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后果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3-10-04 19:57:43
文檔

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后果

意思表示瑕疵可導致民事法律行為出現無效或可撤銷等不同的后果。意思表示瑕疵,在我國,被稱為意思表示不真實。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詐、受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等四種情形的意思表示瑕疵。我國《民法典》主要規定了五種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虛假的意思表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違背公序良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這五種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這一要素完全由行為人掌握自主權,不因客觀因素而轉移,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靈魂,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推薦度:
導讀意思表示瑕疵可導致民事法律行為出現無效或可撤銷等不同的后果。意思表示瑕疵,在我國,被稱為意思表示不真實。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詐、受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等四種情形的意思表示瑕疵。我國《民法典》主要規定了五種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虛假的意思表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違背公序良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這五種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這一要素完全由行為人掌握自主權,不因客觀因素而轉移,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靈魂,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意思表示瑕疵可導致民事法律行為出現無效或可撤銷等不同的后果。意思表示瑕疵,在我國,被稱為意思表示不真實。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詐、受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等四種情形的意思表示瑕疵。
我國《民法典》主要規定了五種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虛假的意思表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違背公序良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這五種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這一要素完全由行為人掌握自主權,不因客觀因素而轉移,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靈魂,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所謂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司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意思表示主要包含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兩個方面,其中內心意思又可分為行為意思——行為人想要行動、表示意識——認識到其行動有法律意義、效果意思——行為人欲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在這三種因素中,每一要素的缺失都會造成意思表示出現瑕疵,并導致民事法律行為出現無效或可撤銷等不同的后果。
一、意思表示瑕疵的后果
1、欺詐,是故意隱瞞事實真相或作虛假表述使人陷入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
2、脅迫,是故意實施不法行為,使人陷入恐懼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是一種違法的威脅。合法的威脅不構成脅迫,例如以起訴要挾,就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脅迫。
3、乘人之危,是不正當利用他人的危難處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條件的行為。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4、重大誤解,當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過失陷入重大錯誤而實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誤解的行為。
但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因重大誤解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據此,《民法典》中,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和欺詐、脅迫的民事行為是可撤銷可變更的民事行為,故有別于其它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
二、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是什么
因危難處境被他人不正當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對自己嚴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乘人之危而實施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危難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人的不正當干涉,違背了意思自由原則,因而不能被認為是健全的意思表示。
三、受脅迫的意思表示的含義
脅迫是因他人的威脅或者強迫,陷于恐懼而作出的不真實意思表示。威脅是指以預告未來的損害使相對人精神感到恐懼。強迫是指以對相對人或其親屬的身體強制或傷害。當事人因受脅迫而作出的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即是脅迫行為。
1、須因受到脅迫而產生恐懼。如果脅迫人縱然施加脅迫,但被脅迫人并不因此恐懼,或雖有恐懼,但恐懼并不是因脅迫而生,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瑕疵意思表示或瑕疵法律行為。
2、須因恐懼作出意思表示。即脅迫人的意思表示與其恐懼須有因果聯系。而且,其意思表示,又須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作出。這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存在,如果被脅迫人并不因脅迫而恐懼,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進一步看,即使被脅迫人產生恐懼,但是所實施的行為卻不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也還是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因為,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其實質在于行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均受到不正當干涉。
綜上所述,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況下可以導致民事行為被被撤銷,或者被認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瑕疵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應當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認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于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后果

意思表示瑕疵可導致民事法律行為出現無效或可撤銷等不同的后果。意思表示瑕疵,在我國,被稱為意思表示不真實。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詐、受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等四種情形的意思表示瑕疵。我國《民法典》主要規定了五種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虛假的意思表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違背公序良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這五種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這一要素完全由行為人掌握自主權,不因客觀因素而轉移,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靈魂,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