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調理低血壓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12 00:07:33
文檔

中醫養生調理低血壓

中醫調理低血壓方法:1. 生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食療進行調理:食用枸杞蓮子粥、黃芪煲雞、甘草黨參茶、紅參麥冬飲、桂枝甘草茶等,每天適量食用,有助于血壓恢復正常值。2. 病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中成藥進行調理:在醫生的指導服用行氣活血、補益氣血的中成藥,如養血清腦顆粒、歸脾丸、生脈飲等。3. 中醫針灸可以進行輔助治療,有助于病情恢復。
推薦度:
導讀中醫調理低血壓方法:1. 生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食療進行調理:食用枸杞蓮子粥、黃芪煲雞、甘草黨參茶、紅參麥冬飲、桂枝甘草茶等,每天適量食用,有助于血壓恢復正常值。2. 病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中成藥進行調理:在醫生的指導服用行氣活血、補益氣血的中成藥,如養血清腦顆粒、歸脾丸、生脈飲等。3. 中醫針灸可以進行輔助治療,有助于病情恢復。

中醫調理低血壓方法:

1. 生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食療進行調理:食用枸杞蓮子粥、黃芪煲雞、甘草黨參茶、紅參麥冬飲、桂枝甘草茶等,每天適量食用,有助于血壓恢復正常值。

2. 病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中成藥進行調理:在醫生的指導服用行氣活血、補益氣血的中成藥,如養血清腦顆粒、歸脾丸、生脈飲等。

3. 中醫針灸可以進行輔助治療,有助于病情恢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低血壓治療方法

低 血壓 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 中醫 治療低血壓藥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治療低血壓 偏方 一

  【組成】高麗參10克,炙甘草5克。

  【制用法】水煎4小時,頓服。

  【適應證】體位性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二

  【組成】黨參、枸杞子各10克,黃芪30克,陳皮、阿膠各15克,生地黃20克,升麻3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自覺勞累或登高時 頭暈 、心慌氣短。

  治療低血壓偏方三

  【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四

  【組成】附子、牡蠣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次,1次服下。

  【適應證】急性低血壓。

  低血壓的病因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 健康 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 疾病 。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于嚴重的 肺結核 、惡性 腫瘤 、 營養 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臨床表現

  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1.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蜉^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 糖尿病 、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 血液 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低血壓檢查

  1.體格檢查

  對低血壓患者除了注意分別測量臥位與立位血壓外,尚應注意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除此之外,查體時還應注意患者面容、皮膚色澤、毛發分布、胖瘦、有無水腫等一般表現;心臟查體尤應注意心音和心臟雜音的變化; 神經 系統檢查注意患者肢體感覺、運動以及共濟運動等。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根據病史和查體可以獲得患者低血壓病因診斷的線索,但若確立診斷尚需依靠必要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

  如懷疑糖尿病者需進行 血糖 、尿糖測定; 心血管 疾病需進行 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甚至心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 血常規 、血電解質、肌鈣蛋白、24小時動態心電圖測定、有創性電生理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內分泌 疾病的診斷需有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功能測定的證據。如懷疑肺栓塞,可進行血氣分析、肺動脈CT、肺通氣灌注掃描等。如懷疑顱內病變或局灶性神經病變,則要進行腦電圖、頭顱和腦CT及磁共振。

  診斷

  低血壓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同時,對低血壓患者注意詢問以下情況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1.詢問除低血壓外,有無其他血管癥狀,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如無則考慮為原發性低血壓。

  2.詢問有無急重癥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減低、心排血功能障礙。

  3.詢問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無高原居住史。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臨床表現。有無代謝性疾病、脊髓病變。

  4.詢問低血壓狀態是何時發生的,與臨床上出現的癥狀、體位有無明顯關系。有無長期臥床病史。有無 外科 手術,外傷而導致自主神經損害的原因。

  5.詢問低血壓發生的時間長短,臨床表現與服 用藥 物的關系。

  通過詳細詢問以上情況,能明確低血壓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是否為急性低血壓,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可明確原發病因。

  低血壓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 摔跤 等。

  2.適當加強鍛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 太極拳 、散步、 健身 操等。

  3.調整飲食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低血壓治療方法

低 血壓 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 中醫 治療低血壓藥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治療低血壓 偏方 一

  【組成】高麗參10克,炙甘草5克。

  【制用法】水煎4小時,頓服。

  【適應證】體位性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二

  【組成】黨參、枸杞子各10克,黃芪30克,陳皮、阿膠各15克,生地黃20克,升麻3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自覺勞累或登高時 頭暈 、心慌氣短。

  治療低血壓偏方三

  【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四

  【組成】附子、牡蠣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次,1次服下。

  【適應證】急性低血壓。

  低血壓的病因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 健康 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 疾病 。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于嚴重的 肺結核 、惡性 腫瘤 、 營養 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臨床表現

  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1.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蜉^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 糖尿病 、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 血液 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低血壓檢查

  1.體格檢查

  對低血壓患者除了注意分別測量臥位與立位血壓外,尚應注意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除此之外,查體時還應注意患者面容、皮膚色澤、毛發分布、胖瘦、有無水腫等一般表現;心臟查體尤應注意心音和心臟雜音的變化; 神經 系統檢查注意患者肢體感覺、運動以及共濟運動等。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根據病史和查體可以獲得患者低血壓病因診斷的線索,但若確立診斷尚需依靠必要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

  如懷疑糖尿病者需進行 血糖 、尿糖測定; 心血管 疾病需進行 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甚至心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 血常規 、血電解質、肌鈣蛋白、24小時動態心電圖測定、有創性電生理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內分泌 疾病的診斷需有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功能測定的證據。如懷疑肺栓塞,可進行血氣分析、肺動脈CT、肺通氣灌注掃描等。如懷疑顱內病變或局灶性神經病變,則要進行腦電圖、頭顱和腦CT及磁共振。

  診斷

  低血壓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同時,對低血壓患者注意詢問以下情況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1.詢問除低血壓外,有無其他血管癥狀,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如無則考慮為原發性低血壓。

  2.詢問有無急重癥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減低、心排血功能障礙。

  3.詢問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無高原居住史。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臨床表現。有無代謝性疾病、脊髓病變。

  4.詢問低血壓狀態是何時發生的,與臨床上出現的癥狀、體位有無明顯關系。有無長期臥床病史。有無 外科 手術,外傷而導致自主神經損害的原因。

  5.詢問低血壓發生的時間長短,臨床表現與服 用藥 物的關系。

  通過詳細詢問以上情況,能明確低血壓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是否為急性低血壓,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可明確原發病因。

  低血壓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 摔跤 等。

  2.適當加強鍛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 太極拳 、散步、 健身 操等。

  3.調整飲食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低血壓治療方法

低 血壓 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 中醫 治療低血壓藥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治療低血壓 偏方 一

  【組成】高麗參10克,炙甘草5克。

  【制用法】水煎4小時,頓服。

  【適應證】體位性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二

  【組成】黨參、枸杞子各10克,黃芪30克,陳皮、阿膠各15克,生地黃20克,升麻3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自覺勞累或登高時 頭暈 、心慌氣短。

  治療低血壓偏方三

  【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四

  【組成】附子、牡蠣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次,1次服下。

  【適應證】急性低血壓。

  低血壓的病因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 健康 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 疾病 。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于嚴重的 肺結核 、惡性 腫瘤 、 營養 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臨床表現

  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1.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蜉^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 糖尿病 、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 血液 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低血壓檢查

  1.體格檢查

  對低血壓患者除了注意分別測量臥位與立位血壓外,尚應注意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除此之外,查體時還應注意患者面容、皮膚色澤、毛發分布、胖瘦、有無水腫等一般表現;心臟查體尤應注意心音和心臟雜音的變化; 神經 系統檢查注意患者肢體感覺、運動以及共濟運動等。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根據病史和查體可以獲得患者低血壓病因診斷的線索,但若確立診斷尚需依靠必要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

  如懷疑糖尿病者需進行 血糖 、尿糖測定; 心血管 疾病需進行 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甚至心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 血常規 、血電解質、肌鈣蛋白、24小時動態心電圖測定、有創性電生理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內分泌 疾病的診斷需有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功能測定的證據。如懷疑肺栓塞,可進行血氣分析、肺動脈CT、肺通氣灌注掃描等。如懷疑顱內病變或局灶性神經病變,則要進行腦電圖、頭顱和腦CT及磁共振。

  診斷

  低血壓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同時,對低血壓患者注意詢問以下情況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1.詢問除低血壓外,有無其他血管癥狀,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如無則考慮為原發性低血壓。

  2.詢問有無急重癥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減低、心排血功能障礙。

  3.詢問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無高原居住史。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臨床表現。有無代謝性疾病、脊髓病變。

  4.詢問低血壓狀態是何時發生的,與臨床上出現的癥狀、體位有無明顯關系。有無長期臥床病史。有無 外科 手術,外傷而導致自主神經損害的原因。

  5.詢問低血壓發生的時間長短,臨床表現與服 用藥 物的關系。

  通過詳細詢問以上情況,能明確低血壓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是否為急性低血壓,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可明確原發病因。

  低血壓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 摔跤 等。

  2.適當加強鍛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 太極拳 、散步、 健身 操等。

  3.調整飲食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低血壓治療方法

低 血壓 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 中醫 治療低血壓藥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治療低血壓藥方

  治療低血壓 偏方 一

  【組成】高麗參10克,炙甘草5克。

  【制用法】水煎4小時,頓服。

  【適應證】體位性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二

  【組成】黨參、枸杞子各10克,黃芪30克,陳皮、阿膠各15克,生地黃20克,升麻3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自覺勞累或登高時 頭暈 、心慌氣短。

  治療低血壓偏方三

  【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低血壓。

  治療低血壓偏方四

  【組成】附子、牡蠣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次,1次服下。

  【適應證】急性低血壓。

  低血壓的病因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 健康 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 疾病 。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于嚴重的 肺結核 、惡性 腫瘤 、 營養 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臨床表現

  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1.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蜉^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 糖尿病 、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 血液 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低血壓檢查

  1.體格檢查

  對低血壓患者除了注意分別測量臥位與立位血壓外,尚應注意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除此之外,查體時還應注意患者面容、皮膚色澤、毛發分布、胖瘦、有無水腫等一般表現;心臟查體尤應注意心音和心臟雜音的變化; 神經 系統檢查注意患者肢體感覺、運動以及共濟運動等。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根據病史和查體可以獲得患者低血壓病因診斷的線索,但若確立診斷尚需依靠必要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

  如懷疑糖尿病者需進行 血糖 、尿糖測定; 心血管 疾病需進行 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甚至心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 血常規 、血電解質、肌鈣蛋白、24小時動態心電圖測定、有創性電生理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內分泌 疾病的診斷需有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功能測定的證據。如懷疑肺栓塞,可進行血氣分析、肺動脈CT、肺通氣灌注掃描等。如懷疑顱內病變或局灶性神經病變,則要進行腦電圖、頭顱和腦CT及磁共振。

  診斷

  低血壓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同時,對低血壓患者注意詢問以下情況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1.詢問除低血壓外,有無其他血管癥狀,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如無則考慮為原發性低血壓。

  2.詢問有無急重癥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減低、心排血功能障礙。

  3.詢問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無高原居住史。有無引起低血壓癥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臨床表現。有無代謝性疾病、脊髓病變。

  4.詢問低血壓狀態是何時發生的,與臨床上出現的癥狀、體位有無明顯關系。有無長期臥床病史。有無 外科 手術,外傷而導致自主神經損害的原因。

  5.詢問低血壓發生的時間長短,臨床表現與服 用藥 物的關系。

  通過詳細詢問以上情況,能明確低血壓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是否為急性低血壓,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可明確原發病因。

  低血壓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 摔跤 等。

  2.適當加強鍛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 太極拳 、散步、 健身 操等。

  3.調整飲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調理低血壓

中醫調理低血壓方法:1. 生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食療進行調理:食用枸杞蓮子粥、黃芪煲雞、甘草黨參茶、紅參麥冬飲、桂枝甘草茶等,每天適量食用,有助于血壓恢復正常值。2. 病理性低血壓可以通過中成藥進行調理:在醫生的指導服用行氣活血、補益氣血的中成藥,如養血清腦顆粒、歸脾丸、生脈飲等。3. 中醫針灸可以進行輔助治療,有助于病情恢復。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