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運動養生文化研究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04 20:51:58
文檔

中醫運動養生文化研究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身體是我們生活的基礎,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適量的運動有益健康,都說生命在于運動,接下來就由我帶你了解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就快快動起來吧!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1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五禽戲的出現是我國運動養生保健的一個里程碑。

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

早在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中就記載了44個人物的運動場景,他們不僅擺動有各種知識,同時部分人員還拿有器械。到了后漢,著名醫學家華佗更是發展了運動能夠延年益壽的學說,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五禽戲就是由后漢三國時期華佗創造發明的一種健身體操,它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編制而成。由于療效確鑿,據說已經發展到十余種流派,有外功,內功和內外結合功。練五禽戲時要求意守、調息和運動協調配合,意守可以精神寧靜,神靜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和利關節。經常鍛煉不僅可以治療疾病,又能活動全身肌肉、筋骨和關節,有明顯的健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五禽戲的出現是我國運動養生保健的一個里程碑,之后各種主張運動來保健的學說思想層出不窮。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也是中華民族健身防老方法中最受青睞和行之有效的。它流行之廣、影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太極拳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形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它不但是一種拳技,可以防身自衛,更是一種健身防病的體操。

太極拳本身的名字就極富文化的含義,“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圓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兩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其名取之于《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圖呈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園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種園弧動作組成,觀其行,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窮。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以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梢娪锰珮O哲理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也為太極,以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為太極拳命名的含義。

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于導引的有五禽戲,八段錦等,源于武術的有太極拳、太級劍等。然而,無論那種方法用來養生,都講究調息、意守、動形,都以通暢氣血經絡、活動筋骨達到調和臟腑的目的。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2

運動養生的原則

合理即選擇的運動項目要合理,有的.放矢。大多數腦力工作者從事靜態勞動,過分激烈的體力運動顯然是不合理的,對于中老年知識分子尤其如此??傊?,一要考慮自身的體力條件,二要從原有運動基礎出發,三要結合自身居住、工作環境,四要照顧本人的興趣與愛好。能兼顧這四個方面運動項目,才可以說比較合理。

適度即體力運動的運動量要適度。由于身體素質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絕對的運動量是很難作出千篇一律的規定的。但每個人在運動中都能感受到自身體力的承受能力。養生之道是“常欲小勞而莫大?!?。循此原則,就能掌握好運動量。

漸進即體力鍛煉要循序漸進。一個體力運動已荒疏多年的人,或者已知患有某種慢性疾病的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后,不宜一開始就過量鍛煉,要允許自身的體力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否則,欲速不達,會走向反面。

堅持體力鍛煉要持之以恒。無論何種運動,要想對機體真正能起到調節作用,掃除運行失衡帶來的隱患,達到健康長壽目的,決非一朝一夕能實現,常要堅持若干年才見成效。

運動養生的具體方法

五官運動

眼睛運動閉目靜坐,而后放眼遠眺,然后做眼保健操,按摩眼周穴位,使眼肌放松,接著可以讓眼珠上下、左右移動,反復多次。

耳朵運動掌心捂耳摩擦兩耳,或緊松相間按壓兩耳,然后揉擠耳門穴、翳風穴,反復多次,再緊捏鼻孔,而后鼓氣,使耳膜外張,反復多次。

鼻部運動堅持冷水洗臉、鼻,然后摩擦鼻翼反復多次,推刮鼻梁反復多次。

口腔運動上下牙齒相互叩擊多次,用舌*牙,津滿咽下,然后閉口,兩腮鼓氣,一張一弛,反復多次。

喉部運動上下推刮喉脊,反復多次,捏住喉頭兩側,上下揉,反復多次。

頭頸運動

頭頸左右擺動,反復多次;點頭仰頭反復多次;順時針旋轉,而后逆時針旋轉,分別進行多次;左右手反復擊拍后背頸椎部。

抓扒頭皮

由前向后,用十指卷曲,抓扒頭皮,反復多次;左前右后及右前左后分別抓扒多次;由后向前抓扒,反復多次。

手臂運動

前后或左右甩臂若干次;兩手握拳屈肘,分別向雙肩輕擊若干次;左右手指交叉,掌心向外,由下向上舉直,反復多次;左右手握拳,分別向前擊若干次。

腿腳運動

屈膝下蹲若干次;直立交叉向前踢腿若干次;兩手扶膝半蹲,順時針、逆時針各擺動若干次。

*運動

左右兩臂分別甩開,用力護胸若干次;向左向右轉體甩臂若干次;兩手交叉,抱頭,仰臥而后起坐,多次反復;雙手輕握,輪番輕叩*若干次。

腹部運動

彎腰摸腳,然后直立,反復多次;向左向右轉體甩臂若干次;兩手叉腰,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扭擺若干次;左掌覆右拳,繞臍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揉腹若干次。

其他運動

可選擇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各種拳操等。但能引起腦力勞動者普遍興趣的主要是跑步與散步。因為這兩者最簡便,健身價值又很高。跑步雖簡便易行,但要注意自身體質是否適宜,穿著要輕便,時間以清晨為好,跑步時要調節好呼吸,端正姿勢,不要腳跟先著地。開始時慢跑,短距離跑,循序前進,在體力逐步適應時,可適當快跑、長跑。

散步則是一種緩和的運動,但同樣能調節人體的機能,加強各系統和組織的功能,還能使人神經松弛,輕松自在,收到調養心神的功效,與上下班擠車趕路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散步對許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于安眠、通便、減肥,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糖尿病等也有益。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身體是我們生活的基礎,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適量的運動有益健康,都說生命在于運動,接下來就由我帶你了解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就快快動起來吧!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1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五禽戲的出現是我國運動養生保健的一個里程碑。

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

早在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中就記載了44個人物的運動場景,他們不僅擺動有各種知識,同時部分人員還拿有器械。到了后漢,著名醫學家華佗更是發展了運動能夠延年益壽的學說,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五禽戲就是由后漢三國時期華佗創造發明的一種健身體操,它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編制而成。由于療效確鑿,據說已經發展到十余種流派,有外功,內功和內外結合功。練五禽戲時要求意守、調息和運動協調配合,意守可以精神寧靜,神靜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和利關節。經常鍛煉不僅可以治療疾病,又能活動全身肌肉、筋骨和關節,有明顯的健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五禽戲的出現是我國運動養生保健的一個里程碑,之后各種主張運動來保健的學說思想層出不窮。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也是中華民族健身防老方法中最受青睞和行之有效的。它流行之廣、影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太極拳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形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它不但是一種拳技,可以防身自衛,更是一種健身防病的體操。

太極拳本身的名字就極富文化的含義,“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圓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兩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其名取之于《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圖呈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園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種園弧動作組成,觀其行,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窮。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以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梢娪锰珮O哲理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也為太極,以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為太極拳命名的含義。

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于導引的有五禽戲,八段錦等,源于武術的有太極拳、太級劍等。然而,無論那種方法用來養生,都講究調息、意守、動形,都以通暢氣血經絡、活動筋骨達到調和臟腑的目的。

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運動養生2

運動養生的原則

合理即選擇的運動項目要合理,有的.放矢。大多數腦力工作者從事靜態勞動,過分激烈的體力運動顯然是不合理的,對于中老年知識分子尤其如此??傊?,一要考慮自身的體力條件,二要從原有運動基礎出發,三要結合自身居住、工作環境,四要照顧本人的興趣與愛好。能兼顧這四個方面運動項目,才可以說比較合理。

適度即體力運動的運動量要適度。由于身體素質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絕對的運動量是很難作出千篇一律的規定的。但每個人在運動中都能感受到自身體力的承受能力。養生之道是“常欲小勞而莫大?!?。循此原則,就能掌握好運動量。

漸進即體力鍛煉要循序漸進。一個體力運動已荒疏多年的人,或者已知患有某種慢性疾病的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后,不宜一開始就過量鍛煉,要允許自身的體力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否則,欲速不達,會走向反面。

堅持體力鍛煉要持之以恒。無論何種運動,要想對機體真正能起到調節作用,掃除運行失衡帶來的隱患,達到健康長壽目的,決非一朝一夕能實現,常要堅持若干年才見成效。

運動養生的具體方法

五官運動

眼睛運動閉目靜坐,而后放眼遠眺,然后做眼保健操,按摩眼周穴位,使眼肌放松,接著可以讓眼珠上下、左右移動,反復多次。

耳朵運動掌心捂耳摩擦兩耳,或緊松相間按壓兩耳,然后揉擠耳門穴、翳風穴,反復多次,再緊捏鼻孔,而后鼓氣,使耳膜外張,反復多次。

鼻部運動堅持冷水洗臉、鼻,然后摩擦鼻翼反復多次,推刮鼻梁反復多次。

口腔運動上下牙齒相互叩擊多次,用舌*牙,津滿咽下,然后閉口,兩腮鼓氣,一張一弛,反復多次。

喉部運動上下推刮喉脊,反復多次,捏住喉頭兩側,上下揉,反復多次。

頭頸運動

頭頸左右擺動,反復多次;點頭仰頭反復多次;順時針旋轉,而后逆時針旋轉,分別進行多次;左右手反復擊拍后背頸椎部。

抓扒頭皮

由前向后,用十指卷曲,抓扒頭皮,反復多次;左前右后及右前左后分別抓扒多次;由后向前抓扒,反復多次。

手臂運動

前后或左右甩臂若干次;兩手握拳屈肘,分別向雙肩輕擊若干次;左右手指交叉,掌心向外,由下向上舉直,反復多次;左右手握拳,分別向前擊若干次。

腿腳運動

屈膝下蹲若干次;直立交叉向前踢腿若干次;兩手扶膝半蹲,順時針、逆時針各擺動若干次。

*運動

左右兩臂分別甩開,用力護胸若干次;向左向右轉體甩臂若干次;兩手交叉,抱頭,仰臥而后起坐,多次反復;雙手輕握,輪番輕叩*若干次。

腹部運動

彎腰摸腳,然后直立,反復多次;向左向右轉體甩臂若干次;兩手叉腰,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扭擺若干次;左掌覆右拳,繞臍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揉腹若干次。

其他運動

可選擇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各種拳操等。但能引起腦力勞動者普遍興趣的主要是跑步與散步。因為這兩者最簡便,健身價值又很高。跑步雖簡便易行,但要注意自身體質是否適宜,穿著要輕便,時間以清晨為好,跑步時要調節好呼吸,端正姿勢,不要腳跟先著地。開始時慢跑,短距離跑,循序前進,在體力逐步適應時,可適當快跑、長跑。

散步則是一種緩和的運動,但同樣能調節人體的機能,加強各系統和組織的功能,還能使人神經松弛,輕松自在,收到調養心神的功效,與上下班擠車趕路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散步對許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于安眠、通便、減肥,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糖尿病等也有益。

中醫養生知識,你知道的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國逐漸的強大,中醫養生作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步入人們的生活 ,以一種嵌入的方式為人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中國的中醫養生知識是非常豐富的,而這個體系也是非常復雜的,接下來我們將聊一些非常淺顯的日常容易見到的中醫養生知識 。

飲食養生 

我們中國的飲食養生是非常倡導清淡飲食的,因為吃的清淡疾病就會大量的減少,這在以前雖然沒有科學的驗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中醫和西醫結合之后,得到了科學的驗證 ,發現我們中醫倡導的清淡飲食是真的非常養生的一種方法,可以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能讓我們精神和身體得到著非常有益的幫助。我們不但倡導飲食吃飯養生 ,也倡導著喝茶養生,很多人都喜歡飯后喝一點淡茶來 ,可以消除我們飯后的油膩感,也可以清除我們腸道里面的細菌和異物 ,保持腸胃的舒適 。

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也是西醫極力倡導的一種養生方式,因為運動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各部分,各系統協調有效地運作起來,防止和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能夠為我們的健康創造者非常有利的價值 。但在那之前,一種古老的文化已經運用運動養生這一養生方法 。古人倡導運動養生,并不建議人們好吃懶做,因為運動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清醒,變得更加強壯!常見的運動養生,特別是太極這一項活動非常適合老年人 ,運用運動養生這一概念,衍生出了跳廣場舞這一個活動 ,每天下午,只要天氣稍好,都能夠見到一群中老年人在人民廣場上面揮灑著汗水,他們的身體不斷得到強化 !

中醫養生是一個特別大的復雜的系統,當我們想要去研究的時候,其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

中醫養生知識,你知道的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國逐漸的強大,中醫養生作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步入人們的生活 ,以一種嵌入的方式為人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中國的中醫養生知識是非常豐富的,而這個體系也是非常復雜的,接下來我們將聊一些非常淺顯的日常容易見到的中醫養生知識 。

飲食養生 

我們中國的飲食養生是非常倡導清淡飲食的,因為吃的清淡疾病就會大量的減少,這在以前雖然沒有科學的驗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中醫和西醫結合之后,得到了科學的驗證 ,發現我們中醫倡導的清淡飲食是真的非常養生的一種方法,可以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能讓我們精神和身體得到著非常有益的幫助。我們不但倡導飲食吃飯養生 ,也倡導著喝茶養生,很多人都喜歡飯后喝一點淡茶來 ,可以消除我們飯后的油膩感,也可以清除我們腸道里面的細菌和異物 ,保持腸胃的舒適 。

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也是西醫極力倡導的一種養生方式,因為運動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各部分,各系統協調有效地運作起來,防止和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能夠為我們的健康創造者非常有利的價值 。但在那之前,一種古老的文化已經運用運動養生這一養生方法 。古人倡導運動養生,并不建議人們好吃懶做,因為運動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清醒,變得更加強壯!常見的運動養生,特別是太極這一項活動非常適合老年人 ,運用運動養生這一概念,衍生出了跳廣場舞這一個活動 ,每天下午,只要天氣稍好,都能夠見到一群中老年人在人民廣場上面揮灑著汗水,他們的身體不斷得到強化 !

中醫養生是一個特別大的復雜的系統,當我們想要去研究的時候,其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

淺談中醫養生與修身方法

中醫所謂“治心,正心”,即是為人除去心中的疑慮、妄念、憤恨、抑郁等等,改善不良的行為,以求神經松馳,身心愉快,而達到防止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所以中醫的養生之道是合科學之理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 方法 叫做“養生之道”,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生理與心理的協調一致。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起居有常”,是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與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注意調節。

中醫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中醫保健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

  中醫養生修身的方法

一、飲食與養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從古至今,關于飲食的話題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樂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飲食入手的養生之道。飲食搭配和調養得當,可以充分地補充我們日?;顒铀璧臓I養,提高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使我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飲食是人賴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調配飲食,才能固氣養精,供給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長期合理的飲食規劃,從長遠看來對身體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我們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均衡。飲食要“定時”,即三餐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給身體所需的養分。在學習和工作中忙碌的我們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過了早餐的時間,三餐的時間也比較隨性,無規律可言,長此以往會損害營養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對身體的損害是可觀的。

飲食也要“定量”??匆娤矏鄣氖澄锞投嗍?,甚至到飽脹的程度,不喜歡就少食,這樣的偏食和過量飲食都是不對的。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脾胃超負荷地工作,使胃壁變薄,胃粘膜受到損傷?!秲冉?middot;素問》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是這個道理。

飲食也要“細嚼”,飲食不可過于追求速度,應當細嚼慢咽,充分發揮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從而減輕脾胃的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畢竟身體是*的本錢,學習和工作再忙碌,我們也不應該犧牲飲食的時間來增加工作效率,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飲食也提倡“專致”。也就是說飲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許多人以為這么做是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實不然。飲食的過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進吸收,腦部的血液供給就相應減少了。邊飲食邊工作,不僅此時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響了腸胃的運作,可謂得不償失。只有做到這四要我們才能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

二、情志與養生

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健康的標志,而良好的心態則是開啟健康與長壽之門的“金鑰匙”。中醫特別重視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對人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所以主張通過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來調節化解人們的悲觀消極的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如果我們整日憂慮、煩惱、驚慌、焦慮,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三、日常習慣與養生

養成良好的習慣。少抽煙,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運動,如果我們把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體健康也就不是問題了?,F在的人每天玩電腦玩手機,坐下了就懶得動,出門就坐車,運動越來越少了,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視,肥胖癥,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臟病等一系列的病都來了,而且有趨向年輕化的跡象。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的意義在于運動。為了身體健康,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習慣,平時多多運動,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極,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運動。

此外,加強預防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書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古人說的這話說的一點兒也沒錯,已病再去醫治就如口渴時再去掘井,要跟人動手時再去打造兵刃,那確是來不及了。做什么事都要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等到病來時手忙腳亂,病急亂投醫。 金錢誠可貴,權利更誘人,若為健康故,二者皆可拋。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與母體之中,直至耄耋之年,每個年齡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愈之后,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 措施 。因此,養生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把養生保健活動看做是人生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四時交替與養生

四時與養生是根據季節來劃分,一年四季中養生要點要根據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身體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謂的“因時養生”。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 總結 出的四季養生方法是科學的闡釋。

首先,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際正是由寒轉暖、大地回溫、陽氣聚斂之時,故調陽是順應氣節的養生之道。在飲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正如《攝生消息論》所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反過來說,春季養生應多食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以扶陽氣。

其次,夏季氣候炎熱,陽盛于外。根據五行學說而言,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助心氣而制肺氣是順應夏季特質特征的體現。從飲食上來說,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飲食也不可貪圖一時之快而過寒。西瓜、綠豆湯等都是解外熱的佳品,但不宜冰鎮以免寒氣損傷脾胃。

再次,秋季氣候轉冷,陽氣收斂陰氣滋長,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向陰氣的逐漸強盛過渡。因此,秋季的飲食起居應當以“收陽”為主?!端貑柌貧夥〞r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這就告訴我們,秋季要盡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以達到收斂補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陰潤燥,維護身體的健康。

接著,冬季氣候嚴寒,草木凋零、萬物潛藏,陰氣極盛。人體的代謝也趨于緩慢。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著眼于一個“藏”字。冬季的養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冬季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同時,冬季也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以達到保陰潛陽的良好功效。

四季養生之道不可逆,我們應當遵循和順應自然的規律,合理地調配飲食以達到四季不同的養生目標。人的身體既可強壯也可脆弱,關鍵就在于我們花費多少精力去調理和保護。其實要想達到養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許多細節,這也許是與我們的喜好和習慣相悖的,但卻是保護身體的唯一途徑。例如夏季少食冰飲以免過寒傷脾胃,這樣看似簡單的細節在炎熱的當下我們卻往往很難控制,但要意識到這是有損健康的舉動,都應該為了長遠的身體健康盡量做出改變。

淺談中醫養生與修身方法

中醫所謂“治心,正心”,即是為人除去心中的疑慮、妄念、憤恨、抑郁等等,改善不良的行為,以求神經松馳,身心愉快,而達到防止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所以中醫的養生之道是合科學之理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 方法 叫做“養生之道”,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生理與心理的協調一致。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起居有常”,是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與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注意調節。

中醫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中醫保健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

  中醫養生修身的方法

一、飲食與養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從古至今,關于飲食的話題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樂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飲食入手的養生之道。飲食搭配和調養得當,可以充分地補充我們日?;顒铀璧臓I養,提高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使我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飲食是人賴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調配飲食,才能固氣養精,供給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長期合理的飲食規劃,從長遠看來對身體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我們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均衡。飲食要“定時”,即三餐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給身體所需的養分。在學習和工作中忙碌的我們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過了早餐的時間,三餐的時間也比較隨性,無規律可言,長此以往會損害營養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對身體的損害是可觀的。

飲食也要“定量”??匆娤矏鄣氖澄锞投嗍?,甚至到飽脹的程度,不喜歡就少食,這樣的偏食和過量飲食都是不對的。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脾胃超負荷地工作,使胃壁變薄,胃粘膜受到損傷?!秲冉?middot;素問》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是這個道理。

飲食也要“細嚼”,飲食不可過于追求速度,應當細嚼慢咽,充分發揮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從而減輕脾胃的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畢竟身體是*的本錢,學習和工作再忙碌,我們也不應該犧牲飲食的時間來增加工作效率,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飲食也提倡“專致”。也就是說飲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許多人以為這么做是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實不然。飲食的過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進吸收,腦部的血液供給就相應減少了。邊飲食邊工作,不僅此時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響了腸胃的運作,可謂得不償失。只有做到這四要我們才能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

二、情志與養生

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健康的標志,而良好的心態則是開啟健康與長壽之門的“金鑰匙”。中醫特別重視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對人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所以主張通過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來調節化解人們的悲觀消極的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如果我們整日憂慮、煩惱、驚慌、焦慮,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三、日常習慣與養生

養成良好的習慣。少抽煙,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運動,如果我們把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體健康也就不是問題了?,F在的人每天玩電腦玩手機,坐下了就懶得動,出門就坐車,運動越來越少了,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視,肥胖癥,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臟病等一系列的病都來了,而且有趨向年輕化的跡象。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的意義在于運動。為了身體健康,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習慣,平時多多運動,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極,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運動。

此外,加強預防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書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古人說的這話說的一點兒也沒錯,已病再去醫治就如口渴時再去掘井,要跟人動手時再去打造兵刃,那確是來不及了。做什么事都要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等到病來時手忙腳亂,病急亂投醫。 金錢誠可貴,權利更誘人,若為健康故,二者皆可拋。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與母體之中,直至耄耋之年,每個年齡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愈之后,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 措施 。因此,養生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把養生保健活動看做是人生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四時交替與養生

四時與養生是根據季節來劃分,一年四季中養生要點要根據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身體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謂的“因時養生”。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 總結 出的四季養生方法是科學的闡釋。

首先,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際正是由寒轉暖、大地回溫、陽氣聚斂之時,故調陽是順應氣節的養生之道。在飲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正如《攝生消息論》所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反過來說,春季養生應多食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以扶陽氣。

其次,夏季氣候炎熱,陽盛于外。根據五行學說而言,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助心氣而制肺氣是順應夏季特質特征的體現。從飲食上來說,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飲食也不可貪圖一時之快而過寒。西瓜、綠豆湯等都是解外熱的佳品,但不宜冰鎮以免寒氣損傷脾胃。

再次,秋季氣候轉冷,陽氣收斂陰氣滋長,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向陰氣的逐漸強盛過渡。因此,秋季的飲食起居應當以“收陽”為主?!端貑柌貧夥〞r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這就告訴我們,秋季要盡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以達到收斂補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陰潤燥,維護身體的健康。

接著,冬季氣候嚴寒,草木凋零、萬物潛藏,陰氣極盛。人體的代謝也趨于緩慢。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著眼于一個“藏”字。冬季的養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冬季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同時,冬季也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以達到保陰潛陽的良好功效。

四季養生之道不可逆,我們應當遵循和順應自然的規律,合理地調配飲食以達到四季不同的養生目標。人的身體既可強壯也可脆弱,關鍵就在于我們花費多少精力去調理和保護。其實要想達到養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許多細節,這也許是與我們的喜好和習慣相悖的,但卻是保護身體的唯一途徑。例如夏季少食冰飲以免過寒傷脾胃,這樣看似簡單的細節在炎熱的當下我們卻往往很難控制,但要意識到這是有損健康的舉動,都應該為了長遠的身體健康盡量做出改變。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太極基本被大眾熟知,太極是養生中最特別的存在,太極本身是一門武術,后面成為養生的一門學問,太極對骼預防血管疾病都有很大幫助,看看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1

1、太極拳的特點及其內涵,“拳其于易,理成于醫”。太極拳與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同出一理,與中國醫學同承一脈幫“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命合也”因此,太極拳雖類歸武術,但卻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治病思想,在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極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攝生調理的保養。其重在“養”,“養”是自我調理,自我呵護,舒筋活血,開穴順氣,以增強人體系統內部和諧有序的有機性,使人體處于一種“維生”的功能狀態。

2、老年衰老特征與太極拳的延年益壽機理,伴隨著現代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進步,現代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和豐富,怎樣依靠自身積極的身體活動,推遲個體衰老,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已成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衰老生物學問題。太極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內外合一”的同意觀陰陽平衡的辨證觀,以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運演操作機制。

3、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太極拳鍛煉能延緩心血管機能的減退,提高血液系統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對于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臟的泵血功能是心臟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壓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重要循環來滿足機體的需要,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負荷內的運動,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賴與或心室舒張末期內徑(EDD)和每搏輸出量(SV)的增強。10分鐘以上的太極拳練習,HR為120次/分左右,是一種中低強度的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機能。

4、太極拳對老年人骨密度的影響,人進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后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比女性高。6個月太極拳練習確能減低負荷肌體(脛骨)的骨礦物持質丟失率,有效地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和預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減少內骨礦物資的自然丟失,使密度多年保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5、太極拳對老年人修心養性的功效,現代社會流行許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與現代人是生活態度、生活內容、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醫學心理研究證實,不僅生理成病理能影響心理,而心理也能影響生理成病理。也就是說,人們不良情緒和個性能導致成誘發多種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會角度,心煩意亂,抑郁寡歡,煩躁不安出現心理失衡。加之機能日趨衰退,反映遲鈍,多病欠安引發對生的留戀和對死的恐懼,給老年人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因此,老年階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單純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壽,而不重視健心以期修心養性,是很難達到安度余生、顧養天年、壽終正寢的目的。

以上就關于太極拳對于我們人體的好處和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的介紹,可以看到對于太極拳來說現在的科學也都已經給出比較好的解釋,這樣是現在的太極拳已經走出了國門的標志?,F在已經不光光我國的人們在打太極拳進行鍛煉身體了,國外的很多外國人也都是在進行了相應的鍛煉。所以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們還有那些理由不進行傳播,那你學會打太極拳了嗎?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2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里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項目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致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梢娞珮O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另外,由于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后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到最后,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并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這種運動不僅自然而且還很高雅,當你親身體會到音樂帶給你的感受的時候,一些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鐘后,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癥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所以這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大腦是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的,同時,這也間接訓練著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關節有好處

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回流。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4、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并增加收縮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5、養生拳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大家不妨嘗試學習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太極基本被大眾熟知,太極是養生中最特別的存在,太極本身是一門武術,后面成為養生的一門學問,太極對骼預防血管疾病都有很大幫助,看看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1

1、太極拳的特點及其內涵,“拳其于易,理成于醫”。太極拳與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同出一理,與中國醫學同承一脈幫“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命合也”因此,太極拳雖類歸武術,但卻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治病思想,在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極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攝生調理的保養。其重在“養”,“養”是自我調理,自我呵護,舒筋活血,開穴順氣,以增強人體系統內部和諧有序的有機性,使人體處于一種“維生”的功能狀態。

2、老年衰老特征與太極拳的延年益壽機理,伴隨著現代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進步,現代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和豐富,怎樣依靠自身積極的身體活動,推遲個體衰老,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已成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衰老生物學問題。太極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內外合一”的同意觀陰陽平衡的辨證觀,以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運演操作機制。

3、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太極拳鍛煉能延緩心血管機能的減退,提高血液系統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對于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臟的泵血功能是心臟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壓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重要循環來滿足機體的需要,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負荷內的運動,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賴與或心室舒張末期內徑(EDD)和每搏輸出量(SV)的增強。10分鐘以上的太極拳練習,HR為120次/分左右,是一種中低強度的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機能。

4、太極拳對老年人骨密度的影響,人進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后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比女性高。6個月太極拳練習確能減低負荷肌體(脛骨)的骨礦物持質丟失率,有效地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和預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減少內骨礦物資的自然丟失,使密度多年保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5、太極拳對老年人修心養性的功效,現代社會流行許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與現代人是生活態度、生活內容、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醫學心理研究證實,不僅生理成病理能影響心理,而心理也能影響生理成病理。也就是說,人們不良情緒和個性能導致成誘發多種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會角度,心煩意亂,抑郁寡歡,煩躁不安出現心理失衡。加之機能日趨衰退,反映遲鈍,多病欠安引發對生的留戀和對死的恐懼,給老年人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因此,老年階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單純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壽,而不重視健心以期修心養性,是很難達到安度余生、顧養天年、壽終正寢的目的。

以上就關于太極拳對于我們人體的好處和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的介紹,可以看到對于太極拳來說現在的科學也都已經給出比較好的解釋,這樣是現在的太極拳已經走出了國門的標志?,F在已經不光光我國的人們在打太極拳進行鍛煉身體了,國外的很多外國人也都是在進行了相應的鍛煉。所以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們還有那些理由不進行傳播,那你學會打太極拳了嗎?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2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里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項目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致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梢娞珮O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另外,由于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后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到最后,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并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這種運動不僅自然而且還很高雅,當你親身體會到音樂帶給你的感受的時候,一些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鐘后,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癥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所以這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大腦是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的,同時,這也間接訓練著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關節有好處

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回流。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4、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并增加收縮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5、養生拳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大家不妨嘗試學習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太極基本被大眾熟知,太極是養生中最特別的存在,太極本身是一門武術,后面成為養生的一門學問,太極對骼預防血管疾病都有很大幫助,看看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1

1、太極拳的特點及其內涵,“拳其于易,理成于醫”。太極拳與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同出一理,與中國醫學同承一脈幫“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命合也”因此,太極拳雖類歸武術,但卻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治病思想,在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極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攝生調理的保養。其重在“養”,“養”是自我調理,自我呵護,舒筋活血,開穴順氣,以增強人體系統內部和諧有序的有機性,使人體處于一種“維生”的功能狀態。

2、老年衰老特征與太極拳的延年益壽機理,伴隨著現代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進步,現代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和豐富,怎樣依靠自身積極的身體活動,推遲個體衰老,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已成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衰老生物學問題。太極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內外合一”的同意觀陰陽平衡的辨證觀,以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運演操作機制。

3、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太極拳鍛煉能延緩心血管機能的減退,提高血液系統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對于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臟的泵血功能是心臟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壓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重要循環來滿足機體的需要,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負荷內的運動,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賴與或心室舒張末期內徑(EDD)和每搏輸出量(SV)的增強。10分鐘以上的太極拳練習,HR為120次/分左右,是一種中低強度的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機能。

4、太極拳對老年人骨密度的影響,人進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后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比女性高。6個月太極拳練習確能減低負荷肌體(脛骨)的骨礦物持質丟失率,有效地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和預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減少內骨礦物資的自然丟失,使密度多年保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5、太極拳對老年人修心養性的功效,現代社會流行許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與現代人是生活態度、生活內容、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醫學心理研究證實,不僅生理成病理能影響心理,而心理也能影響生理成病理。也就是說,人們不良情緒和個性能導致成誘發多種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會角度,心煩意亂,抑郁寡歡,煩躁不安出現心理失衡。加之機能日趨衰退,反映遲鈍,多病欠安引發對生的留戀和對死的恐懼,給老年人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因此,老年階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單純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壽,而不重視健心以期修心養性,是很難達到安度余生、顧養天年、壽終正寢的目的。

以上就關于太極拳對于我們人體的好處和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的介紹,可以看到對于太極拳來說現在的科學也都已經給出比較好的解釋,這樣是現在的太極拳已經走出了國門的標志?,F在已經不光光我國的人們在打太極拳進行鍛煉身體了,國外的很多外國人也都是在進行了相應的鍛煉。所以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們還有那些理由不進行傳播,那你學會打太極拳了嗎?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2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里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項目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致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梢娞珮O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另外,由于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后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到最后,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并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這種運動不僅自然而且還很高雅,當你親身體會到音樂帶給你的感受的時候,一些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鐘后,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癥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所以這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大腦是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的,同時,這也間接訓練著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關節有好處

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回流。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4、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并增加收縮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5、養生拳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大家不妨嘗試學習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于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征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F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秴问洗呵?#12539;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制*,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梢?,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秴问洗呵?#12539;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圣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干燥和潮濕就可以了;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饑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于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愿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并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蕩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并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并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拷梭w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于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并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于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并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于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虬l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于足部是處于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采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鐘、飯后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后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于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鐘。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后,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于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征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F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秴问洗呵?#12539;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制*,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梢?,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秴问洗呵?#12539;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圣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干燥和潮濕就可以了;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饑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于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愿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并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蕩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并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并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拷梭w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于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并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于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并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于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虬l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于足部是處于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采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鐘、飯后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后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于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鐘。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后,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于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征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F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秴问洗呵?#12539;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制*,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梢?,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秴问洗呵?#12539;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圣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干燥和潮濕就可以了;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饑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于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愿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并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蕩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并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并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拷梭w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于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并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于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并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于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虬l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于足部是處于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采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鐘、飯后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后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于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鐘。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后,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中醫運動養生常識 運動形式多樣

【摘要】中醫運動養生不同于傳統的運動養生,中醫運動養生主要是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在中醫運動養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太極。以下便是關于中醫養生運動的相關常識以及運動形式。
        健康投資,小投入高保障
   中醫運動養生定義
  中醫認為,經常而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適度運動可以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纱龠M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于臟器的生理功能,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采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后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中醫運動養生形式亦多
 ?、偕⒉剑好咳章?,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見功。
 ?、谂懿剑禾岢赃m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
 ?、劢∩聿俸徒∶啦伲和绞植偃缭绮?、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于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
 ?、艿巧剑菏橇己玫膽敉膺\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
 ?、萦斡荆汗糯軞夂虻?,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
 ?、尬湫g: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余,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于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于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于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于太極這樣的經典中醫運動養生方法。

  慧擇提示:以上便是對于中醫運動養生中運動項目的相關概括,我們可以通過上述運動項目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養生方案,將中醫運動養生方法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的同時,感受傳統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醫運動養生常識 運動形式多樣

【摘要】中醫運動養生不同于傳統的運動養生,中醫運動養生主要是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在中醫運動養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太極。以下便是關于中醫養生運動的相關常識以及運動形式。
        健康投資,小投入高保障
   中醫運動養生定義
  中醫認為,經常而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適度運動可以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纱龠M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于臟器的生理功能,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采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后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中醫運動養生形式亦多
 ?、偕⒉剑好咳章?,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見功。
 ?、谂懿剑禾岢赃m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
 ?、劢∩聿俸徒∶啦伲和绞植偃缭绮?、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于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
 ?、艿巧剑菏橇己玫膽敉膺\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
 ?、萦斡荆汗糯軞夂虻?,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
 ?、尬湫g: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余,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于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于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于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于太極這樣的經典中醫運動養生方法。

  慧擇提示:以上便是對于中醫運動養生中運動項目的相關概括,我們可以通過上述運動項目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養生方案,將中醫運動養生方法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的同時,感受傳統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醫運動養生常識 運動形式多樣

【摘要】中醫運動養生不同于傳統的運動養生,中醫運動養生主要是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在中醫運動養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太極。以下便是關于中醫養生運動的相關常識以及運動形式。
        健康投資,小投入高保障
   中醫運動養生定義
  中醫認為,經常而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適度運動可以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纱龠M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于臟器的生理功能,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采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后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中醫運動養生形式亦多
 ?、偕⒉剑好咳章?,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見功。
 ?、谂懿剑禾岢赃m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
 ?、劢∩聿俸徒∶啦伲和绞植偃缭绮?、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于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
 ?、艿巧剑菏橇己玫膽敉膺\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
 ?、萦斡荆汗糯軞夂虻?,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
 ?、尬湫g: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余,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于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于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于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于太極這樣的經典中醫運動養生方法。

  慧擇提示:以上便是對于中醫運動養生中運動項目的相關概括,我們可以通過上述運動項目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養生方案,將中醫運動養生方法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的同時,感受傳統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醫運動養生常識 運動形式多樣

【摘要】中醫運動養生不同于傳統的運動養生,中醫運動養生主要是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在中醫運動養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太極。以下便是關于中醫養生運動的相關常識以及運動形式。
        健康投資,小投入高保障
   中醫運動養生定義
  中醫認為,經常而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適度運動可以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纱龠M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于臟器的生理功能,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采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后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中醫運動養生形式亦多
 ?、偕⒉剑好咳章?,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見功。
 ?、谂懿剑禾岢赃m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
 ?、劢∩聿俸徒∶啦伲和绞植偃缭绮?、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于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
 ?、艿巧剑菏橇己玫膽敉膺\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
 ?、萦斡荆汗糯軞夂虻?,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
 ?、尬湫g: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余,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于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于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于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于太極這樣的經典中醫運動養生方法。

  慧擇提示:以上便是對于中醫運動養生中運動項目的相關概括,我們可以通過上述運動項目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養生方案,將中醫運動養生方法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的同時,感受傳統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運動養生文化研究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