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國閱兵幾年一次?武林忘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5-01 16:06:15
文檔

中國閱兵幾年一次?武林忘

《武林閱兵》是宋代詩人趙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推薦度:
導讀《武林閱兵》是宋代詩人趙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武林閱轉悲為喜兵》是宋敏銳代詩人趙螞蟻啃骨頭家和萬事興抃創作的飽暖思淫欲一首七言不吃煙火食律詩。內容來自懂視網(www.tinablaze.com),請勿采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人們是怎樣進行“閱兵”的,有哪些相關記載?

我國為慶祝成立70周年舉行的儀式,場面之宏偉,武器之先進,軍人之英姿,無不震撼心靈,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正所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而這三者也在閱兵儀式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但閱兵并不是現在才出現,并被國家所重視的,而是自古有之,根據史料記載,閱兵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那么古人是如何進行“閱兵”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古人會透過時光隧道向我們大聲吶喊:我們自有一套閱兵的方式。

從先秦時期的閱兵說起,進而聊聊古代閱兵的演變和發展。

閱兵最初的形態——觀兵。

昔者夏鯀作三仍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南子·原道訓》

意思是說,夏鯀治理國家時,天下諸侯都不信服他,究其根本是因為他“釋大道而任小數”,也就是說放棄治國大道不用,而偏用小技治國,比如修筑高的城墻來防范諸侯,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天下諸侯的反叛。

而禹當首領時,看到了這點,就選擇了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散發財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的治國大道,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并且禹在涂山會見了帶著玉器錦緞來朝會的諸侯。

“涂山會盟”中,有了閱兵的雛形,史料記載,在這次盛會上,禹手下的人拿著用羽毛裝飾的兵器,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

后來周武王伐紂時,就在孟津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史稱“孟津觀兵”,也就是說周武王時期的“觀兵”,其實就是閱兵最初的形態,而這次觀兵的目的,就是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力,以及天下諸侯對于滅商的態度,從這里可以看出,“觀兵”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周武王有目的、有計劃舉行的活動。

從禹手下士兵拿著武器用來歡迎諸侯,到周武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種轉變也說明了

古代作為閱兵雛形的會盟和最初形態的觀兵,其目的已經從迎接祭祀的禮儀向軍事示威過渡,并且更側重軍事活動了。

春秋時期閱兵活動開始頻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這其中的祀,就是指祭祀,而戎則是指軍事行動,這兩件事,也被稱為國家大事,《左傳·宣公十二年》又記載:

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意思是用武力來對諸侯顯示威風,而戰爭則不會停止,這進一步指出了諸侯進行“觀(閱)兵”,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強大軍事實力的途徑。

我們先來說說閱兵的內容。

秋,大閱,簡車馬也。——《左傳·桓公六年》

大閱者何?簡車徒也。——《公羊傳·桓公六年》

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時期閱兵的內容,是對士兵和戰車進行大規模的檢閱,也就是說,早期閱兵是以檢查為主。

當然起初古代的閱兵是沒有時間規定的,什么時候用到了什么時候檢閱,不過后來就慢慢發展為了定期檢閱,比如說士兵需要每年檢閱一次,稱之為“搜”,戰車需要三年檢閱一次,稱之為“大閱”。

而五年一次進行的檢閱士兵和戰車,則被稱為“大搜”,此后,五年一閱,也逐漸成為了閱兵的傳統,當然后世朝代也有變化。

我們再來說說閱兵的方式。

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左傳·隱公五年》

每年檢閱士兵的“搜”,古語中又稱為蒐(音sōu),春蒐即天子和王侯,在春季圍獵,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指出:大規模的畋獵如周代的春蒐、夏苗、秋獮(音 xiǎn)、冬狩。

這也就是說最初的閱兵方式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士兵列好陣勢,由最高統治者或者軍隊的長官,先行射殺一只野獸作為開場,然后進行檢閱軍隊,進而進行接下來一些列的活動。

我們最后說說閱兵的目的。

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榖梁傳·桓公六年》

這句話就道明了魯桓公進行大閱的目的,是“崇武”和“以觀婦人”,“崇武”我們好理解,就是以大閱的形式展現自己崇尚武力,以此來振奮士氣。

閱兵的這個目的,也被后世詮釋的淋漓盡致,正如唐代薛存誠《觀南郊回仗》中的詩句所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候刻移宸輦,遵時集觀臺。

那么“以觀婦人”是在閱兵的時候觀看婦人嗎,其實并不是,確切地應該理解為取悅婦人,宋代家鉉翁在《春秋集傳詳說》寫到:時當淫姜煽艷之始,魯君以示為悅,就是對此的解釋和說明。

這讓筆者想到了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至于這件事是否真實發生過,我們暫且不論,這件事其實和魯桓公以閱兵形式取悅婦人,有著相似之處,當然這類事件的記載,都是對當時的君主持有批評之意,意在責怪君主們把士兵的辛苦,當成了一種娛樂性的表演。

不過,閱兵的這種目的,在后世的歷史中已經鮮有記載了。

此外閱兵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向百姓示威,而讓百姓知其禮,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同“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

而顧炎武在《軍事論》中曾說:

大集伍而閱之,皆勝兵乎?不勝則免,收其田以新兵補之,這其實揭露了閱兵最為根本的目的,那就是檢閱軍隊和作戰裝備,并且把不能勝任打仗的士兵給淘汰掉,以此來提高士兵和軍隊的作戰能力。

帝制時代閱兵漸成制度。

先秦時期,雖出現了閱兵的形式,但還并不能說其已經成為了一項制度,進入帝制時代之后,統治者也越來越重視閱兵的意義,在長達2000余年的封建社會下,閱兵也漸成制度,我們就從秦漢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分別論述。

在秦漢時期出現大致制度。

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閱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晉書》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后,古代典籍中,對于秦朝閱兵相關的記載,幾乎沒有,但這不能說秦朝時期沒有閱兵的事實發生,秦始皇兵馬俑則是以更為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了秦朝閱兵時期的盛況,至于為何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閱兵一詞,如果深究其出現的時代,應該是在漢朝被叫起來的,漢獻帝時期曹操手下大臣上奏以“

今金革未偃,士眾素習”提出了,在立秋之后擇吉日進行閱兵,這樣既合禮法又承漢制,正如上述《晉書》記載。

這一建議得到了漢獻帝的批準,于是在這年冬季就舉行了大閱兵,《晉書》記載:

是冬,閱兵,魏王(曹操)親執金鼓以令進退,由此亦可見檢閱軍隊,其實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畢竟曹操都曾親自擂鼓以令進退,也就是說在古代能進行閱兵的皆為最高統治者或者權力最大之人。

此后,《晉書》中對于閱兵的記載,開始多了起來,比如:延康元年,魏文帝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閱兵于東郊,公卿相儀,王御華蓋,親令金鼓之節,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閱兵。

閱兵在唐宋時期成為重要的訓練方式。

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宋代·趙《武林閱兵》

隨著君主*的*集權進一步發展,帝王閱兵的規模越來越大,大規模閱兵所體現出的陣勢和軍威,及大地滿足了帝王的內心。

《舊五代史》中記載:帝御城東教場閱兵……士卒之雄銳,部隊之嚴肅,旌旗之雜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勢動天地,帝甚悅焉,這也進一步指出了唐宋時期,閱兵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訓練方式。

當然統治者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檢閱軍隊士兵作戰能力以及武器裝備的具體威力,宋太祖趙匡胤就曾連續數次檢閱水軍,來增強士兵的士氣。

此外,作為訓練方式的閱兵之所以被帝王所重視,其目的也是為了震懾周圍有異心之人,用強大的武力,讓這些人或者民族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而這一時期很多文人墨客,看了閱兵的盛況往往也會有感而發,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趙的《武林閱兵》,就是其中一首。

閱兵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正規的軍事制度。

二月壬午,閱武。——《明史·太祖本紀》

既然在唐宋的統治者已經相當重視閱兵了,自然不能免俗,正如上述引用可知,朱元璋也進行了“閱武”,也就從明朝開始,閱兵已經逐漸走向正規,尤其在明成祖時曾舉行過一次挺特殊的閱兵,被后世形容為“威震四方”。

這次閱兵明成祖調集士兵10萬人,又精心挑選了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等精銳,還從邊緣地區調來了土狼兵,白桿兵,讓他們進行“才藝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震撼了來觀禮的20多國的使節,這也使得中亞、西亞的國家和明朝發展成了友好的關系。

到了清朝,閱兵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正規的軍事儀式和訓練制度,清朝規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圍場舉行一次“大閱”,其要求則是按照實戰來進行,以此來檢驗八旗士兵的訓練成效和作戰能力。

《大清會典》記載: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炮按旗排為三隊……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誓于大閱之地。

如果想要瞻仰一下清朝閱兵的盛況,可以看看清朝宮廷畫家金昆等人繪制的《八旗閱陣圖》,其中就對清朝進行南苑大閱兵時的場景進行了*真的記載。

古人們是怎樣進行“閱兵”的,有哪些相關記載?

我國為慶祝成立70周年舉行的儀式,場面之宏偉,武器之先進,軍人之英姿,無不震撼心靈,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正所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而這三者也在閱兵儀式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但閱兵并不是現在才出現,并被國家所重視的,而是自古有之,根據史料記載,閱兵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那么古人是如何進行“閱兵”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古人會透過時光隧道向我們大聲吶喊:我們自有一套閱兵的方式。

從先秦時期的閱兵說起,進而聊聊古代閱兵的演變和發展。

閱兵最初的形態——觀兵。

昔者夏鯀作三仍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南子·原道訓》

意思是說,夏鯀治理國家時,天下諸侯都不信服他,究其根本是因為他“釋大道而任小數”,也就是說放棄治國大道不用,而偏用小技治國,比如修筑高的城墻來防范諸侯,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天下諸侯的反叛。

而禹當首領時,看到了這點,就選擇了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散發財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的治國大道,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并且禹在涂山會見了帶著玉器錦緞來朝會的諸侯。

“涂山會盟”中,有了閱兵的雛形,史料記載,在這次盛會上,禹手下的人拿著用羽毛裝飾的兵器,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

后來周武王伐紂時,就在孟津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史稱“孟津觀兵”,也就是說周武王時期的“觀兵”,其實就是閱兵最初的形態,而這次觀兵的目的,就是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力,以及天下諸侯對于滅商的態度,從這里可以看出,“觀兵”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周武王有目的、有計劃舉行的活動。

從禹手下士兵拿著武器用來歡迎諸侯,到周武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種轉變也說明了

古代作為閱兵雛形的會盟和最初形態的觀兵,其目的已經從迎接祭祀的禮儀向軍事示威過渡,并且更側重軍事活動了。

春秋時期閱兵活動開始頻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這其中的祀,就是指祭祀,而戎則是指軍事行動,這兩件事,也被稱為國家大事,《左傳·宣公十二年》又記載:

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意思是用武力來對諸侯顯示威風,而戰爭則不會停止,這進一步指出了諸侯進行“觀(閱)兵”,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強大軍事實力的途徑。

我們先來說說閱兵的內容。

秋,大閱,簡車馬也。——《左傳·桓公六年》

大閱者何?簡車徒也。——《公羊傳·桓公六年》

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時期閱兵的內容,是對士兵和戰車進行大規模的檢閱,也就是說,早期閱兵是以檢查為主。

當然起初古代的閱兵是沒有時間規定的,什么時候用到了什么時候檢閱,不過后來就慢慢發展為了定期檢閱,比如說士兵需要每年檢閱一次,稱之為“搜”,戰車需要三年檢閱一次,稱之為“大閱”。

而五年一次進行的檢閱士兵和戰車,則被稱為“大搜”,此后,五年一閱,也逐漸成為了閱兵的傳統,當然后世朝代也有變化。

我們再來說說閱兵的方式。

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左傳·隱公五年》

每年檢閱士兵的“搜”,古語中又稱為蒐(音sōu),春蒐即天子和王侯,在春季圍獵,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指出:大規模的畋獵如周代的春蒐、夏苗、秋獮(音 xiǎn)、冬狩。

這也就是說最初的閱兵方式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士兵列好陣勢,由最高統治者或者軍隊的長官,先行射殺一只野獸作為開場,然后進行檢閱軍隊,進而進行接下來一些列的活動。

我們最后說說閱兵的目的。

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榖梁傳·桓公六年》

這句話就道明了魯桓公進行大閱的目的,是“崇武”和“以觀婦人”,“崇武”我們好理解,就是以大閱的形式展現自己崇尚武力,以此來振奮士氣。

閱兵的這個目的,也被后世詮釋的淋漓盡致,正如唐代薛存誠《觀南郊回仗》中的詩句所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候刻移宸輦,遵時集觀臺。

那么“以觀婦人”是在閱兵的時候觀看婦人嗎,其實并不是,確切地應該理解為取悅婦人,宋代家鉉翁在《春秋集傳詳說》寫到:時當淫姜煽艷之始,魯君以示為悅,就是對此的解釋和說明。

這讓筆者想到了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至于這件事是否真實發生過,我們暫且不論,這件事其實和魯桓公以閱兵形式取悅婦人,有著相似之處,當然這類事件的記載,都是對當時的君主持有批評之意,意在責怪君主們把士兵的辛苦,當成了一種娛樂性的表演。

不過,閱兵的這種目的,在后世的歷史中已經鮮有記載了。

此外閱兵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向百姓示威,而讓百姓知其禮,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同“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

而顧炎武在《軍事論》中曾說:

大集伍而閱之,皆勝兵乎?不勝則免,收其田以新兵補之,這其實揭露了閱兵最為根本的目的,那就是檢閱軍隊和作戰裝備,并且把不能勝任打仗的士兵給淘汰掉,以此來提高士兵和軍隊的作戰能力。

帝制時代閱兵漸成制度。

先秦時期,雖出現了閱兵的形式,但還并不能說其已經成為了一項制度,進入帝制時代之后,統治者也越來越重視閱兵的意義,在長達2000余年的封建社會下,閱兵也漸成制度,我們就從秦漢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分別論述。

在秦漢時期出現大致制度。

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閱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晉書》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后,古代典籍中,對于秦朝閱兵相關的記載,幾乎沒有,但這不能說秦朝時期沒有閱兵的事實發生,秦始皇兵馬俑則是以更為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了秦朝閱兵時期的盛況,至于為何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閱兵一詞,如果深究其出現的時代,應該是在漢朝被叫起來的,漢獻帝時期曹操手下大臣上奏以“

今金革未偃,士眾素習”提出了,在立秋之后擇吉日進行閱兵,這樣既合禮法又承漢制,正如上述《晉書》記載。

這一建議得到了漢獻帝的批準,于是在這年冬季就舉行了大閱兵,《晉書》記載:

是冬,閱兵,魏王(曹操)親執金鼓以令進退,由此亦可見檢閱軍隊,其實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畢竟曹操都曾親自擂鼓以令進退,也就是說在古代能進行閱兵的皆為最高統治者或者權力最大之人。

此后,《晉書》中對于閱兵的記載,開始多了起來,比如:延康元年,魏文帝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閱兵于東郊,公卿相儀,王御華蓋,親令金鼓之節,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閱兵。

閱兵在唐宋時期成為重要的訓練方式。

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宋代·趙《武林閱兵》

隨著君主*的*集權進一步發展,帝王閱兵的規模越來越大,大規模閱兵所體現出的陣勢和軍威,及大地滿足了帝王的內心。

《舊五代史》中記載:帝御城東教場閱兵……士卒之雄銳,部隊之嚴肅,旌旗之雜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勢動天地,帝甚悅焉,這也進一步指出了唐宋時期,閱兵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訓練方式。

當然統治者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檢閱軍隊士兵作戰能力以及武器裝備的具體威力,宋太祖趙匡胤就曾連續數次檢閱水軍,來增強士兵的士氣。

此外,作為訓練方式的閱兵之所以被帝王所重視,其目的也是為了震懾周圍有異心之人,用強大的武力,讓這些人或者民族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而這一時期很多文人墨客,看了閱兵的盛況往往也會有感而發,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趙的《武林閱兵》,就是其中一首。

閱兵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正規的軍事制度。

二月壬午,閱武。——《明史·太祖本紀》

既然在唐宋的統治者已經相當重視閱兵了,自然不能免俗,正如上述引用可知,朱元璋也進行了“閱武”,也就從明朝開始,閱兵已經逐漸走向正規,尤其在明成祖時曾舉行過一次挺特殊的閱兵,被后世形容為“威震四方”。

這次閱兵明成祖調集士兵10萬人,又精心挑選了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等精銳,還從邊緣地區調來了土狼兵,白桿兵,讓他們進行“才藝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震撼了來觀禮的20多國的使節,這也使得中亞、西亞的國家和明朝發展成了友好的關系。

到了清朝,閱兵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正規的軍事儀式和訓練制度,清朝規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圍場舉行一次“大閱”,其要求則是按照實戰來進行,以此來檢驗八旗士兵的訓練成效和作戰能力。

《大清會典》記載: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炮按旗排為三隊……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誓于大閱之地。

如果想要瞻仰一下清朝閱兵的盛況,可以看看清朝宮廷畫家金昆等人繪制的《八旗閱陣圖》,其中就對清朝進行南苑大閱兵時的場景進行了*真的記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國閱兵幾年一次?武林忘

《武林閱兵》是宋代詩人趙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