、源流 “七出”一詞起于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辈⒔忉尣豁樃改敢蚱淠娴?/p>

“七出”也稱“七去”。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秲x禮?喪服》:“出妻之子為母”。賈公彥疏:“七出者: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又《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唐律規定,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處徒一年半;雖犯七出而有三不去的情況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但如犯惡疾及奸者,即使有三不去的條件,仍可徑行出之,不受上面規定的。

七出 又稱“七去、”“七棄”。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所謂“七去”,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捌叱觥薄捌呷ァ痹~殊而意同,都體現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

七出一詞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現,但其內容則完全源自于漢代記載于《大戴禮記》的“七去”,又稱作“七棄”?!捌呷ァ眱热萑缦拢?/p>

七出內容與之類似,語出《儀禮。喪服》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整體來看,七出和七去的內容大多是以夫家整體家庭家族的利益為考量,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于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

不順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順丈夫的父母。大戴禮中所說的理由是“逆德”,在傳統中國,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因此違背孝順的道德被認為是很嚴重的事。

是中國古代的一些婚姻家庭方面的規范。不是去,應該是娶,三不去。 在古代,如果一個女子有了規定的七種罪過,則男方可以休妻。這就是七出之條。七出:無子、淫佚、不順父母、口多言、盜竊、嫉妒、惡疾。 此外,在選擇配偶時,還有“

無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子女來,理由是“絕世”,在傳統中國,家族的延續被認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無法生出子女來便使得這段婚姻失去意義。以《唐律》為例: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疏議據此認為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隨傳統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漸成熟,真正是以無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為減少。?

七出三不出”,是古代中國有關女人被休之問題的?!抖Y記·大戴禮》云:“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笔菫椤捌叱觥?,也就是說,七條中占了一條,男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休女人了?!抖Y記·大戴禮》還

指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生性關系,理由是“亂族”,也就是認為淫會造成妻所生之子女來路或輩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緣的混亂。當然,在古代,"淫"不止是指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生性關系。

這個當然肯定還是有一些條件的。 但是我畢竟是一個現代的人,所以我的一些說法和觀點也只是在網上查閱的有關資料,并且不能保證完全的真實性,只是希望和大家能一起討論一下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七出是什么呢。第一個,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不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亂家”,亦即認為妻子的兇悍忌妒會造成家庭不和。而許多看法中,更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續。

七出”也稱“七去”。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秲x禮•喪服》:“出妻之子為母”。賈公彥疏:“七出者: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又《大戴禮記•本命》:“婦有

有惡疾

指妻子患了嚴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參與祭祀,在傳統中國,參與祖先祭祀是每個家族成員重要的職責,因此妻有惡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雖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為主要的理由。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遜,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

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喜歡嚼口舌、說是非,影響家庭和睦。理由是“離親”,在傳統中國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輩分低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多表示意見,而妻子作為一個從原本家族外進來的成員,多話就被認為有離間家族和睦的可能。?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遜,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

竊盜

即偷東西。理由是“反義”,即不合乎應守的規矩。

“三不去”的意思是有三種情況不能休妻。這三種情況是指有所娶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這三種情況。 1、有所娶無所歸:指女子出嫁時有娘家而休妻后無娘家可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女子沒有歸宿,因此無法生存。 2、與更三年喪:指妻子

整體來看,七出的內容大多是以夫家整體家庭家族的利益為考量,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于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相較而言,妻子要主動提出離婚的義絕,條件就嚴苛得多了,因此可以看為封建社會對婦女的一種壓迫。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二十四孝、七出之條是什么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抖男ⅰ返墓适麓蠖既〔挠谖鳚h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一、孝感動天;二、戲彩娛親;三、鹿乳奉親;四、百里負米;五、嚙指痛心;六、蘆衣順母;七、親嘗湯藥;八、拾葚異器;九、埋兒奉母;十、賣身葬父;十一、刻木事親;十二、涌泉躍鯉;十三、懷橘遺親;十四、扇枕溫衾;十五、行傭供母;十六、聞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筍;十八、臥冰求鯉;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飽血;二十一、嘗糞憂心;二十二、乳姑不??;二十三、滌親溺器;二十四、棄官尋母。

二十四孝作為家庭禮教,對于維護封建家庭和諧,有啟導作用;孝,作為中華文明的傳統道德之一,對于現實社會子女教育,也有啟迪作用。

(故事內容略。詳細請于百度百科查閱:http://baike.baidu.com/view/5086.htm)

七出之條

七出,七去(也稱七棄)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禮制和習俗中,規定夫妻離婚所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離婚)。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說是對于妻子的一種壓迫。但另一方面說,其作用是:在男性處于優勢地位的古代社會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拋棄的命運。

七出一詞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現,但其內容則完全源自于漢代記載于《大戴禮記》的“七去”,又稱作“七棄”。內容,婦人七去: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

在漢代,雖然在禮制中已經有了“七去”的說法,也成為一般人休妻的重要準則,但一直未成為具有強制性的規定。到唐代的《唐律》之中,才把七出列入法律規定之中,但唐代對于離婚的法律規定執行還較不嚴格。宋、元以后,離婚規定的實行逐漸變得更嚴格。

“七出三不去”中七出是古人休妻的法寶,而“三不去”是什么意思呢?

“三不去”的意思是有三種情況不能休妻。這三種情況是指有所娶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這三種情況。

1、有所娶無所歸:指女子出嫁時有娘家而休妻后無娘家可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女子沒有歸宿,因此無法生存。

2、與更三年喪:指妻子曾經為公婆服過三年喪期的,這是“孝”的體現。因為“孝”是德性的基礎,基于這一點,丈夫也不能休妻。

3、前貧賤后富貴:是指女子在貧寒時,相伴左右、不離不棄,因此在富貴后也應當共享富貴。如果在富貴后拋棄妻子,這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擴展資料

七去的內容如下:

1、“不順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順丈夫的父母。

2、“無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兒子來,理由是“絕世”。

3、“淫”:亦即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生性關系。

4、“妒”:指妻子好忌妒。

5、“有惡疾”:指妻子患了嚴重的疾病。

6、“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

7、“竊盜”:即偷東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不去

古代的三從四德具體指什么?七出之條又是指什么?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人七去: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

古代的三從四德,七出之規都是什么?

我這兒有《三從四德與七出之條》

需要嗎?

案數次內外有別位置和分工

“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范。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2)家庭組織的內外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男主女從等(見“婚姻家庭的內與外”條)。

婚姻、家庭的“內”與“外”

家庭是兩性關系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手段和過程。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于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后妃的等級人數,后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娶妾。

內外有別的源流和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于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和軍事活動的參與(而在商朝還有商王的妻婦如婦好等率兵作戰、主持祭祀和農政大事的記錄),叫婦女退回家庭。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于“分”與“別”,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橐黾彝ヒ彩莾龋校┍就猓ㄅ┠?、男主女從?!皟韧庥袆e”成了了維護父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并得以延續的根源。

三從四德 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于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后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于《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后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后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北緛硎菍m廷婦女教育門類,后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三從”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系,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系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于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于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于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皬姆颉睆呐映黾蘧烷_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WAN,音碗)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皬姆颉边€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范。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保ā抖Y記?郊特牲》)這里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于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九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后,她又囑咐九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鬃拥膵鹉妇唇彩悄7豆褘D,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后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贊揚為“知禮”。

“四德”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于宮廷婦女教育,屬于“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里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后,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梢?,“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八牡隆焙髞矸夯癁閷λ袐D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焙蟠恢辈粩嘣谧龀鲂碌慕忉?。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柏憽笔菆允毓澆?,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準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范: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后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于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于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樸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于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于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準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贊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后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饑,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于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三從四德”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范是特定時代、出于某種需要產生的,并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范。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也就是要婦女既順從又能干?!叭龔摹钡赖碌慕探鋭褡u、“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交互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制逐漸讓位于夫權,夫家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服從、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本身充斥著矛盾,如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母親;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母親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至于“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鑒之處。

七出之條 定義、源流

“七出”一詞起于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辈⒔忉尣豁樃改敢蚱淠娴?,無子為其絕后,淫為其亂族,妒為其亂家,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口多言為其離親,竊盜為其反義。然而,出妻現象早已有之,先秦婦女出嫁和被休同時稱“歸”,被休也叫“大歸”,被出的婦女叫“棄婦”。漢代提出“七出”與“*娶”(*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惡疾的人家的女兒和沒有母親的長女)有關。這樣就把住婚姻的兩道關口。唐代將“七出”規條入律,當出不出和隨便棄妻都將受律法干預;并將七出順序改變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清律改為:“無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惡疾、多言舌、盜竊”;而對犯淫僻的婦女沒有“三不去”的權變?!捌叱觥贝涡虻淖兓从巢煌瑫r代對婦女要求的標準不同。

不順父母

父權制家庭的建立首要的是維護父家長的尊嚴和利益,娶媳婦事奉孝順公婆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孟子說過“娶妻為養”,就是事奉丈夫的父母。順、孝、事的理想標準如《禮記?內則》所要求的,“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叫頭遍,媳婦起床梳洗到公婆處請安,奉水盥漱,侍侯用飯,沒有公婆的命令不敢退私室休息。媳婦必須唯公婆之命是從,“三從”中的“從夫”,實際“夫”需以父母之命是聽;“四德”中的每條都與事奉孝順公婆的修養有關。不順公婆的媳婦,起到擾亂家庭尊卑秩序、破壞和諧的作用,是違背孝德婦道,也是妻婦最嚴重的錯誤。因此,在尊崇孝德的漢代創造“七出“之條時把“不順父母”放在首條。許多因不孝順休妻的例子看來很不近情理,如東漢姜詩的妻子在婆婆面前叱罵以條狗,就被丈夫認為不孝順休棄,姜詩還被譽為孝子。是否順公婆,更多是主觀感受,一些公婆借口不孝強迫兒子休妻,造成像《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雙雙殉情的悲劇。

無子

“七出”之條中,該條對被休婦女而言,最是無辜。父權制家庭中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娶妻就是為了生育后代;而按照父系傳承的世系原則,只有兒子才算延續香火的后代。因此,婦女不得不擔起“無子”的“罪名”。依制只能娶一個妻子,所以需休棄無子之妻,再娶新妻以生子。曹植《棄婦詩》寫道:“無子當歸寧(被休)……有子月經天,無子若流星;天月相終始,流星沒無精?!笔钦f無子的婦女就像流星一樣在夫家短暫;只有生了兒子的妻子才能像日月經天在夫家站住腳??梢姖h代因無子休妻的普遍存在。后代越來越重視“無子”在“七出”中的位置,開放如唐朝,唐律中把“無子”置于首位,這一直延續到明清。不過,后來流行無子的正妻為丈夫納妾,妾生子可視為己生,免于被出;若無子且妒,只有被休。歷代因無子被棄的婦女上至宮廷貴婦(如春秋時衛國夫人莊姜,出身高貴,品貌超群,《詩經.衛風.碩人》就是贊揚她而作,但她由于沒有生育而被疏遠冷落,《詩經?邶風?日月》舊說如是)下至民間(如曹植《棄婦詩》所詠)不可勝數。

“淫”

這里是指婦女有放縱淫亂的行為,“僻”是行為邪僻不正,淫僻被認為是婦女道德品行最大惡德。(儒家在性行為、性道德上也是奉行男女雙重道德標準的)該條要求妻子對丈夫保守貞操,不得與家族內外男子有染,以保持家族穩定和血統純正(《大戴禮記?本命》“為其亂族也”)。對已婚婦女來說,被認為是自身可掌控的最大的過錯,“萬惡淫為首”。宋代以后重視“*貞”(守貞操的未婚女子,民間俗稱“黃花閨女”),有新婚夜“驗紅”的習俗(用白絹檢驗初婚夜夫妻性生活是否有血,有血即是貞潔*,無血,就斷定犯淫即刻休棄)。唐律令把“淫佚”提到第二條;清律列在第三條,但又規定犯“七出”之條中,惟獨對犯“淫佚”條不執行“三不去”(詳見第23檔案)的權變規定而格休勿論。家族在對犯淫婦女處罰上起重要作用,如清代江西臨川孔氏支族家規規定“婦與人私,斷令改嫁;其夫不嫁,革餅逐出,生子不得名登團拜;凡族中婚姻喜慶之類,俱不得與;不得派行稱呼”。婦女犯淫除休棄外,更有施行“沉塘”(沉”(將犯淫婦女綁在竹木板上塘底淹死,湖南等地習俗)等嚴厲懲罰。宮廷懲罰淫亂的婦女有“幽閉”(是處罰淫行的酷刑即《尚書?呂刑》“宮辟疑赦”之宮刑,男子割勢,女子毀壞生殖器,僅次于死刑)。至于小說、戲劇中如《水滸》對犯淫的妻婦嫂非休即殺在后代影響深遠。

惡疾

“惡疾”,《大戴禮記?本命》認為是“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東漢何休認為“惡疾棄,不可事宗廟也?!焙涡莅燕?、聾、盲、癘、禿、跛、佝都歸入惡疾,未免太泛,除了“癘”傳染性強難以治愈,其他6種殘疾并不妨礙祭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癘,惡疾也?!薄鞍O”通“癩”,就是麻瘋病,傳染性強,患者遍身爛灼,毛發凋零,指節自解,為不治之癥。婦女患此惡疾除不許參與祭祀外,也影響生活、生育,不能承擔倫理責任,自然被父權制家庭休棄。后來,把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也視為惡疾,如清代直隸安平縣歸可子妻岳氏,因患有羊角瘋,被丈夫以“七出”中的“惡疾”條休棄;岳氏回娘家養病,漸漸康復,而歸可子已再婚娶妻;岳氏看復婚無望,又不愿改嫁,就投井自殺了。(事見李塨《恕谷后集》卷7,《可母岳墓碣銘》)

嫉妒

“妒忌”(“嫉妒”)出妻,是要懲罰那些對丈夫多納妾不滿、敢于表現在語言和行動上的正妻。認為嫉妒有背“婦德”中的柔順之德、賢惠之道,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家庭丈夫多娶、家族多子的利益需要?!墩f文解字》對“妒”解釋為“婦妒夫”,相應還有“媢”字是“夫妒婦”,說明當時婦女有外遇或通淫的情況,引起丈夫嫉妒情況比較多;后來人們更習見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嫉妒了。先秦時代,上層婦女即使嫉妒也不一定被出,《左傳》記載晉國叔向的母親羊叔姬(嫡妻)嫉妒叔虎的母親(妾)長得漂亮,不讓丈夫多接近她,怕妾生下兒子威脅叔向的地位,她不但未被休,《左傳》還稱贊她聰明。到了東漢的馮衍妻任氏因阻止丈夫納妾被丈夫休遣,馮衍寫信給妻弟說自己按照先圣之禮納妾遭到妻子嫉妒,是自己和家庭的不幸,不去此婦,家不寧、不清,福不生,事不成。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上層婦女中嫉妒制夫的現象還非常普遍,直到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清時代,婦女嫉妒減少甚至主動為丈夫納妾的多了起來。

多口舌

“四德”對“婦言”的要求,作為妻婦應沉靜寡言,“言不貴多而貴當”。父權制家庭忌諱妻婦多言,主要因為怕外來的妻婦會離間家庭內部人際關系,特別是兄弟間的關系,導致家庭不和甚至瓦解。如漢初陳平年輕時與兄嫂同住,其兄每日耕田,而鼓勵陳平到外面游學,嫂子嫌陳平不生產白吃飯,說:“有叔如此,不如無有!”被丈夫休棄,趕回娘家。東漢李充的妻子也因妻子多言而出之。在妯娌間搬弄是非、制造家族不和也是多口舌的表現。后代連篇累牘的女教書中,普遍認為婦女多言是違背婦道,不賢、瘋癲,難為夫家所容。清代唐彪《婦女必讀書》中說:“婦人賢不賢,全在聲音高低、語言多寡中分:聲低言寡者賢,聲高言多者不賢也?!薄肚迤缴教迷挶?“快嘴”李翠蓮記》就是寫一個聰明敏銳,性情直率,不受禮法約束,說話無忌,出口成章的李翠蓮,到婆家不為所容,而遭休棄,也不為自家哥嫂接納,終于出家為尼。

盜竊

把妻婦“竊盜”(不是指在外盜竊他人財物,而是家內)作為“七出”之一條,一方面反映婦女沒有獨立財產權,更反映出父權制家庭(族)為維護父權—夫權家族的財產利益而對婦女進行控制?!抖Y記?內則》規定:“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奔词鼓锛胰说酿佡浺惨唤o婆婆,更不能把丈夫家的財物“私假(借)”、“私與(給)”,不然就構成“竊盜”,這被認為“吃里扒外”。所以,把妻婦竊盜的罪名定為“反義”,即違反常情常理。在父權制婚姻家庭制度中,男家為內,女家為外?!俄n非子?說林》中講衛國女子因出嫁前聽她母教導——婚姻不可靠,被丈夫遺棄很普遍,應該自己積攢財物,到婆家后照乃母話行事被發現,“其姑以其多私而出之”。后代大家族家法規定妻婦不得把大家族的公共財物據為小家所有,鄭氏家規要求家庭勞作如紡線必須集體進行,不許分散在各自小家,每天收工前檢查有無缺少,嚴格防止竊盜私藏歸小家庭。

“七出”小結

“七出”是對婦女而設的懲罰規條。明初劉基就說過“七出”不是“圣人意”,乃“后世薄夫之所云”。他認為犯淫、妒、不孝、多言、盜竊這五條,出妻尚有道理,而“惡疾”與“無子”,是人不愿有之大不幸,而竟被出,有悖天理人情。(《郁離子》)從今天的眼光看,“七出”的用意:(1)在于鞏固父權—夫權家庭(族)秩序——如以“不孝”出妻為了維護家長尊嚴和轉移養老責任給婦女,以“淫僻”、“嫉妒”、“多言”出妻為了保持尊卑有序、血緣純正和人際和睦;(2)為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的利益,包括世系延續及其象征意義、社會聲譽和物質利益,以“無子”、“惡疾”、“盜竊”等不近情理的條規出妻。責怪、壓制、懲罰婦女使其屈從犧牲,是“七出”之條對婦女構成壓迫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與“七出”相補充的還有“三不去”規定:“有所?。ㄈⅲo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保ā洞蟠鞫Y記?本命》)這是對“七出”的一種變通,對那些娘家無人、與夫守孝三年和與夫共歷貧賤患難的妻子當出而給予“豁免”,但對于犯淫的婦女是不適用的。

古代 離婚:“七出”由禮入法

父權制婚姻家庭制度是周代建立起來的。在西周甚至春秋戰國時期,父權制家庭不是特別穩固的,如《周易》中有妻子離家出走,秦始皇巡游時發現男子招贅、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拋棄孩子改嫁的現象,于是刻石頒令天下維護家庭穩定。先秦還沒有“七出”具體規條,婦女雖有犯七出規條者,不一定被休,然丈夫遺棄妻子也可以不受*。漢代儒者在闡發古禮時根據當時的需要規定了“七出”、“*娶”、“三不去”的條文,只是在家庭(族)禮教范圍內實行,到了唐代,“七出”、“三不去”進入法律范疇,《唐令》:“諸棄妻需有‘七出’之狀:一無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嫉妒,七惡疾。皆夫手書棄之……雖犯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謂一經持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后貴,三有所受無所歸?!贝送?,唐律在解除婚姻方面還增加了“義絕”條款(見第24檔案)。法律又規定,妻子沒有七出和義絕的情況而出妻的,要受到懲罰。宋元明清以來的離婚律令,基本沿襲唐律。

“義絕”與“和離

“義絕”與“和離”,同為解除婚姻關系的法律方式?!傲x絕”一詞最早見于漢代《白虎通?嫁娶》。禮規定丈夫可以休妻,妻不能離夫,但是丈夫“悖逆人倫,殺妻父母,廢絕綱紀,亂之大者也;義絕,乃得去也?!逼拮涌梢耘c殺死岳父母的丈夫脫離關系,因為他破壞了“夫妻義合”的原則,妻子離開他是正當的?!傲x絕”作為強制離婚的法律規定始于唐代,且不再限于夫殺妻之父母,而是包括夫或妻對對方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外祖父母等的侵犯(毆打、詈罵和傷害)。唐宋通行的七種“義絕”條件有2條針對丈夫,1條夫妻共用,4條針對妻子,其中有“妻子欲害夫”即“義絕”的條款。法律還規定,若犯義絕不離的,“合得一年徒罪”。元明清義絕據時變更內容。

“和離”始見于唐代《唐律?戶婚》,在“諸犯義絕者離之”條后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問罪)?!焙碗x需由丈夫簽“放妻書”。后代循唐例,也稱“和離”為“兩愿離婚”,并為近代法律沿用。

古代休妻、離婚舉例(3)……(字數*問題 以下略)

歷朝鉗制婦女的手段:

女教……

家規……

國法……

語言……

陋習……

趨勢與數字……

歷代女主……

參考資料:2002年初為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之“三從四德與七出之條”撰寫的腳本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古代女子的“七出之最”指的是那七出?

在離婚問題上,丈夫可以借七種理由休棄妻子,是為“七出”?!秲x禮·喪服》說:“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币嘧鳌捌呷ァ??!洞蟠鞫Y記·本命》說:“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要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闭煞蚩梢杂闷渲腥魏我粭l為借口,解除婚姻關系。反之,妻子則毫無離婚的自由與權利,只能從一而終。

七出

七出,七去(也稱七棄)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禮制和習俗中,規定夫妻離婚所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離婚)。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說是對于妻子的一種壓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處于優勢地位的古代社會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拋棄的命運。

目錄

1 七出和七去的內容

2 七出和七去的歷史發展

3 七出在古代中國婚姻上的作用及其*

4 參見

5 參考資料

七出和七去的內容

七出一詞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現,但其內容則完全源自于漢代記載于《大戴禮記》的“七去”,又稱作“七棄”。七去的內容如下:

一、“不順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順丈夫的父母。大戴禮中所說的理由是“逆德”,在傳統中國,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因此違背孝順的道德被認為是很嚴重的事。

二、“無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兒子來,理由是“絕世”,在傳統中國,家族的延續被認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無法生出兒子來便使得這段婚姻失去意義。以《唐律》為例: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疏議據此認為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隨傳統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漸成熟,真正是以無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為減少。

三、“淫”

亦即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生性關系。理由是“亂族”,也就是認為淫會造成妻所生之子女來路或輩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緣的混亂。

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亂家”,亦即認為妻子的兇悍忌妒會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為妻綱”這樣的理想夫妻關系的混亂,而許多看法中,更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續。

五、“有惡疾”

指妻子患了嚴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參與祭祀,在傳統中國,參與祖先祭祀是每個家族成員重要的職責,因此妻有惡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雖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為主要的理由。

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理由是“離親”,在傳統中國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輩分低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多表示意見,而妻子作為一個從原本家族外進來的成員,多話就被認為有離間家族和睦的可能。

七、“竊盜”

即偷東西。理由是“反義”,即不合乎應守的規矩。

七出內容與之類似,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整體來看,七出和七去的內容大多是以夫家整體家庭家族的利益為考量,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于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相較而言,妻子要主動提出離婚的義絕,條件就嚴苛得多了。

七出和七去的歷史發展

在漢代,雖然在禮制中已經有了“七去”的說法,也成為一般人休妻的重要準則,文獻中記載的離婚例子,大多以七去為休妻的理由,但一直未成為具有強制性的規定,因此不按照七出原則而離婚的例子仍經常出現,例如著名的外交軍事家班超,因為同僚說他沈溺于家室之樂,就憤而休妻。

一直到唐代的《唐律》之中,才把七出列入法律規定之中,規定不符合七出或其他離婚理由包括義絕、和離、違律成婚等而離婚者為違律必須受罰,而其中僅有七出屬于是丈夫或夫家單方面要求的離婚。但唐代時,離婚的法律規定執行仍較不嚴格,私下有不甚合律的理由離婚也常不被干涉,法律主要是在離婚其中一方不服而興訴訟時,才由地方官員按律來作審判。

到宋、元以后,離婚規定的實行逐漸變得更嚴格。宋代的士大夫,逐漸開始認為離婚對于家庭或個人來說,都是不名譽之事。因此雖然法律規定上仍延續唐律的規定,但實行上更加嚴格,婚姻契約(元代以后稱作休書)的使用雖始見于唐代,但在宋代才開始普遍實行,書契上需附離異原因,而到元代更要求休書必須交官府審驗,因此,七出的法律規定被切實地實行。這種制度延續到明清二代。

對于七出制度對女性不公的批判,較早期的有明代的宋濂、清中葉的俞正燮等人,但一直要到了清末民初,七出的制度才連同傳統的婚姻制度一起受到許多知識分子們的廣為批判。但清末1909年參照西方法律所頒行的《大清現行刑律》中,仍保留了相應于七出的相關規定法律,而這部刑律中關于離婚的部分也一直延用到*初年。一直到1930年國民政府所制定頒行的民法親屬篇中,關于離婚的規定才真正比較明顯脫離了傳統的七出觀念。

七出在古代中國婚姻上的作用及其*

七出在古代中國,代表了一種在婚姻制度中,一方面防止婚姻任意被結束,但另一方面卻同時能保障丈夫及其家庭的利益的規定。這規定使得在婚姻關系中,妻子一方處于弱勢,丈夫一方能較主動地決定婚姻的延續與否。

但另一方面,對于傳統中國原本就處于弱勢,難以獨立生存于社會的妻子來說,七出的規定也最低限度地保障她不致于因丈夫個人的好惡喜好,而任意被拋棄。除此之外,在一些案例中,由于受到丈夫欺虐的妻子缺乏主動要求離婚的手段,同情妻子的地方官員,會以七出的法律來要求雙方離婚,使妻子能脫離惡夫。

此外,在傳統中國,七出這個規定有其*,用以保障妻子不被輕易休棄,亦即《唐律》中所規定的三不去,也就是說在三種情形下,即使是妻子符合于七出的條件,丈夫也不能任意要求離婚,三不去是指妻子曾經幫舅姑服喪、娶妻時窮現在富有、以及“有所受無所歸”(應是指妻子的父母家族散亡,被休后可能無家可歸)

但除了另外則有義絕的規定,亦即規定在某些特定情況上,如《唐律》規定是若犯惡疾及奸者,即使妻子符合三不去的條件,丈夫仍可以要求休妻。否則,丈夫也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什么規模才算是企業? “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表示什么 建安七子說的是哪七個人? 《四庫全書》說的是哪四部? 海虹什么部位不能吃? 人民幣上有沒有盲文? 戰國四君說的是哪些人? “號外”指的是什么? “江郎才盡”說的什么典故? 春聯的來歷是怎么回事? 中唐古文運動代表人物 正字計數法來源于哪里 佛教的三藏是指什么 九九乘法表的起源是什么 什么是世界文學中的兩詩 公積金指的是什么? 波音公司是在哪個國家 去杠桿指的是什么? “三去一降一補”指的是什么? 黑匣子說的是什么 學前教育為什么也稱做幼兒園? 古代的“三不去”說的是什么? 佚名說的是誰? 聞一多的三美主張說的什么 曹禺的四大名劇有哪些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指的誰 出太陽的時候也會下雪怎么回事 出太陽的時候也會下雨是怎么回事 牛背雨現象指的是什么? 天氣預報中的“副高”表示什么? “善始者眾,善終者寡”指的是什么? 跟紅頂白是什么意思啊 春分中的“分”指的是什么? 文章一詞原義表示什么? 貝塔系數指的是什么? 累計折舊指的是什么? 鯰魚效應指的是什么? 彼得科普原理指的是什么? 生物的三大界指的是什么??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