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的精神養生法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04 22:36:52
文檔

中醫的精神養生法

中醫養生的三個層次:1. 養形(身):保養身體,注意飲食健康、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避免疾病發生。2. 養氣:調養人體之氣,包括多種方法如站樁、靜息打坐等。3. 養神:調暢情志,切莫過度情感波動。養神有益于福壽綿長。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的三個層次:1. 養形(身):保養身體,注意飲食健康、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避免疾病發生。2. 養氣:調養人體之氣,包括多種方法如站樁、靜息打坐等。3. 養神:調暢情志,切莫過度情感波動。養神有益于福壽綿長。

中醫養生的三個層次:

1. 養形(身):保養身體,注意飲食健康、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避免疾病發生。

2. 養氣:調養人體之氣,包括多種方法如站樁、靜息打坐等。

3. 養神:調暢情志,切莫過度情感波動。養神有益于福壽綿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幸福感,讓自己的心理處于一種平靜、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要點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郁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1. 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并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的 思維方式 ,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F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2. 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欲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克制來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于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ㄉ巷w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于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并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并獲得快樂和健康。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幸福感,讓自己的心理處于一種平靜、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要點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郁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1. 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并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的 思維方式 ,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F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2. 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欲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克制來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于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ㄉ巷w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于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并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并獲得快樂和健康。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幸福感,讓自己的心理處于一種平靜、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要點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郁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1. 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并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的 思維方式 ,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F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2. 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欲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克制來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于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ㄉ巷w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于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并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并獲得快樂和健康。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幸福感,讓自己的心理處于一種平靜、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要點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郁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1. 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并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的 思維方式 ,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F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2. 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欲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克制來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于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ㄉ巷w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于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并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并獲得快樂和健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的精神養生法

中醫養生的三個層次:1. 養形(身):保養身體,注意飲食健康、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避免疾病發生。2. 養氣:調養人體之氣,包括多種方法如站樁、靜息打坐等。3. 養神:調暢情志,切莫過度情感波動。養神有益于福壽綿長。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