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是如何提出的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12 18:35:52
文檔

中醫養生是如何提出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儒家堂共話養生:《黃帝內經》提出養生有四個

《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中醫的養生之道是通過各種方法來維持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那么保健有多少方面呢?《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飲食:適度飲食

養生首先強調“調和陰陽”。飲食是人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和能量以求生存的主要途徑。它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

中國養生學主要有四大流派,都有一個來源:易經。四家指的是道家、儒家、佛家、醫家。儒家重陽,道家重陰,佛家重修心。當然,嚴格來說佛法不講養生,但客觀來說,佛法是最健康的。

佛家講修心吃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多食,只吃70%飽。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佛家所說的“午后不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佛教的說法,菩薩早上吃,人中午吃,畜生晚上吃。

就“飲”而言,中國人有飲酒、飲茶、飲水三大飲。岐伯這里所說的“飲”,是指飲酒,飲酒要節制。喝茶也應遵循“陰陽相調”的總原則。據《黃帝內經》記載,人分為五體,茶分為綠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六種。根據五行,茶分為五類,五類茶與五行一一對應。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根據五行的原則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日常生活:有規律的生活

這方面主要是把握十二時辰中的四個時辰——子午貓游的日常生活。即午夜11:00-1:00,中午11:00-1:00,上午5:00-7:00,下午5:00-7:00。

那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和工作呢?先從紫時說起,紫時是一天中最暗的時候,陰氣最盛的時候 黃帝內經養生 ,也就是陰氣已盡,陽氣欲生之時。此時,萬籟俱寂,夜深人靜,又到了深度睡眠的時間。紫石為水,水為萬物之源。這是生命力開始增長的時候。如果此時還心神不寧,勞碌不息,就會干擾陰陽往來,損害元氣。按照中醫經脈六注的說法 黃帝內經養生 ,膽經在半夜當令,“當”就是值班的意思。五臟六腑,六臟六腑,皆依膽之生,膽之氣生,全身的氣血都能隨之而動。因此,半夜一定要睡熟,而且要注意深睡,也就是必須在半夜前的晚上11點之前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半夜的深度睡眠。

貓市是早上5:00到7:00。此時天色基本亮了,天門大開。5:00起床很正常。此時大腸經正時,起床后要正常排便,排出垃圾和毒素。黎明時分,天門打開,所以這個時候地門也要打開,連也要打開,養成晨起大便的習慣。

中午,也就是中午11:00到1:00,陽氣正盛。經過一上午的勞累和工作,到了中午,你會感到疲倦,有些困倦。這是心經的時間。西班牙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早上6:00到中午12:00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期,是魔鬼的時間。所以中午小睡一下。有人說我睡不著或者沒有條件睡覺,閉上眼睛一會兒就好了。最好練習冥想一段時間。

酉時,即下午5時至7時,腎經正。腎主藏精。什么是本質?人的腎精是生命之源,就像水一樣,能滋養萬物?!熬A”有一個功能。當你需要什么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調整細度來獲得它。例如,如果你缺乏紅細胞,精子就會產生紅細胞。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補腎精,這樣腎水才不會枯竭,不會滯留。

運動:不要太用力

“勞”就是“工作”,勞動的工作,養生就是鍛煉。按照現代的說法,不要做無氧運動,要做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是指人體肌肉在“缺氧”狀態下進行的高速、劇烈運動。這種運動強度過大,運動量過大,肌肉酸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筋疲力盡。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供氧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有氧運動的特點是強度小、有節奏、持續時間長。這種運動可以增加氧氣的攝入量,更好地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和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健身舞蹈、健美操等。當然還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瑜伽。

精神:形式與精神

真正養生最好的良藥是體內的精氣神。精、氣、神被稱為生命三寶:天有日月星辰三寶,地有水火風三寶,人有神明三寶。本質、能量和精神?!熬笔巧罴毼⒌奈镔|,“氣”是生命的元氣,“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太極圖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精神、能量與精神交融、相生相養的關系。人體三寶中,以神為重。神能引導精氣,太極圖由白色部分(神)帶動。養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回歸神、精、氣的和諧統一,保持生機無窮、生機勃勃的狀態。

2022-11-12知道答主回答量:0采納率:0%幫助的人:0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儒家堂共話養生:《黃帝內經》提出養生有四個

《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中醫的養生之道是通過各種方法來維持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那么保健有多少方面呢?《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飲食:適度飲食

養生首先強調“調和陰陽”。飲食是人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和能量以求生存的主要途徑。它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

中國養生學主要有四大流派,都有一個來源:易經。四家指的是道家、儒家、佛家、醫家。儒家重陽,道家重陰,佛家重修心。當然,嚴格來說佛法不講養生,但客觀來說,佛法是最健康的。

佛家講修心吃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多食,只吃70%飽。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佛家所說的“午后不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佛教的說法,菩薩早上吃,人中午吃,畜生晚上吃。

就“飲”而言,中國人有飲酒、飲茶、飲水三大飲。岐伯這里所說的“飲”,是指飲酒,飲酒要節制。喝茶也應遵循“陰陽相調”的總原則。據《黃帝內經》記載,人分為五體,茶分為綠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六種。根據五行,茶分為五類,五類茶與五行一一對應。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根據五行的原則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日常生活:有規律的生活

這方面主要是把握十二時辰中的四個時辰——子午貓游的日常生活。即午夜11:00-1:00,中午11:00-1:00,上午5:00-7:00,下午5:00-7:00。

那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和工作呢?先從紫時說起,紫時是一天中最暗的時候,陰氣最盛的時候 黃帝內經養生 ,也就是陰氣已盡,陽氣欲生之時。此時,萬籟俱寂,夜深人靜,又到了深度睡眠的時間。紫石為水,水為萬物之源。這是生命力開始增長的時候。如果此時還心神不寧,勞碌不息,就會干擾陰陽往來,損害元氣。按照中醫經脈六注的說法 黃帝內經養生 ,膽經在半夜當令,“當”就是值班的意思。五臟六腑,六臟六腑,皆依膽之生,膽之氣生,全身的氣血都能隨之而動。因此,半夜一定要睡熟,而且要注意深睡,也就是必須在半夜前的晚上11點之前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半夜的深度睡眠。

貓市是早上5:00到7:00。此時天色基本亮了,天門大開。5:00起床很正常。此時大腸經正時,起床后要正常排便,排出垃圾和毒素。黎明時分,天門打開,所以這個時候地門也要打開,連也要打開,養成晨起大便的習慣。

中午,也就是中午11:00到1:00,陽氣正盛。經過一上午的勞累和工作,到了中午,你會感到疲倦,有些困倦。這是心經的時間。西班牙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早上6:00到中午12:00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期,是魔鬼的時間。所以中午小睡一下。有人說我睡不著或者沒有條件睡覺,閉上眼睛一會兒就好了。最好練習冥想一段時間。

酉時,即下午5時至7時,腎經正。腎主藏精。什么是本質?人的腎精是生命之源,就像水一樣,能滋養萬物?!熬A”有一個功能。當你需要什么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調整細度來獲得它。例如,如果你缺乏紅細胞,精子就會產生紅細胞。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補腎精,這樣腎水才不會枯竭,不會滯留。

運動:不要太用力

“勞”就是“工作”,勞動的工作,養生就是鍛煉。按照現代的說法,不要做無氧運動,要做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是指人體肌肉在“缺氧”狀態下進行的高速、劇烈運動。這種運動強度過大,運動量過大,肌肉酸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筋疲力盡。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供氧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有氧運動的特點是強度小、有節奏、持續時間長。這種運動可以增加氧氣的攝入量,更好地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和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健身舞蹈、健美操等。當然還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瑜伽。

精神:形式與精神

真正養生最好的良藥是體內的精氣神。精、氣、神被稱為生命三寶:天有日月星辰三寶,地有水火風三寶,人有神明三寶。本質、能量和精神?!熬笔巧罴毼⒌奈镔|,“氣”是生命的元氣,“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太極圖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精神、能量與精神交融、相生相養的關系。人體三寶中,以神為重。神能引導精氣,太極圖由白色部分(神)帶動。養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回歸神、精、氣的和諧統一,保持生機無窮、生機勃勃的狀態。

2022-11-12知道答主回答量:0采納率:0%幫助的人:0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儒家堂共話養生:《黃帝內經》提出養生有四個

《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中醫的養生之道是通過各種方法來維持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那么保健有多少方面呢?《黃帝內經》提出養生四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

飲食:適度飲食

養生首先強調“調和陰陽”。飲食是人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和能量以求生存的主要途徑。它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

中國養生學主要有四大流派,都有一個來源:易經。四家指的是道家、儒家、佛家、醫家。儒家重陽,道家重陰,佛家重修心。當然,嚴格來說佛法不講養生,但客觀來說,佛法是最健康的。

佛家講修心吃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多食,只吃70%飽。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佛家所說的“午后不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佛教的說法,菩薩早上吃,人中午吃,畜生晚上吃。

就“飲”而言,中國人有飲酒、飲茶、飲水三大飲。岐伯這里所說的“飲”,是指飲酒,飲酒要節制。喝茶也應遵循“陰陽相調”的總原則。據《黃帝內經》記載,人分為五體,茶分為綠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六種。根據五行,茶分為五類,五類茶與五行一一對應。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根據五行的原則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日常生活:有規律的生活

這方面主要是把握十二時辰中的四個時辰——子午貓游的日常生活。即午夜11:00-1:00,中午11:00-1:00,上午5:00-7:00,下午5:00-7:00。

那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和工作呢?先從紫時說起,紫時是一天中最暗的時候,陰氣最盛的時候 黃帝內經養生 ,也就是陰氣已盡,陽氣欲生之時。此時,萬籟俱寂,夜深人靜,又到了深度睡眠的時間。紫石為水,水為萬物之源。這是生命力開始增長的時候。如果此時還心神不寧,勞碌不息,就會干擾陰陽往來,損害元氣。按照中醫經脈六注的說法 黃帝內經養生 ,膽經在半夜當令,“當”就是值班的意思。五臟六腑,六臟六腑,皆依膽之生,膽之氣生,全身的氣血都能隨之而動。因此,半夜一定要睡熟,而且要注意深睡,也就是必須在半夜前的晚上11點之前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半夜的深度睡眠。

貓市是早上5:00到7:00。此時天色基本亮了,天門大開。5:00起床很正常。此時大腸經正時,起床后要正常排便,排出垃圾和毒素。黎明時分,天門打開,所以這個時候地門也要打開,連也要打開,養成晨起大便的習慣。

中午,也就是中午11:00到1:00,陽氣正盛。經過一上午的勞累和工作,到了中午,你會感到疲倦,有些困倦。這是心經的時間。西班牙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早上6:00到中午12:00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期,是魔鬼的時間。所以中午小睡一下。有人說我睡不著或者沒有條件睡覺,閉上眼睛一會兒就好了。最好練習冥想一段時間。

酉時,即下午5時至7時,腎經正。腎主藏精。什么是本質?人的腎精是生命之源,就像水一樣,能滋養萬物?!熬A”有一個功能。當你需要什么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調整細度來獲得它。例如,如果你缺乏紅細胞,精子就會產生紅細胞。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補腎精,這樣腎水才不會枯竭,不會滯留。

運動:不要太用力

“勞”就是“工作”,勞動的工作,養生就是鍛煉。按照現代的說法,不要做無氧運動,要做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是指人體肌肉在“缺氧”狀態下進行的高速、劇烈運動。這種運動強度過大,運動量過大,肌肉酸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筋疲力盡。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供氧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運動。有氧運動的特點是強度小、有節奏、持續時間長。這種運動可以增加氧氣的攝入量,更好地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和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健身舞蹈、健美操等。當然還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瑜伽。

精神:形式與精神

真正養生最好的良藥是體內的精氣神。精、氣、神被稱為生命三寶:天有日月星辰三寶,地有水火風三寶,人有神明三寶。本質、能量和精神?!熬笔巧罴毼⒌奈镔|,“氣”是生命的元氣,“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太極圖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精神、能量與精神交融、相生相養的關系。人體三寶中,以神為重。神能引導精氣,太極圖由白色部分(神)帶動。養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回歸神、精、氣的和諧統一,保持生機無窮、生機勃勃的狀態。

2022-11-12知道答主回答量:0采納率:0%幫助的人:0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給我們的關于養生的八大理念

近日吉文輝教授在美麗的聚龍小鎮,舉辦了一場以“ 健康 生活方式的八項建議” 為主題的讀書活動?;顒游巳?、惠安、永春、德化等等各地的書友前來參加。

吉文輝教授是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造詣,主編的專著有《中醫古籍版本學》、《中醫文獻檢索與利用》、《中醫學文化基礎》等等。

“ 養生 是一種觀念、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行為、一種藝術,關乎家庭和 社會 的 健康 和諧,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奔淌谝婚_口就將我們認為很平常的 養生 提高到這樣的高度。

“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基石是《周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善于 養生 ,就是掌握了周易大道。

他說“道”是萬物生成的本源,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傳統學術的第一層次就是道,是廣泛適應的普遍原理,他今天要講的理念也是屬于道的范疇。

因為人的一切行為是由理念指揮的。只有樹立 健康 的理念,才能擁有 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人體生命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精、氣、神,道家 養生 就是圍繞著養氣、安神、蓄精展開的。

氣為萬物之本原、變化之本始。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占有極其顯要的地位。氣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本體基石,離開了氣則中醫不成其為學。

《黃帝內經》通篇講的都是氣, 養生 就是采天、地、人三者之氣,這三者要達到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因此他認為戰爭、斗爭和竟爭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的。

現代 科技 的發展帶來 社會 的進步,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人變得狂妄、貪婪、冷漠、浮躁,還帶來一系列的現代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和 社會 、經濟、環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導致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說肥胖癥、冠心病、三高、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癥等等。

它們都是因為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非感染性、全身性綜合因素導致、無疼痛感、漸進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引起疾病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 社會 因素占10%,醫療衛生條件占8%,地理氣候條件占7%,而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在中國這個比例還要高,占到了67%。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無節、缺乏運動、起居無常、濫用藥物及心理失衡。

如何糾正目前人類生存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吉教授為我們提出了以下八項建議:

1、慢生活以養氣:放慢生活節奏,緩減生活壓力,處事不驕不躁。提倡慢飲食、慢行走、慢工作、慢 娛樂 、慢戀愛等生活方式;凡是非急辦不可的事,均可以放慢一拍,以培植精氣。非靜無以養氣,非學無以成才。

2、淡滋味以護胃:不吸煙、不酗酒、不吸毒,飲食有度。不妄補,不貪腥,以素食為樂,遠離垃圾食品。清心寡欲、心平氣和乃人生之不藥之藥。妄食、貪食、偏食乃百病之根?!暗湉目诔?,病從口入”,口為 健康 之大門,出與入不可不慎。

3、低姿態以省心:上善若水;舌以柔存,齒以剛折。保持謙遜心態,低調做人,不爭強斗勝,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上,不與人攀比。自求心安,自得其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退一步做人,海闊天空;讓三分處世,風平浪靜。

4、高品味以怡情:善于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培養 健康 的生活情趣,提倡雅生活、雅文化。讓業余和退休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山色湖光。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水萬物,大有天地宇宙,小有花草蟲魚,時有春夏秋冬,勢有古往今來,皆有可觀可樂之處,皆有可欣可賞之趣。

5、勤走動以健體:堅持適度運動,做到動靜結合,樂于以步代車。多參加有利于 健康 的 娛樂 活動,牢記:無節制 游戲 絕對有害 健康 。 養生 之要:松則通,通則不痛;動則宣,宣則不滯?!傲魉桓?,戶樞不蠹”,四體舒展,百脈通暢,身強體壯。

6、減負擔以輕身:松靜自然,恬淡虛無。凡事量力而行,崇尚簡樸,杜絕奢華。簡化生活程式,降低生活欲求。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善意的拒絕;不懂得放棄,就不懂得生活。世上事多干不完,世上錢多掙不完,世上官多做不完。自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

7、順四時以養精:秉持天人合一、人天和諧的理念,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適應四時天氣的變化,節制使用空調,保證睡眠充足,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天無求于人,人有求于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無違四時,無違天和,則萬物欣欣向榮,氣充神安。

8、寬心胸以養神:保持心態平和,恬淡虛靜;喜怒有度,不走極端。對周邊的人事持仁愛、同情和包容的心態。多一分歡樂,多一分 健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諧。做人寬厚、待人寬容、處世寬松。無愧則心安,無私則心平,無欲則心靜,無偏則心和。

吉教授強調:不妨生就是 養生 。

道家 養生 術,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顯示了古人在 養生 方面的主動性和自信心。首重治未病的中醫藥 養生 學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原理,秉持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身與心、動與靜的陰陽大道,深刻地體現著醫學和人類生存的終極價值。

健康 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 社會 發展的動力,是國家文明的標志。 健康 是生命之本,生活方式是 健康 之本。

吉教授提出的 養生 理念,將有助于改善和優化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掌握 健康 之道。

吉教授在講座中多次提到中華傳統文化,對儒家的中庸之道、貴和思想尤為推崇,對“庸”的解讀相當精彩,希望能有機會專門聆聽他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漢字之美”。

一個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吉教授講的主題雖然是 健康 理念,但博古通今,*、經濟、文化、 社會 、甚至戰爭、外交都有涉及,非常豐富,值得慢慢品味。

而他提出的八項建議,則需要我們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情義人生#

對于吉教授提出的這些 養生 理念,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凡人書悟說說你的想法。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給我們的關于養生的八大理念

近日吉文輝教授在美麗的聚龍小鎮,舉辦了一場以“ 健康 生活方式的八項建議” 為主題的讀書活動?;顒游巳?、惠安、永春、德化等等各地的書友前來參加。

吉文輝教授是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造詣,主編的專著有《中醫古籍版本學》、《中醫文獻檢索與利用》、《中醫學文化基礎》等等。

“ 養生 是一種觀念、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行為、一種藝術,關乎家庭和 社會 的 健康 和諧,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奔淌谝婚_口就將我們認為很平常的 養生 提高到這樣的高度。

“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基石是《周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善于 養生 ,就是掌握了周易大道。

他說“道”是萬物生成的本源,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傳統學術的第一層次就是道,是廣泛適應的普遍原理,他今天要講的理念也是屬于道的范疇。

因為人的一切行為是由理念指揮的。只有樹立 健康 的理念,才能擁有 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人體生命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精、氣、神,道家 養生 就是圍繞著養氣、安神、蓄精展開的。

氣為萬物之本原、變化之本始。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占有極其顯要的地位。氣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本體基石,離開了氣則中醫不成其為學。

《黃帝內經》通篇講的都是氣, 養生 就是采天、地、人三者之氣,這三者要達到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因此他認為戰爭、斗爭和竟爭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的。

現代 科技 的發展帶來 社會 的進步,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人變得狂妄、貪婪、冷漠、浮躁,還帶來一系列的現代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和 社會 、經濟、環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導致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說肥胖癥、冠心病、三高、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癥等等。

它們都是因為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非感染性、全身性綜合因素導致、無疼痛感、漸進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引起疾病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 社會 因素占10%,醫療衛生條件占8%,地理氣候條件占7%,而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在中國這個比例還要高,占到了67%。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無節、缺乏運動、起居無常、濫用藥物及心理失衡。

如何糾正目前人類生存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吉教授為我們提出了以下八項建議:

1、慢生活以養氣:放慢生活節奏,緩減生活壓力,處事不驕不躁。提倡慢飲食、慢行走、慢工作、慢 娛樂 、慢戀愛等生活方式;凡是非急辦不可的事,均可以放慢一拍,以培植精氣。非靜無以養氣,非學無以成才。

2、淡滋味以護胃:不吸煙、不酗酒、不吸毒,飲食有度。不妄補,不貪腥,以素食為樂,遠離垃圾食品。清心寡欲、心平氣和乃人生之不藥之藥。妄食、貪食、偏食乃百病之根?!暗湉目诔?,病從口入”,口為 健康 之大門,出與入不可不慎。

3、低姿態以省心:上善若水;舌以柔存,齒以剛折。保持謙遜心態,低調做人,不爭強斗勝,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上,不與人攀比。自求心安,自得其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退一步做人,海闊天空;讓三分處世,風平浪靜。

4、高品味以怡情:善于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培養 健康 的生活情趣,提倡雅生活、雅文化。讓業余和退休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山色湖光。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水萬物,大有天地宇宙,小有花草蟲魚,時有春夏秋冬,勢有古往今來,皆有可觀可樂之處,皆有可欣可賞之趣。

5、勤走動以健體:堅持適度運動,做到動靜結合,樂于以步代車。多參加有利于 健康 的 娛樂 活動,牢記:無節制 游戲 絕對有害 健康 。 養生 之要:松則通,通則不痛;動則宣,宣則不滯?!傲魉桓?,戶樞不蠹”,四體舒展,百脈通暢,身強體壯。

6、減負擔以輕身:松靜自然,恬淡虛無。凡事量力而行,崇尚簡樸,杜絕奢華。簡化生活程式,降低生活欲求。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善意的拒絕;不懂得放棄,就不懂得生活。世上事多干不完,世上錢多掙不完,世上官多做不完。自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

7、順四時以養精:秉持天人合一、人天和諧的理念,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適應四時天氣的變化,節制使用空調,保證睡眠充足,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天無求于人,人有求于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無違四時,無違天和,則萬物欣欣向榮,氣充神安。

8、寬心胸以養神:保持心態平和,恬淡虛靜;喜怒有度,不走極端。對周邊的人事持仁愛、同情和包容的心態。多一分歡樂,多一分 健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諧。做人寬厚、待人寬容、處世寬松。無愧則心安,無私則心平,無欲則心靜,無偏則心和。

吉教授強調:不妨生就是 養生 。

道家 養生 術,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顯示了古人在 養生 方面的主動性和自信心。首重治未病的中醫藥 養生 學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原理,秉持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身與心、動與靜的陰陽大道,深刻地體現著醫學和人類生存的終極價值。

健康 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 社會 發展的動力,是國家文明的標志。 健康 是生命之本,生活方式是 健康 之本。

吉教授提出的 養生 理念,將有助于改善和優化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掌握 健康 之道。

吉教授在講座中多次提到中華傳統文化,對儒家的中庸之道、貴和思想尤為推崇,對“庸”的解讀相當精彩,希望能有機會專門聆聽他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漢字之美”。

一個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吉教授講的主題雖然是 健康 理念,但博古通今,*、經濟、文化、 社會 、甚至戰爭、外交都有涉及,非常豐富,值得慢慢品味。

而他提出的八項建議,則需要我們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情義人生#

對于吉教授提出的這些 養生 理念,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凡人書悟說說你的想法。

中醫倡導的養生觀是?雙修

中醫的養生觀 
1.防重于治,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  
中醫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痘茨献印吩疲骸傲坚t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160;金元時期朱丹溪亦說:“與其治療于有病之后,不如攝養于先病之前?!比瞬豢赡荛L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還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長生命是可以辦到的,這種預防為主的養生思想告訴人們,必須自幼注意養生,平時注意養生,尤其在生命的轉折關頭,尤應高度注意養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預防衰老疾病的發生,這種防病抗衰思想與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周易·系辭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边@種注重矛盾轉化、防徽杜漸的辯證哲學思想是中國古哲學的精華 
醫療費用惡性膨脹引發的全球醫療危機,迫使人們對醫學的目的、醫學的核心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組織能力GOM國際研究小組,1996年該小組總結報告明確指出: 
目前醫學的發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醫學。許多國家已經到了可供性的邊緣。 要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解決這個全球性的醫療危機,必須對醫學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調整: 把醫學發展的戰略優先從“以治愈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 
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續的醫學”,“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醫學” 
20世紀末,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曾邀請兩年75位諾貝爾得主,以“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為主題,會聚巴黎,并與會后發表《巴黎宣言》: 
好是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醫生;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 
這正是兩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現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  
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著的。中醫養生文化中亦體現出這種原則。  
中國傳統醫學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身心統一的生命整體觀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一的天人合一論 
中醫養生學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里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整 體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會之中,不能離開社會群體而生存。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了的客觀事實。 
中醫養生從“天人相應”和“七情六欲”等觀點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去理解和認識 人體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貫穿在病因考查,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的各個環節中,如強調養生要“順四時而適寒暑”。 
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也要與疾病和諧相處。 
所*就是平衡,不要把疾病當做敵人。要學會適應。做到“帶病延年”。 
3.注意調整陰陽的平衡觀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認為陰陽分別代表人體內相對 的雙方?!秲冉洝氛f:“生之本,本于陰陽”,說明人的形成和生長發展的規律離不開陰陽。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 
人體養生,無論是飲食起居,精神調攝,自我鍛煉,藥物作用都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人的衰老,或為陰虛,或為陽虛,或陰陽俱虛。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故防治衰老,貴在調和陰陽,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對稱,強調平衡的哲學根底。  
4.動靜結合的恒動觀  
中國哲學對動靜的辯證關系認識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動靜有?!?,《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 不蠹”,自然界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只有運動,才發生變化,只有運動,才產生萬物。中醫認為人的 生命活動,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全部過程,始終貫穿著一系列內部矛盾運動,這種運動就是升降出入。 
《內經》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變化矣”。運動是自然規律,也是維持人體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運動 的規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人體的升降出入運動發生障礙就是患病。所以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指導防病治病。生命在于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中國哲學亦有“主靜”說。老子說:“清靜為天下之正”,“不俗以靜”;明蔡清說:“天地之所以長久 者,以其氣運于內而不泄耳,故仁者靜而壽”,中國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靜的,禪宗的坐禪,道家氣功都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中國養生學也受此影響,發展成養生、修身理論,吸收了道家氣功為醫療氣功。  
     這里的“靜”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另一種運動形式,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的相對的,動靜結合,相輔相成,是養生保健之大旨。 

中醫倡導的養生觀是?雙修

中醫的養生觀 
1.防重于治,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  
中醫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痘茨献印吩疲骸傲坚t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160;金元時期朱丹溪亦說:“與其治療于有病之后,不如攝養于先病之前?!比瞬豢赡荛L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還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長生命是可以辦到的,這種預防為主的養生思想告訴人們,必須自幼注意養生,平時注意養生,尤其在生命的轉折關頭,尤應高度注意養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預防衰老疾病的發生,這種防病抗衰思想與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周易·系辭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边@種注重矛盾轉化、防徽杜漸的辯證哲學思想是中國古哲學的精華 
醫療費用惡性膨脹引發的全球醫療危機,迫使人們對醫學的目的、醫學的核心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組織能力GOM國際研究小組,1996年該小組總結報告明確指出: 
目前醫學的發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醫學。許多國家已經到了可供性的邊緣。 要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解決這個全球性的醫療危機,必須對醫學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調整: 把醫學發展的戰略優先從“以治愈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 
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續的醫學”,“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醫學” 
20世紀末,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曾邀請兩年75位諾貝爾得主,以“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為主題,會聚巴黎,并與會后發表《巴黎宣言》: 
好是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醫生;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 
這正是兩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現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  
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著的。中醫養生文化中亦體現出這種原則。  
中國傳統醫學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身心統一的生命整體觀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一的天人合一論 
中醫養生學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里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整 體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會之中,不能離開社會群體而生存。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了的客觀事實。 
中醫養生從“天人相應”和“七情六欲”等觀點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去理解和認識 人體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貫穿在病因考查,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的各個環節中,如強調養生要“順四時而適寒暑”。 
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也要與疾病和諧相處。 
所*就是平衡,不要把疾病當做敵人。要學會適應。做到“帶病延年”。 
3.注意調整陰陽的平衡觀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認為陰陽分別代表人體內相對 的雙方?!秲冉洝氛f:“生之本,本于陰陽”,說明人的形成和生長發展的規律離不開陰陽。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 
人體養生,無論是飲食起居,精神調攝,自我鍛煉,藥物作用都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人的衰老,或為陰虛,或為陽虛,或陰陽俱虛。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故防治衰老,貴在調和陰陽,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對稱,強調平衡的哲學根底。  
4.動靜結合的恒動觀  
中國哲學對動靜的辯證關系認識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動靜有?!?,《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 不蠹”,自然界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只有運動,才發生變化,只有運動,才產生萬物。中醫認為人的 生命活動,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全部過程,始終貫穿著一系列內部矛盾運動,這種運動就是升降出入。 
《內經》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變化矣”。運動是自然規律,也是維持人體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運動 的規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人體的升降出入運動發生障礙就是患病。所以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指導防病治病。生命在于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中國哲學亦有“主靜”說。老子說:“清靜為天下之正”,“不俗以靜”;明蔡清說:“天地之所以長久 者,以其氣運于內而不泄耳,故仁者靜而壽”,中國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靜的,禪宗的坐禪,道家氣功都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中國養生學也受此影響,發展成養生、修身理論,吸收了道家氣功為醫療氣功。  
     這里的“靜”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另一種運動形式,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的相對的,動靜結合,相輔相成,是養生保健之大旨。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自然觀天人合一 人體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違背的話,就會成為災禍的根源,如果違背的話,就不會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時采用春季養生、夏季養長、秋季養收、冬季養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養自然生活,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防治觀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亂,不治亂。 丈夫病已為后藥,亂已為后治,如渴打井、斗鑄錐為時不晚”。 提出了未病預防的思想。 “虛邪賊風,有時會避開; 淡淡虛無,真氣從中冒出; 精神內守、病安是絕對沒有的”。 強調外避六淫之邪,內避精神刺激和情志變動,達到防止未病先發的目的。

意志表現“意志者,收魂,適合寒冷,喜怒無常者”。 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征,培養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這就是讓陳出志氣?!薄跋奶斓?月,這叫蕃秀,讓志氣消失?!薄扒锾斓?月,這叫容平,讓志氣安寧?!薄岸斓?月,讓志藏,志若隱若現?!?總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應該清爽,夏天應該充實,秋天應該穩定,冬天應該伏藏。 據此,“身無奇病,萬物不滅,怒不可遏,精神筆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p>

動靜觀“動能安靜,解長壽”的主張是形神兼養。 根據四點的不同,調整形狀調整調子。 春天“晚上睡覺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覺早起,厭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雞一起興”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陽光”。飲食療法觀民以食為天。 中醫提倡“飲食有節制”,保護后天脾胃的來源。 例如,“飲食自倍,脾胃為傷”時,傷缺乏化源,易患萬病。 同時,告誡人們要小心調和五味,避免偏愛。 “毒攻邪,五谷養,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氣味服用,可以補充稀薄的空氣”、“故謹通五味,骨正肌柔,氣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這樣,那就要全心全意,謹言慎行,延年益壽?!?/p>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自然觀天人合一 人體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違背的話,就會成為災禍的根源,如果違背的話,就不會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時采用春季養生、夏季養長、秋季養收、冬季養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養自然生活,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防治觀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亂,不治亂。 丈夫病已為后藥,亂已為后治,如渴打井、斗鑄錐為時不晚”。 提出了未病預防的思想。 “虛邪賊風,有時會避開; 淡淡虛無,真氣從中冒出; 精神內守、病安是絕對沒有的”。 強調外避六淫之邪,內避精神刺激和情志變動,達到防止未病先發的目的。

意志表現“意志者,收魂,適合寒冷,喜怒無常者”。 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征,培養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這就是讓陳出志氣?!薄跋奶斓?月,這叫蕃秀,讓志氣消失?!薄扒锾斓?月,這叫容平,讓志氣安寧?!薄岸斓?月,讓志藏,志若隱若現?!?總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應該清爽,夏天應該充實,秋天應該穩定,冬天應該伏藏。 據此,“身無奇病,萬物不滅,怒不可遏,精神筆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p>

動靜觀“動能安靜,解長壽”的主張是形神兼養。 根據四點的不同,調整形狀調整調子。 春天“晚上睡覺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覺早起,厭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雞一起興”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陽光”。飲食療法觀民以食為天。 中醫提倡“飲食有節制”,保護后天脾胃的來源。 例如,“飲食自倍,脾胃為傷”時,傷缺乏化源,易患萬病。 同時,告誡人們要小心調和五味,避免偏愛。 “毒攻邪,五谷養,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氣味服用,可以補充稀薄的空氣”、“故謹通五味,骨正肌柔,氣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這樣,那就要全心全意,謹言慎行,延年益壽?!?/p>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自然觀天人合一 人體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違背的話,就會成為災禍的根源,如果違背的話,就不會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時采用春季養生、夏季養長、秋季養收、冬季養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養自然生活,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防治觀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亂,不治亂。 丈夫病已為后藥,亂已為后治,如渴打井、斗鑄錐為時不晚”。 提出了未病預防的思想。 “虛邪賊風,有時會避開; 淡淡虛無,真氣從中冒出; 精神內守、病安是絕對沒有的”。 強調外避六淫之邪,內避精神刺激和情志變動,達到防止未病先發的目的。

意志表現“意志者,收魂,適合寒冷,喜怒無常者”。 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征,培養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這就是讓陳出志氣?!薄跋奶斓?月,這叫蕃秀,讓志氣消失?!薄扒锾斓?月,這叫容平,讓志氣安寧?!薄岸斓?月,讓志藏,志若隱若現?!?總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應該清爽,夏天應該充實,秋天應該穩定,冬天應該伏藏。 據此,“身無奇病,萬物不滅,怒不可遏,精神筆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p>

動靜觀“動能安靜,解長壽”的主張是形神兼養。 根據四點的不同,調整形狀調整調子。 春天“晚上睡覺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覺早起,厭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雞一起興”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陽光”。飲食療法觀民以食為天。 中醫提倡“飲食有節制”,保護后天脾胃的來源。 例如,“飲食自倍,脾胃為傷”時,傷缺乏化源,易患萬病。 同時,告誡人們要小心調和五味,避免偏愛。 “毒攻邪,五谷養,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氣味服用,可以補充稀薄的空氣”、“故謹通五味,骨正肌柔,氣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這樣,那就要全心全意,謹言慎行,延年益壽?!?/p>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中醫養生的五個觀點,你知道哪些?

自然觀天人合一 人體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違背的話,就會成為災禍的根源,如果違背的話,就不會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時采用春季養生、夏季養長、秋季養收、冬季養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養自然生活,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防治觀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亂,不治亂。 丈夫病已為后藥,亂已為后治,如渴打井、斗鑄錐為時不晚”。 提出了未病預防的思想。 “虛邪賊風,有時會避開; 淡淡虛無,真氣從中冒出; 精神內守、病安是絕對沒有的”。 強調外避六淫之邪,內避精神刺激和情志變動,達到防止未病先發的目的。

意志表現“意志者,收魂,適合寒冷,喜怒無常者”。 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征,培養精神意志。 春天的3月,這就是讓陳出志氣?!薄跋奶斓?月,這叫蕃秀,讓志氣消失?!薄扒锾斓?月,這叫容平,讓志氣安寧?!薄岸斓?月,讓志藏,志若隱若現?!?總之,人的精神意志是,春天應該清爽,夏天應該充實,秋天應該穩定,冬天應該伏藏。 據此,“身無奇病,萬物不滅,怒不可遏,精神筆直,魂魄不散,不能悔恨,五藏不能忍受*?!?/p>

動靜觀“動能安靜,解長壽”的主張是形神兼養。 根據四點的不同,調整形狀調整調子。 春天“晚上睡覺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覺早起,厭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雞一起興”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陽光”。飲食療法觀民以食為天。 中醫提倡“飲食有節制”,保護后天脾胃的來源。 例如,“飲食自倍,脾胃為傷”時,傷缺乏化源,易患萬病。 同時,告誡人們要小心調和五味,避免偏愛。 “毒攻邪,五谷養,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氣味服用,可以補充稀薄的空氣”、“故謹通五味,骨正肌柔,氣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這樣,那就要全心全意,謹言慎行,延年益壽?!?/p>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是如何提出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