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的理論有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06 11:19:15
文檔

中醫養生的理論有

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近終其天年的理論和方法?!秲冉洝返酿B生學說建立了中醫養生學體系,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順應自然、形神共養、惜精固本、綜合調養等,并詳細論述了具體的養生方法。
推薦度:
導讀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近終其天年的理論和方法?!秲冉洝返酿B生學說建立了中醫養生學體系,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順應自然、形神共養、惜精固本、綜合調養等,并詳細論述了具體的養生方法。

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近終其天年的理論和方法?!秲冉洝返酿B生學說建立了中醫養生學體系,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順應自然、形神共養、惜精固本、綜合調養等,并詳細論述了具體的養生方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中庸之道。

《中醫養生學》中養生的基本理論分為八小節,分別是:生命、天年、衰老、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互涵、協調平衡、正氣為本。

天人相應,指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說明心理與生理的對立統一、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本質與現象的對立統一等。

動靜互涵,主要指運動和靜養相結合。主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柔動生精,精中生氣,氣中生精,是相輔相成的。

協調平衡,所謂“協調”,是指調節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平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正氣為本,古代認為正氣是生命之根,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是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征,是機比健壯的根本所在。

中醫養生的基本特點: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于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于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藥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于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中庸之道。

《中醫養生學》中養生的基本理論分為八小節,分別是:生命、天年、衰老、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互涵、協調平衡、正氣為本。

天人相應,指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說明心理與生理的對立統一、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本質與現象的對立統一等。

動靜互涵,主要指運動和靜養相結合。主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柔動生精,精中生氣,氣中生精,是相輔相成的。

協調平衡,所謂“協調”,是指調節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平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正氣為本,古代認為正氣是生命之根,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是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征,是機比健壯的根本所在。

中醫養生的基本特點: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于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于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藥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于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

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不包括中庸之道。

《中醫養生學》中養生的基本理論分為八小節,分別是:生命、天年、衰老、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互涵、協調平衡、正氣為本。

天人相應,指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說明心理與生理的對立統一、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本質與現象的對立統一等。

動靜互涵,主要指運動和靜養相結合。主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柔動生精,精中生氣,氣中生精,是相輔相成的。

協調平衡,所謂“協調”,是指調節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平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正氣為本,古代認為正氣是生命之根,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是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征,是機比健壯的根本所在。

中醫養生的基本特點: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于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于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藥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于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中醫經絡養生理論?

人體治病,終究是離不開經脈的,無論哪種療法,無論什么手段,其實最終都是通過氣血的歸經而產生療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一、經絡系統

1、定義:經絡即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

2、經絡的基本作用:

1、經絡具有聯絡臟腑和肢體的作用。如《靈樞·海論》中所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

2、經絡具有執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如《靈樞·本藏》中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靈樞·經脈》中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3、經絡的組成: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分別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組成。

絡脈:絡脈分為十五絡、孫絡和浮絡。

十二正經:由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組成。

臟與腑,外屬經,手與足,二六均。足太陽,屬膀胱,足陽明,胃腑當,足少陽,屬膽腑;足太陰,脾所主,足少陰,內屬腎,足厥陰,肝之本。手太陽,為小腸,手陽明,是大腸,手少陽,三焦強,手太陰,即肺金,手少陰,內屬心,手厥陰,胞絡經。

任督二脈:

有任督,百脈王,前與后,分兩行,前行短,后行長,滯則病,通則常。

4、十二經絡分布規律:

十二經絡中,互為表里關系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接;同名的陰經與陰經,在腹*相接。

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三陰經:上肢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包絡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在足內踝下,為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過內踝上8寸后,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足少陰腎經: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

足太陰脾經: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

足陽明胃經: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

足太陽膀胱經:背部正中線旁開3寸和1.5寸。

足少陽膽經:體側。

5、十二時辰經脈流注順序:

  二、經脈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循行于上胸外側,行于上肢內側面橈側,到達拇指末端。

腕后支脈:從列卻穴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喝缂甭灾夤苎?、咳嗽、胸痛、氣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喝缪恃椎?

⑶.經脈所過部位疾?。喝缯菩臒?、上肢前外側緣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② 功能:宣肺理氣、平喘止咳,增強肺臟功能。

⑵.列卻

①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② 簡便取穴:兩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腫痛、氣喘咳血、*脹滿、牙痛、頭痛、項強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② 功能:清熱、利咽、開竅,對發熱、昏迷、咽喉腫痛、咳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淵

① 定位:掌后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食指橈側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橈側,經肩前、頸部、下齒到達鼻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咳嗽、頭痛等;

⑵.頭面五官疾?。好娌刊d攣、面癱、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鼻竇炎等;

⑶.過敏性面板?。喝缑姘屦W等;

⑷.經脈所過部位?。菏种甘直勰[痛、肘、肩腫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② 簡便取穴:一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尚涯X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清熱利溼,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本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年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約2寸是穴。

② 功能:緩解上肢疲勞、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② 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

三、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起于目下,經面一周,行于頸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側前面,到達次趾外側末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胃下垂、腸麻痹、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缧赝?、膝關節痛、下肢痿痹、偏癱等。

⑷.其他疾?。荷窠浰ト?、身體虛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② 功能: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對所有的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腸胃病的常用穴,對急性胃痛有較好作用。

⑶.天樞

① 定位:臍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對惡心、鬧肚子、腹脹腸鳴、月經不調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視,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頭痛眩暈、眼疾、美白養顏。又稱“養顏穴”。

⑸.地倉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足大趾內側末端隱白,行于小腿內面前側,經小腿*、大腿內面前側,到達腹、胸前外側。胃部支脈:上行過橫膈,流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消化系統疾?。喝缦涣?、腸麻痹、腹瀉、便秘、胃腸功能紊亂等;

⑵.泌尿生殖系統疾?。喝缭陆洸徽{、痛經、經閉、盆腔炎、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缦轮c瘓、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大腳趾骨節后下方凹陷中,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對脾虛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脹,大便稀等有較好作用。亦可補后天之本,增強體質。

⑵.三陰交

① 定位: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② 功能: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交處,又名“女三里”,對所有的婦科病有效。三陰交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溼。三陰交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瀉、腹脹、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

⑶.陰陵泉

① 定位:脛骨內側,髁骨下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與三陰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髕骨內上緣上2寸。

② 簡便取穴:屈膝,術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處事穴。同理取左邊穴。

③ 功能:本穴能調和氣血、祛風勝溼,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溼疹、膝關節痛等。

五、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后緣。

1、經脈循行:從腋下,行于上肢內面尺側,到達小指橈側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豪咄?、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極泉

① 定位: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療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上髁連線之中點。

② 功能:肘關節病痛的治療。

⑶.神門

①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失眠、腕臂痛有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小指尺側末端少澤,行于上肢外面尺側,經肩胛、頸、目下到達耳前。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頭面五官疾?。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目疾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杭绫程弁?、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后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② 功能: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咽喉腫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間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發麻等。

⑶.肩貞

① 定位:腋后皺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崗下窩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氣喘、肩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⑸.聽宮

① 定位:耳屏前,張口凹陷處。

② 功能:寧神志,宣通耳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等有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目內眥,經頭頂、頸部行于脊柱兩側,至下肢外側后面,過外踝,到達足小趾外側。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焊忻?、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⑵.心血管系統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⑶.消化系統疾?。耗c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潰瘍、胃下垂、膽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統疾?。洪]經、痛經、月經不調、腎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經衰弱、痔瘡等。

⑹.經脈所過部位?。侯^痛、頸背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尚?、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變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膽,養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氣、化溼消滯,對胃痛納少、腹脹腸鳴、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

⑹.腎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補腎壯腰,益精利溼,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作用。

⑺.大腸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對便秘、腹脹腹瀉、腰痛有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橫紋*。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緩解肌肉疲勞、腰腿痛及痔瘡,對便秘也有療效。尤其對運動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較好。

八、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內側后緣及胸腹部。

1、經脈循行:起于足小趾下,從足心行于下肢內面后側,到達腹胸內側。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陽痿、遺精、痛經、腎炎等;

⑵.五官疾?。憾@、耳鳴、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風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處。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長壽穴。對頭痛、頭暈、失眠、便秘等有較好作用,是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的較佳治療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② 功能:壯腰、健骨、益腎,可防治腰痛、月經不調、失眠、陽痿、遺精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中線。

1、經脈循行:從 *** 外側經胸,行于上肢內側當中,到達中指末端。掌中支脈:從勞宮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到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膭舆^速、心動過緩、心絞痛以及神經官能癥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其他:胸悶、胃痛、嘔吐、肘臂痛、掌心熱等。

3、保健要穴:

⑴.內關

①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② 功能:寬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對心痛、失眠、胸悶、心悸等多種心臟病有較好防治作用。被稱為“隨身攜帶的心臟藥”。

⑵.中沖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開竅,退熱蘇厥,對中風昏迷、心胸煩悶、熱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中線。

1、經脈循行:起于手無名指尺側末端,行于上肢外側當中,經肩上、頸部、耳后到達眉梢。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五官疾?。浩^痛、面神經麻痹、耳鳴、咽炎、淋巴結腫大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侯i項痛、肩背痛、手背腫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陽池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絡、解熱,對肩臂痛、腕痛、扁桃體炎有較好防治作用。

⑵.外關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清熱疏絡,對肩臂痛、頭痛、脅肋痛有效。

⑶.支溝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理氣解郁、疏通腑氣,通經絡,能較好的防治便秘、脅肋痛、耳鳴耳聾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后寸許的凹陷中。

② 功能:《針灸甲乙經》言: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外側中線,側胸腹及側頭面。

1、經脈循行:起于目外眥,行于頭頂、頭頂外側,頸部,經胸腰側面至下肢外側正中,到達第四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肝膽疾?。耗懡g痛、膽囊炎、肝炎等;

⑵.頭面五官疾?。浩^痛、眼痛、頸項痛、牙痛、面神經麻痹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缋咄?、髖關節痛、膝關節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風池

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② 功能:聰耳明目、醒腦開竅、疏風解熱,對神經衰弱、落枕、耳鳴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能很好的緩解肩關節的緊張和肌肉僵硬,對牙疼、頭項痛、肩背痛有效。

⑶.環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② 功能: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對腰胯腿痛、中風偏癱、風寒溼痹、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風市

①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② 簡便定位:以手掌貼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

⑸.陽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對慢性胃炎、泛酸有較好作用。與其下一寸處得膽囊穴相配,對膽囊炎的治療和預防有較好作用。

十二、足厥陰肝經

1、經脈循行:起于足拇趾外側端,行于小腿內側,經大腿內面*,經前 *** 到達肋下。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痛經、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痛等;

⑵.肝膽疾?。杭甭愿窝?、膽囊炎、肝脾腫大等;

⑶.其他:頭頂痛、眩暈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間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② 功能:主治頭痛、目眩、痛經、月經不調等。

⑵.太沖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對女性月經不調有很好療效。

⑶.章門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治療腹脹、胃脘痛、肋痛、嘔吐等。

奇經八脈

一、督脈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 *** ,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頂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2、主要癥候:脊柱強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門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臍平。

② 功能:強腰補腎,壯陽。

⑵.風府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頭痛、眩暈等,對落枕有效。

⑶.百會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② 功能:降血壓、健忘、防失眠,防陽氣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腦。

二、任脈:女性的雌激素。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會 *** ,向上行于 *** 區,沿著腹內向上經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上行繞唇,于人中處與督脈相接。

2、主要癥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關元

① 定位:臍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對女性不孕、月經不調療效確切。

⑵.氣海

① 定位:臍下1.5寸。

② 功能:人體性命之祖,強壯要穴。

⑶.神闕

① 定位:臍的中間。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臍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無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

② 功能:寬心理氣。

中醫經絡養生理論?

人體治病,終究是離不開經脈的,無論哪種療法,無論什么手段,其實最終都是通過氣血的歸經而產生療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一、經絡系統

1、定義:經絡即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

2、經絡的基本作用:

1、經絡具有聯絡臟腑和肢體的作用。如《靈樞·海論》中所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

2、經絡具有執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如《靈樞·本藏》中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靈樞·經脈》中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3、經絡的組成: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分別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組成。

絡脈:絡脈分為十五絡、孫絡和浮絡。

十二正經:由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組成。

臟與腑,外屬經,手與足,二六均。足太陽,屬膀胱,足陽明,胃腑當,足少陽,屬膽腑;足太陰,脾所主,足少陰,內屬腎,足厥陰,肝之本。手太陽,為小腸,手陽明,是大腸,手少陽,三焦強,手太陰,即肺金,手少陰,內屬心,手厥陰,胞絡經。

任督二脈:

有任督,百脈王,前與后,分兩行,前行短,后行長,滯則病,通則常。

4、十二經絡分布規律:

十二經絡中,互為表里關系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接;同名的陰經與陰經,在腹*相接。

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三陰經:上肢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包絡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在足內踝下,為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過內踝上8寸后,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足少陰腎經: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

足太陰脾經: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

足陽明胃經: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

足太陽膀胱經:背部正中線旁開3寸和1.5寸。

足少陽膽經:體側。

5、十二時辰經脈流注順序:

  二、經脈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循行于上胸外側,行于上肢內側面橈側,到達拇指末端。

腕后支脈:從列卻穴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喝缂甭灾夤苎?、咳嗽、胸痛、氣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喝缪恃椎?

⑶.經脈所過部位疾?。喝缯菩臒?、上肢前外側緣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② 功能:宣肺理氣、平喘止咳,增強肺臟功能。

⑵.列卻

①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② 簡便取穴:兩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腫痛、氣喘咳血、*脹滿、牙痛、頭痛、項強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② 功能:清熱、利咽、開竅,對發熱、昏迷、咽喉腫痛、咳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淵

① 定位:掌后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食指橈側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橈側,經肩前、頸部、下齒到達鼻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咳嗽、頭痛等;

⑵.頭面五官疾?。好娌刊d攣、面癱、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鼻竇炎等;

⑶.過敏性面板?。喝缑姘屦W等;

⑷.經脈所過部位?。菏种甘直勰[痛、肘、肩腫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② 簡便取穴:一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尚涯X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清熱利溼,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本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年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約2寸是穴。

② 功能:緩解上肢疲勞、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② 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

三、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起于目下,經面一周,行于頸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側前面,到達次趾外側末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胃下垂、腸麻痹、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缧赝?、膝關節痛、下肢痿痹、偏癱等。

⑷.其他疾?。荷窠浰ト?、身體虛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② 功能: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對所有的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腸胃病的常用穴,對急性胃痛有較好作用。

⑶.天樞

① 定位:臍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對惡心、鬧肚子、腹脹腸鳴、月經不調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視,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頭痛眩暈、眼疾、美白養顏。又稱“養顏穴”。

⑸.地倉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足大趾內側末端隱白,行于小腿內面前側,經小腿*、大腿內面前側,到達腹、胸前外側。胃部支脈:上行過橫膈,流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消化系統疾?。喝缦涣?、腸麻痹、腹瀉、便秘、胃腸功能紊亂等;

⑵.泌尿生殖系統疾?。喝缭陆洸徽{、痛經、經閉、盆腔炎、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缦轮c瘓、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大腳趾骨節后下方凹陷中,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對脾虛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脹,大便稀等有較好作用。亦可補后天之本,增強體質。

⑵.三陰交

① 定位: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② 功能: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交處,又名“女三里”,對所有的婦科病有效。三陰交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溼。三陰交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瀉、腹脹、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

⑶.陰陵泉

① 定位:脛骨內側,髁骨下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與三陰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髕骨內上緣上2寸。

② 簡便取穴:屈膝,術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處事穴。同理取左邊穴。

③ 功能:本穴能調和氣血、祛風勝溼,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溼疹、膝關節痛等。

五、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后緣。

1、經脈循行:從腋下,行于上肢內面尺側,到達小指橈側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豪咄?、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極泉

① 定位: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療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上髁連線之中點。

② 功能:肘關節病痛的治療。

⑶.神門

①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失眠、腕臂痛有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小指尺側末端少澤,行于上肢外面尺側,經肩胛、頸、目下到達耳前。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頭面五官疾?。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目疾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杭绫程弁?、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后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② 功能: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咽喉腫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間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發麻等。

⑶.肩貞

① 定位:腋后皺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崗下窩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氣喘、肩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⑸.聽宮

① 定位:耳屏前,張口凹陷處。

② 功能:寧神志,宣通耳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等有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目內眥,經頭頂、頸部行于脊柱兩側,至下肢外側后面,過外踝,到達足小趾外側。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焊忻?、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⑵.心血管系統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⑶.消化系統疾?。耗c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潰瘍、胃下垂、膽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統疾?。洪]經、痛經、月經不調、腎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經衰弱、痔瘡等。

⑹.經脈所過部位?。侯^痛、頸背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尚?、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變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膽,養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氣、化溼消滯,對胃痛納少、腹脹腸鳴、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

⑹.腎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補腎壯腰,益精利溼,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作用。

⑺.大腸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對便秘、腹脹腹瀉、腰痛有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橫紋*。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緩解肌肉疲勞、腰腿痛及痔瘡,對便秘也有療效。尤其對運動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較好。

八、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內側后緣及胸腹部。

1、經脈循行:起于足小趾下,從足心行于下肢內面后側,到達腹胸內側。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陽痿、遺精、痛經、腎炎等;

⑵.五官疾?。憾@、耳鳴、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風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處。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長壽穴。對頭痛、頭暈、失眠、便秘等有較好作用,是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的較佳治療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② 功能:壯腰、健骨、益腎,可防治腰痛、月經不調、失眠、陽痿、遺精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中線。

1、經脈循行:從 *** 外側經胸,行于上肢內側當中,到達中指末端。掌中支脈:從勞宮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到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膭舆^速、心動過緩、心絞痛以及神經官能癥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其他:胸悶、胃痛、嘔吐、肘臂痛、掌心熱等。

3、保健要穴:

⑴.內關

①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② 功能:寬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對心痛、失眠、胸悶、心悸等多種心臟病有較好防治作用。被稱為“隨身攜帶的心臟藥”。

⑵.中沖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開竅,退熱蘇厥,對中風昏迷、心胸煩悶、熱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中線。

1、經脈循行:起于手無名指尺側末端,行于上肢外側當中,經肩上、頸部、耳后到達眉梢。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五官疾?。浩^痛、面神經麻痹、耳鳴、咽炎、淋巴結腫大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侯i項痛、肩背痛、手背腫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陽池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絡、解熱,對肩臂痛、腕痛、扁桃體炎有較好防治作用。

⑵.外關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清熱疏絡,對肩臂痛、頭痛、脅肋痛有效。

⑶.支溝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理氣解郁、疏通腑氣,通經絡,能較好的防治便秘、脅肋痛、耳鳴耳聾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后寸許的凹陷中。

② 功能:《針灸甲乙經》言: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外側中線,側胸腹及側頭面。

1、經脈循行:起于目外眥,行于頭頂、頭頂外側,頸部,經胸腰側面至下肢外側正中,到達第四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肝膽疾?。耗懡g痛、膽囊炎、肝炎等;

⑵.頭面五官疾?。浩^痛、眼痛、頸項痛、牙痛、面神經麻痹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缋咄?、髖關節痛、膝關節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風池

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② 功能:聰耳明目、醒腦開竅、疏風解熱,對神經衰弱、落枕、耳鳴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能很好的緩解肩關節的緊張和肌肉僵硬,對牙疼、頭項痛、肩背痛有效。

⑶.環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② 功能: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對腰胯腿痛、中風偏癱、風寒溼痹、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風市

①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② 簡便定位:以手掌貼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

⑸.陽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對慢性胃炎、泛酸有較好作用。與其下一寸處得膽囊穴相配,對膽囊炎的治療和預防有較好作用。

十二、足厥陰肝經

1、經脈循行:起于足拇趾外側端,行于小腿內側,經大腿內面*,經前 *** 到達肋下。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痛經、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痛等;

⑵.肝膽疾?。杭甭愿窝?、膽囊炎、肝脾腫大等;

⑶.其他:頭頂痛、眩暈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間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② 功能:主治頭痛、目眩、痛經、月經不調等。

⑵.太沖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對女性月經不調有很好療效。

⑶.章門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治療腹脹、胃脘痛、肋痛、嘔吐等。

奇經八脈

一、督脈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 *** ,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頂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2、主要癥候:脊柱強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門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臍平。

② 功能:強腰補腎,壯陽。

⑵.風府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頭痛、眩暈等,對落枕有效。

⑶.百會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② 功能:降血壓、健忘、防失眠,防陽氣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腦。

二、任脈:女性的雌激素。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會 *** ,向上行于 *** 區,沿著腹內向上經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上行繞唇,于人中處與督脈相接。

2、主要癥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關元

① 定位:臍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對女性不孕、月經不調療效確切。

⑵.氣海

① 定位:臍下1.5寸。

② 功能:人體性命之祖,強壯要穴。

⑶.神闕

① 定位:臍的中間。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臍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無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

② 功能:寬心理氣。

中醫經絡養生理論?

人體治病,終究是離不開經脈的,無論哪種療法,無論什么手段,其實最終都是通過氣血的歸經而產生療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一、經絡系統

1、定義:經絡即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

2、經絡的基本作用:

1、經絡具有聯絡臟腑和肢體的作用。如《靈樞·海論》中所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

2、經絡具有執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如《靈樞·本藏》中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靈樞·經脈》中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3、經絡的組成: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分別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組成。

絡脈:絡脈分為十五絡、孫絡和浮絡。

十二正經:由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組成。

臟與腑,外屬經,手與足,二六均。足太陽,屬膀胱,足陽明,胃腑當,足少陽,屬膽腑;足太陰,脾所主,足少陰,內屬腎,足厥陰,肝之本。手太陽,為小腸,手陽明,是大腸,手少陽,三焦強,手太陰,即肺金,手少陰,內屬心,手厥陰,胞絡經。

任督二脈:

有任督,百脈王,前與后,分兩行,前行短,后行長,滯則病,通則常。

4、十二經絡分布規律:

十二經絡中,互為表里關系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接;同名的陰經與陰經,在腹*相接。

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三陰經:上肢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包絡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在足內踝下,為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過內踝上8寸后,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足少陰腎經: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

足太陰脾經: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

足陽明胃經: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

足太陽膀胱經:背部正中線旁開3寸和1.5寸。

足少陽膽經:體側。

5、十二時辰經脈流注順序:

  二、經脈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循行于上胸外側,行于上肢內側面橈側,到達拇指末端。

腕后支脈:從列卻穴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喝缂甭灾夤苎?、咳嗽、胸痛、氣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喝缪恃椎?

⑶.經脈所過部位疾?。喝缯菩臒?、上肢前外側緣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② 功能:宣肺理氣、平喘止咳,增強肺臟功能。

⑵.列卻

①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② 簡便取穴:兩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腫痛、氣喘咳血、*脹滿、牙痛、頭痛、項強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② 功能:清熱、利咽、開竅,對發熱、昏迷、咽喉腫痛、咳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淵

① 定位:掌后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食指橈側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橈側,經肩前、頸部、下齒到達鼻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咳嗽、頭痛等;

⑵.頭面五官疾?。好娌刊d攣、面癱、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鼻竇炎等;

⑶.過敏性面板?。喝缑姘屦W等;

⑷.經脈所過部位?。菏种甘直勰[痛、肘、肩腫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② 簡便取穴:一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尚涯X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清熱利溼,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本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年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約2寸是穴。

② 功能:緩解上肢疲勞、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② 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

三、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起于目下,經面一周,行于頸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側前面,到達次趾外側末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胃下垂、腸麻痹、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⑵.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缧赝?、膝關節痛、下肢痿痹、偏癱等。

⑷.其他疾?。荷窠浰ト?、身體虛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② 功能: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對所有的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腸胃病的常用穴,對急性胃痛有較好作用。

⑶.天樞

① 定位:臍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對惡心、鬧肚子、腹脹腸鳴、月經不調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視,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頭痛眩暈、眼疾、美白養顏。又稱“養顏穴”。

⑸.地倉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內側前緣。

1、經脈循行:起于足大趾內側末端隱白,行于小腿內面前側,經小腿*、大腿內面前側,到達腹、胸前外側。胃部支脈:上行過橫膈,流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消化系統疾?。喝缦涣?、腸麻痹、腹瀉、便秘、胃腸功能紊亂等;

⑵.泌尿生殖系統疾?。喝缭陆洸徽{、痛經、經閉、盆腔炎、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缦轮c瘓、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大腳趾骨節后下方凹陷中,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對脾虛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脹,大便稀等有較好作用。亦可補后天之本,增強體質。

⑵.三陰交

① 定位: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② 功能: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交處,又名“女三里”,對所有的婦科病有效。三陰交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溼。三陰交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瀉、腹脹、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

⑶.陰陵泉

① 定位:脛骨內側,髁骨下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與三陰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髕骨內上緣上2寸。

② 簡便取穴:屈膝,術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處事穴。同理取左邊穴。

③ 功能:本穴能調和氣血、祛風勝溼,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溼疹、膝關節痛等。

五、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后緣。

1、經脈循行:從腋下,行于上肢內面尺側,到達小指橈側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豪咄?、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極泉

① 定位: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療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上髁連線之中點。

② 功能:肘關節病痛的治療。

⑶.神門

①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失眠、腕臂痛有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小指尺側末端少澤,行于上肢外面尺側,經肩胛、頸、目下到達耳前。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頭面五官疾?。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目疾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杭绫程弁?、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后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② 功能: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咽喉腫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間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發麻等。

⑶.肩貞

① 定位:腋后皺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崗下窩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氣喘、肩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⑸.聽宮

① 定位:耳屏前,張口凹陷處。

② 功能:寧神志,宣通耳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等有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側后緣。

1、經脈循行:起于目內眥,經頭頂、頸部行于脊柱兩側,至下肢外側后面,過外踝,到達足小趾外側。

2、主治病變:

⑴.呼吸系統疾?。焊忻?、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⑵.心血管系統疾?。盒穆刹积R、心絞痛等。

⑶.消化系統疾?。耗c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潰瘍、胃下垂、膽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統疾?。洪]經、痛經、月經不調、腎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經衰弱、痔瘡等。

⑹.經脈所過部位?。侯^痛、頸背痛、腰腿痛、風溼性關節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尚?、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變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膽,養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氣、化溼消滯,對胃痛納少、腹脹腸鳴、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

⑹.腎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補腎壯腰,益精利溼,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作用。

⑺.大腸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② 功能:對便秘、腹脹腹瀉、腰痛有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橫紋*。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緩解肌肉疲勞、腰腿痛及痔瘡,對便秘也有療效。尤其對運動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較好。

八、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內側后緣及胸腹部。

1、經脈循行:起于足小趾下,從足心行于下肢內面后側,到達腹胸內側。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陽痿、遺精、痛經、腎炎等;

⑵.五官疾?。憾@、耳鳴、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風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處。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長壽穴。對頭痛、頭暈、失眠、便秘等有較好作用,是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的較佳治療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② 功能:壯腰、健骨、益腎,可防治腰痛、月經不調、失眠、陽痿、遺精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內側中線。

1、經脈循行:從 *** 外側經胸,行于上肢內側當中,到達中指末端。掌中支脈:從勞宮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到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心血管疾?。盒膭舆^速、心動過緩、心絞痛以及神經官能癥等;

⑵.神經精神疾?。荷窠浰ト?、精神*癥等;

⑶.其他:胸悶、胃痛、嘔吐、肘臂痛、掌心熱等。

3、保健要穴:

⑴.內關

①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② 功能:寬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對心痛、失眠、胸悶、心悸等多種心臟病有較好防治作用。被稱為“隨身攜帶的心臟藥”。

⑵.中沖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開竅,退熱蘇厥,對中風昏迷、心胸煩悶、熱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于上肢外側中線。

1、經脈循行:起于手無名指尺側末端,行于上肢外側當中,經肩上、頸部、耳后到達眉梢。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五官疾?。浩^痛、面神經麻痹、耳鳴、咽炎、淋巴結腫大等;

⑵.經脈所過部位?。侯i項痛、肩背痛、手背腫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陽池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絡、解熱,對肩臂痛、腕痛、扁桃體炎有較好防治作用。

⑵.外關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清熱疏絡,對肩臂痛、頭痛、脅肋痛有效。

⑶.支溝

①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② 功能:理氣解郁、疏通腑氣,通經絡,能較好的防治便秘、脅肋痛、耳鳴耳聾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后寸許的凹陷中。

② 功能:《針灸甲乙經》言: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于下肢外側中線,側胸腹及側頭面。

1、經脈循行:起于目外眥,行于頭頂、頭頂外側,頸部,經胸腰側面至下肢外側正中,到達第四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變:

⑴.肝膽疾?。耗懡g痛、膽囊炎、肝炎等;

⑵.頭面五官疾?。浩^痛、眼痛、頸項痛、牙痛、面神經麻痹等;

⑶.經脈所過部位?。喝缋咄?、髖關節痛、膝關節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風池

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② 功能:聰耳明目、醒腦開竅、疏風解熱,對神經衰弱、落枕、耳鳴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② 功能:能很好的緩解肩關節的緊張和肌肉僵硬,對牙疼、頭項痛、肩背痛有效。

⑶.環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② 功能: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對腰胯腿痛、中風偏癱、風寒溼痹、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風市

①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② 簡便定位:以手掌貼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

⑸.陽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對慢性胃炎、泛酸有較好作用。與其下一寸處得膽囊穴相配,對膽囊炎的治療和預防有較好作用。

十二、足厥陰肝經

1、經脈循行:起于足拇趾外側端,行于小腿內側,經大腿內面*,經前 *** 到達肋下。

2、主治病變:

⑴.泌尿生殖系統:痛經、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痛等;

⑵.肝膽疾?。杭甭愿窝?、膽囊炎、肝脾腫大等;

⑶.其他:頭頂痛、眩暈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間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② 功能:主治頭痛、目眩、痛經、月經不調等。

⑵.太沖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對女性月經不調有很好療效。

⑶.章門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治療腹脹、胃脘痛、肋痛、嘔吐等。

奇經八脈

一、督脈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 *** ,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頂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2、主要癥候:脊柱強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門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臍平。

② 功能:強腰補腎,壯陽。

⑵.風府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頭痛、眩暈等,對落枕有效。

⑶.百會

① 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② 功能:降血壓、健忘、防失眠,防陽氣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腦。

二、任脈:女性的雌激素。

1、經脈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會 *** ,向上行于 *** 區,沿著腹內向上經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上行繞唇,于人中處與督脈相接。

2、主要癥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關元

① 定位:臍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對女性不孕、月經不調療效確切。

⑵.氣海

① 定位:臍下1.5寸。

② 功能:人體性命之祖,強壯要穴。

⑶.神闕

① 定位:臍的中間。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臍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無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

② 功能:寬心理氣。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有那幾種學說12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路新國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科學系,江蘇揚州 225001)

摘要:《黃帝內經》闡述了飲食營養的重要意義,強調“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及飲食營養在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結構上,提出了“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氣味學說”;在飲食養生上,提出了“調和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則;在疾病的治療上,提出了“食療學說”;在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上,提出了“食復學說”;在養生食療上,提出了“食忌學說”等。所有這些論述都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內經;營養學;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中圖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222(2001)04-0174-05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以下《素問》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黃帝內經素問》)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所謂“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飲食營養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真邪》,以下《靈樞》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等,強調了飲食五味、谷氣、水谷之精氣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肮使炔蝗?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故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2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靈樞•逆順》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預防為主的思想。在預防醫學中,飲食營養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端貑?#8226;五常政大論》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有關“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端貑?#8226;上古天真論》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饵S帝內經》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如“法于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不妄作勞”等,但由于“人以水谷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礎的還在于“食養”,在于飲食營養的“食飲有節”。

3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素問•臟器法時論》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世界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對食物進行分類,并認為膳食應以上述四類食物為主組成,進而用于指導人們飲食生活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營養學領域的一大發現,它“精辟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1],對于指導人們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近代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導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實質也與《黃帝內經》相一致?!饵S帝內經》中這種“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增進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即使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它對于預防由于經濟發展、膳食模式西化所產生的所謂“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
4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在消化生理上,《黃帝內經》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玉版》);“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灌五藏”(《靈樞•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飲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必須首先經過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轉化為機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氣、血等物質,故稱“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并將胃的這種功能概括為“胃氣”。由于“胃氣”對于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根本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有鑒于“胃氣”之盛衰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營養學上也就應十分重視保護“胃氣”。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進一步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經脈別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也”(《素問•厥論》);“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靈樞•本輸》)等,進一步闡述了胃的這種消化生理功能,還必須得到脾的運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以化生氣血,并運送到全身,從而供養機體。除此之外,人體的消化生理還關系到大腸和小腸,如“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刺*》)。由于人體是以五臟六腑為中心,故脾胃就構成了人體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飲食物的攝取,都取決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各種營養補充品等,最終都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輸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這種重要作用,故又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從理論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飲食營養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義,這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強調飲食營養,必須首先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這一內因,必須以脾胃為本,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人體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和輸送,這對于解決在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今天,為什么仍然存在著的許多營養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響著近代營養科學的發展。這種飲食營養以脾胃為本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科學的特點之一。此外,《黃帝內經》還對消化病理進行了論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等。

5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在食物性能理論上,《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學說”。如“氣味和而服之”,“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臟別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饵S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五味與四氣兩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對食物五味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著較多的論述?!鹅`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的“五味”,是指飲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在這里,包括淡味在內雖然已超出了五種味,但習慣上仍將淡味歸屬于五味。關于“五味”的作用及陰陽屬性,則“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關于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以及“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針論》)等,說明“五味”還與歸經學說等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和力。此外,《黃帝內經》還運用五行學說闡明了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具體食物的“五味”歸屬,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如《靈樞•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味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素問•金匱真言論》)。關于對食物四氣的認識,雖然在《黃帝內經》中直接的論述較少,但從其所論述的治則等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來。
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同樣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涼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體質或寒性病證。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黃帝內經》在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上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來進行分析研究,而將食物的營養物質統稱為水谷之“精微”(《靈樞•五味》)、“精氣”(《靈樞•平人絕谷》)、“食氣”(《素問•經脈別論》)、“谷氣”(《靈樞•刺節真邪》)等。對食物“精微”物質的認識,則主要是通過食物作用于人體的反應來進一步歸納為“氣味學說”,從而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性能理論”。也正是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以人為本、從作用認識食物營養的方法,它較之于西方近代營養學從成分認識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在食物成分的認識上,受實驗室條件的*,對食物成分的認識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國傳統營養學從食物作用于人體來觀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食物的營養價值。

6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有關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總體概括為“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了調理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黃帝內經》中的有關論述,雖大多指的是針法或治法,但從“醫食同源”的觀念出發,也同樣適用于飲食營養學。
6.1 調理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于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
6.2 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端貑?#8226;五臟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6.3 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鹅`樞》更有“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稟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人”等。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余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
6.4 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端貑?#8226;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肮手钦咧B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6.5 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端貑?#8226;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适ト穗s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

7 對食療的論述
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藥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藥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藥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并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端貑?#8226;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并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于即使是使用藥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藥,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藥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繆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制多種藥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藥”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藥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于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8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嵘儆?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

9 對食忌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谑榷持?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應根據不同的疾病對飲食五味進行*?!端貑?#8226;腹中論》云:“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端貑?#8226;刺*》、《素問•臟氣法時論》亦有相關論述?!笆臣蓪W說”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在對飲食物認識上的兩點論,即在強調各種飲食物對人體有益的同時,又看到對人體不利的一面,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哲學方*上的“飲食宜忌觀”有別于近代營養學上的“熱能觀”,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并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特色之一?!饵S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上述內容以外,還有飲食衛生、飲食營養與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靈樞•師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氵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營養科學的一大貢獻。對其豐富的飲食營養學的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和研究,并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整理和提高,對于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飲食營養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1]何志謙,顧景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歷史淵源和啟示[J].營養學報,1998,20(2):130.
[2]島園順雄.標準營養學[M].東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1990.7.—8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有那幾種學說12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路新國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科學系,江蘇揚州 225001)

摘要:《黃帝內經》闡述了飲食營養的重要意義,強調“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及飲食營養在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結構上,提出了“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氣味學說”;在飲食養生上,提出了“調和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則;在疾病的治療上,提出了“食療學說”;在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上,提出了“食復學說”;在養生食療上,提出了“食忌學說”等。所有這些論述都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內經;營養學;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中圖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222(2001)04-0174-05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以下《素問》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黃帝內經素問》)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所謂“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飲食營養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真邪》,以下《靈樞》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等,強調了飲食五味、谷氣、水谷之精氣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肮使炔蝗?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故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2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靈樞•逆順》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預防為主的思想。在預防醫學中,飲食營養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端貑?#8226;五常政大論》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有關“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端貑?#8226;上古天真論》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饵S帝內經》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如“法于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不妄作勞”等,但由于“人以水谷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礎的還在于“食養”,在于飲食營養的“食飲有節”。

3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素問•臟器法時論》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世界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對食物進行分類,并認為膳食應以上述四類食物為主組成,進而用于指導人們飲食生活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營養學領域的一大發現,它“精辟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1],對于指導人們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近代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導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實質也與《黃帝內經》相一致?!饵S帝內經》中這種“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增進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即使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它對于預防由于經濟發展、膳食模式西化所產生的所謂“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
4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在消化生理上,《黃帝內經》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玉版》);“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灌五藏”(《靈樞•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飲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必須首先經過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轉化為機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氣、血等物質,故稱“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并將胃的這種功能概括為“胃氣”。由于“胃氣”對于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根本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有鑒于“胃氣”之盛衰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營養學上也就應十分重視保護“胃氣”。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進一步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經脈別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也”(《素問•厥論》);“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靈樞•本輸》)等,進一步闡述了胃的這種消化生理功能,還必須得到脾的運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以化生氣血,并運送到全身,從而供養機體。除此之外,人體的消化生理還關系到大腸和小腸,如“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刺*》)。由于人體是以五臟六腑為中心,故脾胃就構成了人體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飲食物的攝取,都取決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各種營養補充品等,最終都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輸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這種重要作用,故又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從理論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飲食營養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義,這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強調飲食營養,必須首先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這一內因,必須以脾胃為本,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人體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和輸送,這對于解決在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今天,為什么仍然存在著的許多營養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響著近代營養科學的發展。這種飲食營養以脾胃為本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科學的特點之一。此外,《黃帝內經》還對消化病理進行了論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等。

5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在食物性能理論上,《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學說”。如“氣味和而服之”,“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臟別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饵S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五味與四氣兩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對食物五味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著較多的論述?!鹅`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的“五味”,是指飲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在這里,包括淡味在內雖然已超出了五種味,但習慣上仍將淡味歸屬于五味。關于“五味”的作用及陰陽屬性,則“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關于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以及“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針論》)等,說明“五味”還與歸經學說等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和力。此外,《黃帝內經》還運用五行學說闡明了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具體食物的“五味”歸屬,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如《靈樞•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味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素問•金匱真言論》)。關于對食物四氣的認識,雖然在《黃帝內經》中直接的論述較少,但從其所論述的治則等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來。
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同樣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涼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體質或寒性病證。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黃帝內經》在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上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來進行分析研究,而將食物的營養物質統稱為水谷之“精微”(《靈樞•五味》)、“精氣”(《靈樞•平人絕谷》)、“食氣”(《素問•經脈別論》)、“谷氣”(《靈樞•刺節真邪》)等。對食物“精微”物質的認識,則主要是通過食物作用于人體的反應來進一步歸納為“氣味學說”,從而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性能理論”。也正是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以人為本、從作用認識食物營養的方法,它較之于西方近代營養學從成分認識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在食物成分的認識上,受實驗室條件的*,對食物成分的認識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國傳統營養學從食物作用于人體來觀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食物的營養價值。

6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有關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總體概括為“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了調理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黃帝內經》中的有關論述,雖大多指的是針法或治法,但從“醫食同源”的觀念出發,也同樣適用于飲食營養學。
6.1 調理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于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
6.2 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端貑?#8226;五臟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6.3 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鹅`樞》更有“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稟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人”等。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余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
6.4 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端貑?#8226;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肮手钦咧B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6.5 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端貑?#8226;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适ト穗s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

7 對食療的論述
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藥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藥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藥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并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端貑?#8226;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并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于即使是使用藥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藥,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藥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繆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制多種藥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藥”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藥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于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8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嵘儆?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

9 對食忌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谑榷持?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應根據不同的疾病對飲食五味進行*?!端貑?#8226;腹中論》云:“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端貑?#8226;刺*》、《素問•臟氣法時論》亦有相關論述?!笆臣蓪W說”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在對飲食物認識上的兩點論,即在強調各種飲食物對人體有益的同時,又看到對人體不利的一面,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哲學方*上的“飲食宜忌觀”有別于近代營養學上的“熱能觀”,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并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特色之一?!饵S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上述內容以外,還有飲食衛生、飲食營養與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靈樞•師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氵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營養科學的一大貢獻。對其豐富的飲食營養學的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和研究,并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整理和提高,對于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飲食營養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1]何志謙,顧景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歷史淵源和啟示[J].營養學報,1998,20(2):130.
[2]島園順雄.標準營養學[M].東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1990.7.—8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有那幾種學說12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路新國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科學系,江蘇揚州 225001)

摘要:《黃帝內經》闡述了飲食營養的重要意義,強調“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及飲食營養在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結構上,提出了“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氣味學說”;在飲食養生上,提出了“調和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則;在疾病的治療上,提出了“食療學說”;在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上,提出了“食復學說”;在養生食療上,提出了“食忌學說”等。所有這些論述都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內經;營養學;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中圖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222(2001)04-0174-05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以下《素問》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黃帝內經素問》)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所謂“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飲食營養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真邪》,以下《靈樞》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等,強調了飲食五味、谷氣、水谷之精氣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肮使炔蝗?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故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2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靈樞•逆順》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預防為主的思想。在預防醫學中,飲食營養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端貑?#8226;五常政大論》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有關“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端貑?#8226;上古天真論》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饵S帝內經》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如“法于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不妄作勞”等,但由于“人以水谷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礎的還在于“食養”,在于飲食營養的“食飲有節”。

3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素問•臟器法時論》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世界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對食物進行分類,并認為膳食應以上述四類食物為主組成,進而用于指導人們飲食生活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營養學領域的一大發現,它“精辟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1],對于指導人們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近代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導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實質也與《黃帝內經》相一致?!饵S帝內經》中這種“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增進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即使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它對于預防由于經濟發展、膳食模式西化所產生的所謂“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
4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在消化生理上,《黃帝內經》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玉版》);“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灌五藏”(《靈樞•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飲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必須首先經過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轉化為機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氣、血等物質,故稱“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并將胃的這種功能概括為“胃氣”。由于“胃氣”對于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根本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有鑒于“胃氣”之盛衰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營養學上也就應十分重視保護“胃氣”。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進一步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經脈別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也”(《素問•厥論》);“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靈樞•本輸》)等,進一步闡述了胃的這種消化生理功能,還必須得到脾的運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以化生氣血,并運送到全身,從而供養機體。除此之外,人體的消化生理還關系到大腸和小腸,如“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刺*》)。由于人體是以五臟六腑為中心,故脾胃就構成了人體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飲食物的攝取,都取決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各種營養補充品等,最終都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輸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這種重要作用,故又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從理論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飲食營養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義,這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強調飲食營養,必須首先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這一內因,必須以脾胃為本,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人體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和輸送,這對于解決在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今天,為什么仍然存在著的許多營養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響著近代營養科學的發展。這種飲食營養以脾胃為本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科學的特點之一。此外,《黃帝內經》還對消化病理進行了論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等。

5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在食物性能理論上,《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學說”。如“氣味和而服之”,“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臟別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饵S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五味與四氣兩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對食物五味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著較多的論述?!鹅`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的“五味”,是指飲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在這里,包括淡味在內雖然已超出了五種味,但習慣上仍將淡味歸屬于五味。關于“五味”的作用及陰陽屬性,則“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關于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以及“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針論》)等,說明“五味”還與歸經學說等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和力。此外,《黃帝內經》還運用五行學說闡明了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具體食物的“五味”歸屬,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如《靈樞•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味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素問•金匱真言論》)。關于對食物四氣的認識,雖然在《黃帝內經》中直接的論述較少,但從其所論述的治則等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來。
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同樣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涼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體質或寒性病證。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黃帝內經》在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上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來進行分析研究,而將食物的營養物質統稱為水谷之“精微”(《靈樞•五味》)、“精氣”(《靈樞•平人絕谷》)、“食氣”(《素問•經脈別論》)、“谷氣”(《靈樞•刺節真邪》)等。對食物“精微”物質的認識,則主要是通過食物作用于人體的反應來進一步歸納為“氣味學說”,從而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性能理論”。也正是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以人為本、從作用認識食物營養的方法,它較之于西方近代營養學從成分認識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在食物成分的認識上,受實驗室條件的*,對食物成分的認識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國傳統營養學從食物作用于人體來觀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食物的營養價值。

6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有關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總體概括為“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了調理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黃帝內經》中的有關論述,雖大多指的是針法或治法,但從“醫食同源”的觀念出發,也同樣適用于飲食營養學。
6.1 調理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于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
6.2 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端貑?#8226;五臟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6.3 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鹅`樞》更有“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稟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人”等。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余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
6.4 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端貑?#8226;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肮手钦咧B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6.5 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端貑?#8226;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适ト穗s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

7 對食療的論述
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藥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藥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藥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并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端貑?#8226;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并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于即使是使用藥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藥,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藥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繆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制多種藥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藥”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藥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于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8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嵘儆?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

9 對食忌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谑榷持?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應根據不同的疾病對飲食五味進行*?!端貑?#8226;腹中論》云:“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端貑?#8226;刺*》、《素問•臟氣法時論》亦有相關論述?!笆臣蓪W說”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在對飲食物認識上的兩點論,即在強調各種飲食物對人體有益的同時,又看到對人體不利的一面,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哲學方*上的“飲食宜忌觀”有別于近代營養學上的“熱能觀”,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并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特色之一?!饵S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上述內容以外,還有飲食衛生、飲食營養與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靈樞•師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氵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營養科學的一大貢獻。對其豐富的飲食營養學的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和研究,并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整理和提高,對于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飲食營養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1]何志謙,顧景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歷史淵源和啟示[J].營養學報,1998,20(2):130.
[2]島園順雄.標準營養學[M].東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1990.7.—8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求大神回復!請問中醫養生健康的基本概論有哪些呢?

一、天年與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歷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吧蠅郯俣?,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并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為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為準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瓣幤疥柮?,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傊?,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于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秘,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爸髅鲃t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并行不悖。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發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為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求大神回復!請問中醫養生健康的基本概論有哪些呢?

一、天年與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歷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吧蠅郯俣?,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并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為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為準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瓣幤疥柮?,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傊?,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于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秘,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爸髅鲃t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并行不悖。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發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為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求大神回復!請問中醫養生健康的基本概論有哪些呢?

一、天年與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歷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吧蠅郯俣?,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并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為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為準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瓣幤疥柮?,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傊?,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于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秘,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爸髅鲃t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并行不悖。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發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為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中醫養生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2010-05-03 19:02:14 來自: cai125(華夏中醫論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是我們很多人認可的,在《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養生”, “故智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边@里面提到的養生意思更為具體,更能讓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點:“順四時而適寒暑”,這里的“順四時”就是順應春夏秋冬的各種變化;“適寒暑”就是說你要去適應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以及溫差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第二點:“和喜怒而安居處”,“和喜怒”的重點在一個“和”字上,中國人比較注重“和”這個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驚嘆的表演將中國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按我們的理解,這句話強調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態平和,如果心態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傊痪湓?,“養生首務在養心”。

  那么“安居處”又該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說我今天住在一棟高級的別墅里,明天我卻住的是一間陋室,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任何居住環境。

  第三點:“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因為中國文化的本源是陰陽,實際上中醫很多重要的理論都跟這個相關,或者說中醫所具備的一種模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模型。這么看來,我們人體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必須有一個陰陽的平衡。因此,《黃帝內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這指的是極端的兩端往中間互補,也就是下沉的陰讓它升上去,向外發散的陽要讓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剡^頭來看“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句話,實際上說的兩個意思是,其一,通過求助于醫生來達到一個身體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進行陰陽調節的過程;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來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過程。

  養生使我們關注的,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三條就是養生的基本*。只有領會養生的真諦,才能更好的養生。祝大家養生有好法,養出精氣神!

中醫養生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2010-05-03 19:02:14 來自: cai125(華夏中醫論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是我們很多人認可的,在《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養生”, “故智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边@里面提到的養生意思更為具體,更能讓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點:“順四時而適寒暑”,這里的“順四時”就是順應春夏秋冬的各種變化;“適寒暑”就是說你要去適應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以及溫差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第二點:“和喜怒而安居處”,“和喜怒”的重點在一個“和”字上,中國人比較注重“和”這個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驚嘆的表演將中國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按我們的理解,這句話強調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態平和,如果心態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傊痪湓?,“養生首務在養心”。

  那么“安居處”又該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說我今天住在一棟高級的別墅里,明天我卻住的是一間陋室,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任何居住環境。

  第三點:“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因為中國文化的本源是陰陽,實際上中醫很多重要的理論都跟這個相關,或者說中醫所具備的一種模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模型。這么看來,我們人體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必須有一個陰陽的平衡。因此,《黃帝內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這指的是極端的兩端往中間互補,也就是下沉的陰讓它升上去,向外發散的陽要讓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剡^頭來看“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句話,實際上說的兩個意思是,其一,通過求助于醫生來達到一個身體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進行陰陽調節的過程;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來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過程。

  養生使我們關注的,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三條就是養生的基本*。只有領會養生的真諦,才能更好的養生。祝大家養生有好法,養出精氣神!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的理論有

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近終其天年的理論和方法?!秲冉洝返酿B生學說建立了中醫養生學體系,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順應自然、形神共養、惜精固本、綜合調養等,并詳細論述了具體的養生方法。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