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常識 - 正文

24個節氣分別是什么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4-01 12:12:13
導讀24個節氣分別是什么,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的含義: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并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

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的含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并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1、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表示春天的開始。 2、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后;表示夏天的開始。 3、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表示秋天的開始。 4、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表示冬天的開始。 5、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后;表示晝

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是怎么來的?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并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年二十四節氣表 立春2月4日 06:03:15雨水2月19日 01:59:29驚蟄3月6日 00:02:15 春分3月21日 00:57:06清明4月5日 04:46:39谷雨4月20日 11:55:32 立夏5月5日 21:59:25小滿5月21日 10:59:02芒種6月6日 02:03:02 夏至6月21日 18:51:13小暑7月7日 12: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按河牦@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边@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后順序。

二十四節氣之—最是一年春好處兒童閱讀推廣員:小思壹.什么是二十四節氣貳.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叁.二十四節氣歌肆.最是一年春好處什么是24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時間段的一種表述方法。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每轉一圈為一個回

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胺帧奔创悍趾颓锓?,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到達最南方,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到達最北方,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p>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是什么?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太陽歷簡稱陽歷。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由于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日落日出,風雷雨霧。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后;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后;秋分為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為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后;冬至為每年公歷12月22日前后。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于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歷”。

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歷”。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任何一個首領,其首要職責就是仰觀俯察,授民時歷,并以此為中心進行祭祀和管理禮制;其次才是開疆拓土。有了“認識天文,教民稼穡”的本領才能為先民所敬重和擁戴,從而擔任“領袖”。

史載,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萌芽狀態,那時人們注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

燧人氏時代已經確認天北極,創《河圖》《洛書》、星象歷;伏羲氏時代發明了八卦,并創立了天道觀測系統;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歷,發現了太陽黑子,并發明了熒惑歷(火星歷)等,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二十四個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氣法: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于公歷2月3-5日交節。 [19]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斗指??;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氣法:冬至后105天;定氣法:太陽黃經為15°。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公歷4月04-06日交節。

谷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歷4月19-21日交節。 [2]

夏季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歷5月05-07日交節。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征,小滿江河滿。公歷5月20-27日交節。 [20]

芒種:斗指己;太陽黃經為75°?!懊⒎N”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公歷6月05-07日交節。

夏至:斗指午;太陽黃經為90°。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21]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歷7月06-08日交節。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22-24日交節。 [2]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2]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歷11月7-8日交節。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12月6-8日交節。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歷1月5-7日交節。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20-21日交節。

農歷24個節氣是怎么劃分的?

24節氣是中國人祖先的智慧的發現?,F在很多人都在說,24節氣很好,只是它只適合中國這塊地方,或者更確切說只適合黃河流域華北這片土地。再遠些就不適用了。果真如此嗎?我來從分析24節氣的名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后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后,緊跟著后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個“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可見這就表明,在這里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頭了?不要當作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并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通常把這八個節氣稱為四季八節。實際是四始八中。它們是界定四季的??墒撬募居质鞘裁匆馑寄??夏季不是熱天嗎?,冬季不是冷天嗎?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嗎?

這個問題提得確實有道理。難道古人給四季定歪了嗎?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奧秘。

原來冷和熱雖然是依賴太陽的照射,但人們感覺到的冷和熱卻是原因很復雜的,太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比如一個大房子兩頭有兩個門,冬天從左端門端進一盆火,慢慢向右門移動,最后從右端門端出去。您說是不是當這盆火移到中央的時候房子里的溫度最高?肯定您說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門時溫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氣散熱是需要時間的,火移到中間時,熱還沒有來得及散開。太陽照射與此類似,影響氣溫的因素還要復雜得多。所以,季節的概念,最初發生時是很樸素的,根據人鍆的直接感受。當人們要定四季的準確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納入歷法的時候,人們認識到不能僅僅根據氣溫來定四季。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歷時,氣溫也不總相同。因此必須找到最穩定的普遍適用的定四季的標準。我們聰明的祖先,找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太陽的南北位置。這個標準是天文標準。太陽的南北位置雖不能唯一決定一個地方的氣溫,但它能大體上有規率的影響一年中的溫度變化。因此按太陽的南北位置來定四季是有實際價值的。當然這樣定的四季必須與按氣溫來定的直感四季有區別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稱氣象四季。氣象四季不能作歷法四季。而剛才說的天文四季才能作歷法四季。氣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滯后,中國的黃河流域大概滯后三個期。24節氣中上述八個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歷法四季。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間了。

四季八節是24節氣的骨架,也是歷法的骨架。其它十六個節氣則是骨架上的枝條或肉。枝條或肉的用處是天文四季通向氣象四季的橋梁。

我們看立春和春分之間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驚蟄”。這兩個名字描寫了春季上半季的氣象或生物的特征。要開始下雨了,藏在地下過冬的小生命聽見太陽的召喚要開始蘇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間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從“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可以知道清明節氣時的氣候情況。從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這是莊稼需要雨水促長的季節。立夏與夏至之間插入“小滿”和“芒種”。小滿是小麥灌漿的時候,芒種是小麥收割和秋種的大忙季節。夏至與立秋之間插入“小暑”和“大暑”,這是最熱的一個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間插入“處暑”和“白露”,這是暑威強弩之末,和早晚開始見露珠的初秋季節了。秋分與立冬之間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見字自明了。立冬與冬至之間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與立春之間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氣象意義就更清楚,不必解釋了??傊痪湓?,八節之間插入的十六個節氣,是用來描述中國黃河流域的氣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區都可根據各地的氣象和物候特征模仿為這十六個節氣取適當的名稱,就像世界時和區時的關系一樣。所以說:24節氣實際是全世界適用的。

24節氣的天文意義明白之后,就知道歷法以24節氣為準繩是多么重要。但是24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讓既簡明,又足夠準確的表現24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握,這是設計歷法的重要任務。

24節氣又叫做什么 百科

24節氣又叫做三候。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地球繞太陽一周,稱之為一歲,而一歲之氣候不齊,一是由于地球上地帶不同,二是由于地球距太陽遠近的不同。

以北半球而言,當地球行至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南回歸線時,得斜射日光,故氣候寒冷,稱之為“冬至”,及其行至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回歸線時,得正射日光,故氣候炎熱,謂之“夏至”,南北球則剛好相反。

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與夏至軌道中間時,寒熱適中,謂之“春分”,由夏至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間時,氣候與春分相等,謂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謂四時,也就是一年四多的由來。

自春分起算,將周天分為三百六十度,則春分適當O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將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份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個十五度,以之分之稱為二十四節氣。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么?如何劃分的?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歷法為陰陽合歷,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于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歷法學家于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 滿指谷物籽粒飽滿,稻谷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后,熱度才會逐漸升高到極點。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 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 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 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 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 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 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 嚴冬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里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 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 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世界標準時間是什么 什么叫一刻鐘 北京時間在什么時區? 24小時制從幾點到幾點 酒圣是誰呀 農歷大月小月怎么算 太初歷是誰發明的 茶圣說的是誰? 農歷的來歷 72法則指的是什么? 公歷的來歷是怎樣的?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是什么 中國的標點符號由來 中國長篇敘事詩最早一首是什么? 廚師帽是怎么來的? 三不朽包括哪三方面 樂府雙壁是哪兩個 26個英文字母如何來的? 諺語的來源是什么? 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指的是什么? 夏令時什么時候開始 醫圣說的是誰? 書圣說的是誰? 武圣說的是誰? 陽傘效應表示什么? 史圣說的是誰? 我國首部茶葉專著是 城市間虹吸效應是什么意思 儒家五圣指的是誰? 什么是小高考 屠蘇指的是什么 白豪之賜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什么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說的是什么 什么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什么?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說的是什么?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指的是什么? 誰發明的漢語拼音? 宋詞豪放派的代表說的是誰?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