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手機 - 正文

改良土壤有什么辦法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3-16 19:28:38
導讀改良土壤有什么辦法,有哪些改良土壤的方法?改良土壤的方法,首先要改良土壤本身的特性,首先可以以再涂上中十家化肥,怎么讓土壤的性質發生改變?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辦法有哪些?土壤改良,是指運用土壤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排除或防治影響農作物生長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為農作物創造良好土壤環境條件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統稱。改良土壤的植物有以

有哪些改良土壤的方法?改良土壤的方法,首先要改良土壤本身的特性,首先可以以再涂上中十家化肥,怎么讓土壤的性質發生改變?改良,土壤

改良土壤的辦法有哪些?土壤改良,是指運用土壤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排除或防治影響農作物生長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為農作物創造良好土壤環境條件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統稱。

改良土壤的植物有以下: 種植吸肥力強的玉米、高粱、甘藍等作物,能有效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和酸性,若土壤有積鹽現象或酸性強,可種植耐鹽性強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較強的油菜、空心菜、芋頭等,達到吸收土壤鹽分的目的。 土壤改良

主要方法有:

【改良辦法】: 增加有機肥的施入量。如利用作物秸桿有機肥,以及優質商品有機肥,最好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劑。 減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農民對各種肥料作用的認識,對化肥的用量要結合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合理配方施肥,這樣既控制了盲

1、建立農田排灌工程,調節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排除和防止沼澤化和鹽堿化;

性喜酸性土壤的山茶、杜鵑、梔子、含笑、米蘭、茉莉等花卉,在堿性土壤中生長不良,以至死亡。 防治強堿性土壤對花卉的傷害,最根本的辦法是進行土壤改良。堿性土壤中摻入針葉土可對土壤進行改良。針葉土是由腐爛的松柏的針葉、殘枝等物漚制而成

2、運用平整土地,興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條件;

請輸入您的回1.有計劃地輪作換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并盡量考慮不同蔬菜的科屬類型、根系深淺、吸肥特點及分泌物的酸堿性等.2.定期進行土壤消毒.(1)藥劑法.可用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殺菌.(2)日光法.夏季閑茬時期,撤掉棚膜,深翻土

3、運用各種生物途徑(如種植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提高土壤肥力,或營造防護林防治水土流失等;

1、簡單自然的保持地力的肥料,對人的健康自然環境及其它生物越有益,以最小的能量消耗來可維持自給自足的可持續種植。對于農田來說,最簡單自然、清潔有效的肥料就是大量種植豆科及禾科綠肥草本植物覆蓋農田,用來抑制雜草的生長,涵養水土;并

4、通過改進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條件;

粘質土:粘重緊實、通透性差,早春土溫不易升高,稱“冷性土”。早春不利于播種出苗,在起苗時容易斷根。砂質土:養分含量低,保肥性差,在炎熱季節可導致幼苗“灼傷”、失水,肥料濃度過高易“燒苗”。 渣礫質土壤也有嚴重的土壤肥力缺陷。 1、摻沙子

5、施用化肥和各種土壤改良劑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消除土壤污染。

改良土壤,可用增施腐熟好的農家肥,多施復合微生物肥料,重視中微肥(土壤調理劑),適當減少化肥用量的辦法來解決。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有哪些?

一、對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資源十分豐富,在不同的氣候帶和不同的地形,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土壤。各種土壤都有各自的特性,而藥用植物的種類也多,生物學特性各異。因而各地在栽培或引種藥用植物時,應根據各地區土壤和氣候特點及藥用植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藥材生產,建立藥材生產基地,以做到地盡其用。例如:在我國南方氣候較冷涼多雨的高山區,因氣溫低,作物生長緩慢,產量又低,不利于一般農作物的生長,而栽種一些喜冷涼的藥用植物則很適宜,如黃連、當歸、天麻、湖北貝母、川黨參及杜仲、厚樸、黃柏等。南方山地多為紅、黃壤類土壤,有森林植被覆蓋,土壤腐殖質含量高,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多呈酸性反應,很適合這些藥用植物的生長。再者,這些藥用植物經濟價值較高,是開發山區,發展山區經濟的有效途徑。低山區可種植川芎、丹參、何首烏、郁金等。丘陵地帶可適當安排種植葛根,丘陵坡地土層深厚,利于根的生長,采挖也很方便。

我國西北、華北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的鈣質土壤,很適于一些耐旱的藥用植物如甘草、麻黃的種植,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盲目采挖,甘草野生資源日益枯竭,產量大幅度下降,供應奇缺,急需進行人工栽培,以解決藥源。若能把這些適宜甘草生長的土壤利用起來建立甘草生產基地,將能迅速地解決甘草藥源。

對鹽堿地,可選種適合于當地氣候條件而又耐鹽的藥用植物,結合改土措施,逐漸降低其鹽分濃度。周曙明曾對濱海鹽漬土地區67種藥用植物的耐鹽程度進行過調查,這里僅摘錄一部分列于表5—2,該地區土壤特點為:土壤鹽分組成與海水基本一致,以氯化鈉為主,約占總鹽量的70—80%,其次為硫酸鹽,重碳酸鹽最少。

表5—2 部分藥用植物耐鹽性調查

注:+表示可以生長。

據調查,藥用植物栽培種類中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枸杞在土壤含鹽量0.3%,甚至1%和pH10的條件下也能生長,但生長較差,產量低,一般土壤含鹽量在0.2%以下,pH為8—8.5,較肥沃的土壤,管理得當仍可獲得高產。枸杞的適應性強,在內蒙古作為草原造林的優良樹種,因其根系強大,長達150cm,能穿過鈣質層,并能穿透板巖石片,延伸達下層的紅膠土中。不怕旱,又能抗風固砂。金銀花也是較耐鹽的植物,據1985年張同順等的研究報道,山東禹城縣在鹽堿地上種植金銀花,只要增施有機肥料,加強水肥管理,合理剪枝,5年生金銀花畝產達200kg左右。并對當地種植金銀花壤土的含鹽量進行分析,如表5—3,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在2‰。以上,為硫酸鹽氯化物型鹽堿土,pH7.5— 8.5,地下水深1.2—1.5m。土壤有機質含量0.5—0.6%,水解氮30—40ppm,速效磷低于5ppm??梢?,土壤瘠薄是造成土壤板結,嚴重返鹽的原因之一。

表5—3 后王莊大隊鹽堿地金銀花土壤化學成分

金銀花對鹽堿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隨著鹽堿程度的加重,生長也受到一定影響,當土壤鹽分含量小于0.3%時,生長發育正常;當土壤鹽分含量為0.3—0.5%時,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當土壤鹽分含量大于0.5%時,生長發育則受達抑制(表5—4)。

表5—4 土壤鹽分對金銀花生長發育的影響

從上看出,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并且適應性也很強,是開發鹽堿土地區經濟理想的藥用植物。

此外,藥用植物有種類多、需要量少,有些還具有觀賞價值等特點。適于零星種植,田邊、地角及庭院內外都可充分利用,如庭院附近可種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藥用植物像牡丹、芍藥、菊花等,也可種植一些藤本藥材如金銀花、栝樓等,可作為籬墻或搭架作為蔭棚,既美化環境,又增加經濟收入。

二、農田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般農田原屬良好土壤,但對某些藥用植物來說卻屬“不良土壤”,不宜種植。如人參、西洋參、黃連等長期生長在山區的森林土壤上,形成了對這種土壤的適應性。用一般農田種植常生長不良,病害嚴重,產量低,品質差。由于長期的砍林種植,不僅嚴重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同時還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氣候和生物群落的變化,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在廣大藥農和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研究了對農田改造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時對遮蔭條件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開辟了農田栽人參、黃連的新路。在新產區,甚至平原地區,也取得顯著的效果。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原藥物研究所試驗場)于1956年開始在北京引種人參以來,采用農田配土栽參的方法,至今效果都較理想。北京地區土壤為褐潮土,一般有機質含量較低,只有1.6%左右,質地較粘緊,粉砂較多為粉壤土,不適于人參生長,改土后土壤變疏松,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其配土方法是,用腐熟的豬圈糞和草炭各30%、砂10%及農田耕作層土30%(按體積計),于每年春季堆積成堆,搗碎拌勻,夏季澆水使其濕潤,促進發酵腐爛,8月間再翻開拌搗一次,作畦前篩去雜物,當年秋季或翌年用來栽參,以堆放一年效果較好。近年來逐漸改進,采用摻砂配合施肥改土的方法也取得一定效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于得榮報道,1958年開始在吉林省左家等地,進行農田改土栽參試驗,近年來逐漸推廣也取得顯著效果,大面積平均產量達1.15kg/m2,最高達2.5kg/m2。農田育苗也達到0.92kg/m2的產苗量,都達到林土栽參的水平。方法如下:

1.休閑整地、熟化土壤

栽參前一年種植蘇子、豆類等綠肥作物,當年耕翻壓青,第二年休閑,并進行多次翻耕,9月份作畦,秋季或翌年春栽。采用此法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容重和增加總孔隙度,據分析分別為:5%,1.2%和49%,而不休閑的土壤分別為:3%,1.29%和46%。

2.摻砂改良土壤

農田土質地粘重,可適當摻砂改良,一般摻1/3砂拌勻,可改善土壤三相容積比及機械組成,1mm以上的顆粒比原農田土增加2.4%,透水能力提高2%,并提高人參出苗率18.62%,增產11.7%。

3.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施用有機肥料可就地取材,肥料需充分腐熟,每平方米一般施10—20kg。農田土增施有機肥料后,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從而大幅度提高產量(表5—5、6)。

表5—5 增施有機肥對農田物理性狀的影響

表5—6 增施有機肥對農田栽參產量的影響

三、合理輪作改良土壤

多數藥用植物忌連作,需間隔的時間有短有長,短者1—3年,長者幾十年才能再種。連作常使植物生長不良,病蟲害加重,產量降低。不宜連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某種病原菌的繁殖累積;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或土壤理化性質變壞等等。所以種植某種藥用植物后需進行換茬數年后才能再種這種藥用植物,一般多與禾本科作物或綠肥作物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更好。由于各種藥用植物對前茬作物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注意選擇適宜的作物進行輪作。下面列舉三個例子:

(一)當歸

連作會引起根腐病發病嚴重,生長不良,且連作時間越長,病害越嚴重,植株生長越差(表5—7)。一般種完當歸后可改種小麥、油菜、麻類或綠肥作物等2—3年后才能再種當歸,而不宜與馬鈴薯、豆類作物輪作。

表5—7 不同連作地塊當歸病情比較

(二)黃連

連作普遍出現幼苗發根慢,新根少,甚至不發根,有的死苗缺株,黃連苗生長差,產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物理性狀變壞是主要原因之一。四川楊業修(1983)的調查指出:生荒地土壤物理性狀優良,表層土壤厚一般9—15cm,十分疏松,有機質含量達10%,多為團粒結構,表層土壤的孔隙度保持在80%左右,0.5—3mm的團粒占干土重的52.9%,而栽黃連后疏松的表土層變薄,一般僅3—4cm,有機質含量降低,若栽黃連,需再翻土整地,將堅實的底土上翻,大塊的生土翻到表層,土壤板結,10mm以上的大塊生土增加到70%左右,而0.5—3mm的團聚體降為13.6%,土壤的通透性極差。采用輪作的結果,使土壤結構逐漸得到改善,也有利黃連幼苗的生長(表5—8、9),連作地栽苗后15天發根還很少,栽苗后20天只有65%發根,新根數目少而短,部分秧苗甚至不發根,引起死苗,而輪作地黃連苗的生長逐漸接近于生荒土栽黃連的生長情況。顯然,合理輪作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黃連產量的有效措施。試驗證明:采用玉米、馬鈴薯或飼料綠肥輪作2年后栽連,連苗的生長也得到很大改善,產量可提高到生荒土栽連的水平,畝產量高達190kg。

表5—8 黃連土壤的物理性狀及其變化

表5—9 不同土地栽黃連與秧苗發根情況

(三)人參

最忌連作,連作地人參常表現“燒須、病多、產量低”,產區都有種參后棄荒還林習慣,一般要還林幾十年以后才能再種人參。老參地再種參問題是長期以來一直沒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原因很復雜,說法不一,如土壤結構破壞、病原菌累積、營養物質缺乏,以及參根分泌物和代謝產物的影響等。但單從改善土壤結構,消滅病菌或增施肥料等方法是無法解決老參地的再利用問題的。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以輪作為主,配合藥劑消毒滅菌、施肥等綜合措施,是解決老參地再利用的有效途徑。王韻秋認為,老參地不能再栽參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如下:

1.老參地不能栽參的原因分析

(1)老參地土壤物理性狀變壞

由原來質地疏松透氣變粘重、板結、通透性差。隨著種參年限的延長,土中砂粒減少,而粘粒卻有增加的趨勢。>0.01mm的砂粒:四年生為80.91%,五年生為78.92%,六年生為67.12%;<0.01mm的粘粒:四年生為19.09%,五年生為21.08%,六年生為32.88%。土壤容重變大,孔隙度減少,固、液、氣三相失調(表5—10),所以土壤越來越板結,通氣、透水性能變差,是造成老參地產量低的原因之一。

表5—10 老參地和新林土的比重、容重和總孔隙度測定

(2)老參地化學性狀失調

隨著人參栽培年限的延長,土壤有機質大量被消耗,有機質減少,團粒結構受破壞,質地變粘;營養物質的供應不平衡,磷、鉀減少,C/N比下降,引起土壤增氮;土壤膠體吸收性能變壞,代換性鹽基降低;微量元素硼、銅、鋅、鐵、錳等均有減少的趨勢,而硼的減少最明顯,老參地只占新林地硼含量的3.8%,削弱了人參的抗病能力。

(3)病原微生物增多

老參地存在最突出的問題是病原菌明顯增多,據調查,老參地的銹腐病危害最嚴重,其次是鐮刀菌、菌核病和疫病。

2.施行輪作,配合施肥、調水、藥劑消毒

老參地經種植綠肥后,積累了有機質,恢復了土壤肥力,人參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提高(表5—11)。

表5—11 老參地經綠肥輪作后栽參對人參生育的影響

輪作后的人參產量也大有提高,如輪作6年紫穗槐后,每平方米產參1.5kg,一、二級品占總根重88.4%;輪作6年胡枝子(笤條)后每平方米產參1.6kg,一、二級品占總根重的85.9%。

在輪作的基礎上配合施有機肥、微量元素及藥劑消毒等效果更好,都能提高人參產量,減輕發病率。輪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如林參輪作、糧參輪作與經濟作物、綠肥作物輪作等,其中以綠肥作物輪作效果最好,時間短,經濟效益高。綠肥作物以紫穗槐、胡枝子和蘇子等為好。10年左右即可再種人參。

四、不良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鹽堿土的改良和利用

鹽堿土是鹽土類、堿土類、鹽化堿土和堿化鹽土的總稱。鹽土類:含有大量易溶性鹽,土壤中所含易溶性鹽的總量>0.1%(開始輕微地影響作物生長)時,稱鹽漬化土壤,當土壤含鹽量達到作物致死程度(一般>1.0%左右)時稱鹽土;堿土類:土壤中含鹽量不高,而代換性鈉的含量較高,當代換性鈉>5%時,土壤呈堿性反應,pH>8.5。當代換性鈉>15%或>20%時,稱強堿化土或堿土,鹽類以堿性鹽Na2CO3和NaHCO3為主。

改良利用措施:

1.排水

田間開排水溝,將土壤中由于灌水、降雨所淋下溶于水中的鹽分,隨水排出。

2.灌水洗鹽

灌水可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在水中,隨之進入下層,或經排水溝排走。

3.平地深翻

地面不平是形成鹽斑的重要原因,平整土地可改變中小地形水鹽運動的狀況,為脫鹽創造條件。合理深耕可疏松耕作層,打破原來的犁底層,切斷毛細管,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因而有加速淋鹽和防止返鹽的作用。同時可把含鹽堿多的表土翻到底層,含鹽堿少的底層翻到表層,改變鹽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狀況。

4.增施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加強淋鹽作用,減少蒸發,抑制返鹽。對重度堿化土壤應配施石膏,堿土中的碳酸鈉為石膏置換形成石灰和中性鹽硫酸鈣,消除了土壤的堿性。同時鈣離子可以代換土壤膠體上的鈉離子,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

5.種植綠肥

種植綠肥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鞏固和提高脫鹽效果,又能培肥土壤。

6.植樹造林

建立護田林網,不僅可以進行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地表鹽分積累,還能防止風沙危害,改善田間小氣候,抑制土壤返鹽。

7.種植耐鹽的藥用植物

根據各鹽堿地區的氣候情況,選擇相應的耐鹽藥用植物先行種植,邊種邊進行改良。

改良鹽堿土必須采用綜合措施,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二)砂土和粘土的改良利用砂土質地粗,疏松漏水漏肥,養分貧瘠。粘土質地細,板結,透水透氣不好,都不利于藥用植物的生長。改良利用方法:

1.對上砂下粘或上粘下砂的土壤,進行深翻混合,拌成二合土(壤土)。

2.客土法,即往砂土地里摻粘土,往粘土地里摻砂土。

3.種綠肥,增施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4.砂土地要植樹造林固砂,引水灌溉,放淤壓沙。粘土地要整修排灌系統,做到能灌能排,降低地下水位,結合深耕曬垡,加速土壤熟化。

5.砂土地可選用較耐旱的、深根系的藥用植物種植。粘土地也可選擇相應的藥用植物種植。

藥用植物與其它農作物一樣,在栽培過程中,為提高產量和品質往往運用施肥這一栽培措施。而植物營養特性是作物施肥的理論依據;土壤施肥是施肥的主要方式,是調節植物營養,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重要手段;土壤是植物的賴以生存的場所。因此,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間總是不停地變化著,相互影響著。本章主要論述藥用植物的營養、藥用植物的土壤營養和藥用植物的施肥。

改良粘土土壤板結的有效辦法有哪些?

【改良辦法】:

    增加有機肥的施入量。如利用作物秸桿有機肥,以及優質商品有機肥,最好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劑。

    減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農民對各種肥料作用的認識,對化肥的用量要結合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合理配方施肥,這樣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減少了不合理的投入,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進一步推廣旱作農業,實行噴灌,或提倡利用夏季多儲雨水,充分利用地上水。有條件的也可利用深井水。

    打破陳舊的耕作方式,進一步推廣秸桿還田,免耕覆蓋,盡最大努力減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結構不遭破壞。

【粘土土壤板結的原因】:

    農田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淺。

    粘土中的粘粒含量較多,加之耕作層平均不到500px,土壤中毛細管孔隙較少,通氣、透水、增溫性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表層結皮。

    有機肥嚴重不足、秸稈還田量減少。

    使土壤中有機物質補充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堿性過大或過小,導致土壤板結。

    塑料制品過多的投入。

    地膜和塑料袋等沒有清理干凈,在土壤中無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塊狀物。我國每年隨著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的廢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易降解,造成土壤板結。

    長期單一地偏施化肥。

    農家肥嚴重不足,重氮輕磷鉀肥,土壤有機質下降,腐殖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據統計1951年沒有化肥,以玉米為例畝施農家肥在2000kg以上,畝產96.5kg, 70年代畝施化肥48.1kg,平均畝產239.3kg,比1951年畝增產142.8kg,平均每千克化肥增產2.97kg,2000年以來畝施化肥提高到80kg以上,畝產在390kg,比1951年畝增產293.5kg,平均每kg化肥增產3.67kg,產量沒有明顯提高,投入與產出比低。

    (1)氮肥過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應增加1份,相應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來源于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含量低,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2)磷肥過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離子與土壤中鈣、鎂等陽離子結合形成難溶性磷酸鹽,既浪費磷肥,又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3)鉀肥過量施入:鉀肥中的鉀離子置換性特別強,能將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多價陽離子置換出來,而一價的鉀離子不具有鍵橋作用,土壤團粒結構的鍵橋被破壞了,也就破壞了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翻耕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結構破壞。

    由于機械耕作過深的影響,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

    有害物質的積累。

    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業廢水及有毒物質含量高,長期利用灌溉使有毒物質積累過量引起表層土壤板結。

    風沙、暴雨水土流失。

    遇到風沙、暴雨后表土層細小的土壤顆粒被帶走,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而引起土壤板結。

【危害】:

    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結會導致透氣性下降,這樣就會使得根吸收到的氧氣減少,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根系的有氧呼吸減弱甚至進行無氧呼吸,然后就是根系提供的能量減少,這樣就很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導致缺素癥

    缺素癥有時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這種元素,而是因為土壤板結、土壤酸堿度不適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應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的。

土壤改良方法有哪些?

1.有計劃地輪作換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并盡量考慮不同蔬菜的科屬類型、根系深淺、吸肥特點及分泌物的酸堿性等。

2.定期進行土壤消毒。

(1)藥劑法??捎?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殺菌。

(2)日光法。夏季閑茬時期,撤掉棚膜,深翻土壤,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菌。

(3)高溫法。高溫季節,灌水后悶棚,也可采取給土壤通熱蒸汽的方法殺蟲滅菌。

(4)冷凍法。冬季嚴寒,把不能利用的保護地撤膜后深翻土壤,凍死病蟲卵。

3.改良土壤質地。

(1)蔬菜收獲后,翻土壤,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至層與表土充分混勻。

(2)適當增施腐熟的有機肥,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3)對表層土含鹽量過高或pH值過低的土壤,可用肥沃土來替換。

(4)經濟技術條件許可者,可進行無土栽培。

4.以水排鹽。

(1)閑茬時,澆大水,表土積聚的鹽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

(2)夏季蔬菜換茬空隙,撤膜淋雨或大水浸灌。使土壤表層鹽分隨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層。

5.科學施肥。

(1)根據土壤養分狀況、肥料種類及蔬菜需肥特性,確定合理的施肥量或施肥方式,做到配方施肥,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合理配施氮磷鉀肥,化學肥料做基肥時要深施并與有機肥混合,作追肥要“少量多次”,并避免長期施用同一種肥料,特別是含氮肥料。

(2)科學選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與生理堿性肥料的交替搭配。當土壤已經酸化或必須施用酸性肥料時,可在肥料中摻入生石灰來調節;當土壤酸化嚴重并想迅速增加pH值時,可施加熟石灰,但用量為生石灰的1/3~1/2,且不可對正在生長植物的土壤施用。

(3)提倡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會造成土壤破壞。

(4)慎施微肥。一般情況下,要用有機肥來提供微量元素,如施用微肥一定不要過量。

6.種耐鹽作物。蔬菜收獲后種植吸肥力強的玉米、高粱、甘藍等作物,能有效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和酸性,若土壤有積鹽現象或酸性強,可種植耐鹽性強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較強的油菜、空心菜、芋頭等,達到吸收土壤鹽分的目的。

酸性土壤改良有那些辦法

方法如下:

1、增施農家肥,培養土壤肥力 作物種植前,以農家肥為主施足底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際微生物活動,促使土壤中難溶性礦物質元素變為可溶性的養料,達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適時增施石灰 酸性田在整地時,逐年施入石灰,每年每畝施入10至40公斤 ,直到變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為止。

3、種植耐酸作物 常種綠豆、油菜、蕎麥、和水稻等耐酸性作物。通過整地管理使土壤活化來調整土壤酸度。

4、實行水旱輪作,改善理化性狀,改進栽培技術,防止水土流失,酸性土實行水旱輪作(2至3年換一次),可以改善土壤耕性和理化性狀,栽培中實行播后蓋膜,調整復種方式(比如水稻—水稻—水稻,改為油菜—水稻—水稻),選用堿性肥料(如碳銨、氨水)達到改良目的。

酸性土壤是pH值小于7的土壤總稱。包括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和燥紅土等土類。我國熱帶、*帶地區,廣泛分布著各種紅色或*土壤的酸性土壤。當地氣溫高、雨量大,年降雨多在1500mm以上。

所謂的酸性土壤是指缺乏堿金屬、堿土金屬而大量吸附H+ 的pH<7的土壤,其酸性來源有:

(1) 雨水中的碳酸

(2) 微生物和植物根部代謝產物

(3) 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

(4) 硫化亞鐵氧化生成的硫酸

(5)化肥分解

一旦形成酸性環境, 吸附在粘土和腐植質上的堿性金屬離子和H+ 替換而引起土壤中這些金屬離子的缺乏, 因此土壤呈酸性。

擴展資料:

這種高溫多雨、濕熱同季的特點,使土壤的風化和成土作用均甚強烈,生物物質的循環十分迅速。鹽基高度不飽和,pH一般在4.5-6。同時鐵鋁氧化物有明顯積聚,土壤酸瘦??赏ㄟ^正確施肥,注意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墒┯檬?,調節pH來減少某些重金屬元素 [1]  危害。東南丘陵地區的酸性紅壤適宜種植茶樹等酸性作物。

參考資料:

酸性土壤-百度百科

改良酸性土壤的主要方法有?(至少四種)

改良酸性土壤的主要方法有:

大水灌溉洗酸;

換掉耕作層的土;

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如雞糞、豬糞,人糞尿;

上堿性化學肥料改良,比如:氨水,生石灰,尿素;

種植耐酸作物,如水稻、花生,馬鈴薯、煙草、梨樹、茶樹,桃樹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標簽: 吉利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菊花茶可以泡幾次 紫砂杯有什么好處與壞處 貂絨和貂毛有什么區別 買新車提車有哪些注意事項 蠔干和生蠔的營養有什么區別 仙人掌的生活環境是什么 cma報考有什么條件 鯡魚罐頭有什么營養價值 唐詩鑒賞:錢塘湖春行 正月初五有什么習俗 8寸蛋糕的尺寸是多大 豬血怎么才能長時間保存 為什么玉米面要先燙一下 艮的讀音是什么 正月初六有什么習俗 玉米淀粉和淀粉有什么區別 岑的讀音是什么 爻的讀音是什么 旖旎的讀音是什么 臘月二十五有什么習俗 鴨舌會繼續長嗎 小提琴持琴的正確姿勢是什么 舉人和稟生有什么差別 怎么使用小蘇打拖地 簡譜樂理知識符號怎么講解 菠蘿蜜的正確剝法是什么 小提琴定弦是哪四個音 雙面扣子有什么縫法 蟬詩朗誦 楊梅酒怎么泡比較好喝 羊絨衫第一次穿要洗一下嗎 富含鐵的有什么蔬菜 吸毒方式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種 異短和加菲有什么區別 芊芊玉指形容什么 惺惺相惜怎么理解 孟婆湯怎么理解 大年初三有哪些講究 蘇軾江城子中的老夫是什么人 蘇州又稱為什么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