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是研究什么的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23 16:52:54
文檔

中醫養生是研究什么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養生學學什么

中醫養生學主要學:飲食調理、節制戒煙酒、運動保健、情緒調節、采用針灸。

1、飲食調理:中醫養生強調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合理搭配飲食,充分利用食物的營養價值來滋養身體,例如五谷雜糧的概念、藥膳食療的應用等。

2、節制戒煙酒:中醫以調整節律和避免過度煙酒消耗體力、耗損氣血為原則,敦促人們戒煙限酒,保護肝臟和心血管系統。

3、 運動保?。褐嗅t養生強調適度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氣功、散步等,幫助調整氣血循環,促進身體健康。

4、 情緒調節:中醫養生認為情緒與身體健康緊密相關,提倡通過調理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來調節身體功能。

5、 采用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來促進氣血暢通,調節和平衡身體的能量。

養生的意義

談到養生,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老年人才需要關心的事情,殊不知養生關乎每個人的整個生命階段,它不僅僅是人到老年才用來延年益壽的辦法,而是整個生命階段都應該注重的,它是提高生命質量,獲得快樂人生的源泉。

養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只要生命存在,就需要養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講究養生的民族之一,在養生方面有獨步世界的智慧。中華養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世界傳統文化中占有舉世無雙的地位。弘揚中華養生科學,對于推動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促進人類健康長壽,具有極髙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此外,中醫養生學還關注于與環境的協調、睡眠調節、保護肝臟、護眼等方面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養生學需要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和中醫理論來進行實際操作,最好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中醫養生學學什么

中醫養生學主要學:飲食調理、節制戒煙酒、運動保健、情緒調節、采用針灸。

1、飲食調理:中醫養生強調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合理搭配飲食,充分利用食物的營養價值來滋養身體,例如五谷雜糧的概念、藥膳食療的應用等。

2、節制戒煙酒:中醫以調整節律和避免過度煙酒消耗體力、耗損氣血為原則,敦促人們戒煙限酒,保護肝臟和心血管系統。

3、 運動保?。褐嗅t養生強調適度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氣功、散步等,幫助調整氣血循環,促進身體健康。

4、 情緒調節:中醫養生認為情緒與身體健康緊密相關,提倡通過調理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來調節身體功能。

5、 采用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來促進氣血暢通,調節和平衡身體的能量。

養生的意義

談到養生,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老年人才需要關心的事情,殊不知養生關乎每個人的整個生命階段,它不僅僅是人到老年才用來延年益壽的辦法,而是整個生命階段都應該注重的,它是提高生命質量,獲得快樂人生的源泉。

養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只要生命存在,就需要養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講究養生的民族之一,在養生方面有獨步世界的智慧。中華養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世界傳統文化中占有舉世無雙的地位。弘揚中華養生科學,對于推動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促進人類健康長壽,具有極髙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此外,中醫養生學還關注于與環境的協調、睡眠調節、保護肝臟、護眼等方面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養生學需要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和中醫理論來進行實際操作,最好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中醫養生學是什么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過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學科。中醫養生學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倡導“天人合一”的觀念,注重個體的內外平衡,全面調養身心。

中醫養生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陰陽平衡: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內外存在著陰陽兩種對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陰陽的失衡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陰陽平衡,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調養:中醫養生學中的五行理論強調人體與自然界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飲食、鍛煉、作息等,以促進五臟功能的協調和身體的健康。

調理氣血: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是人體正常運行的基本物質,保持氣血的流通暢通對于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通過調整飲食、運動、按摩、中藥等方式,促進氣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環。

祛病強身:中醫養生學注重預防,提倡積極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調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在疾病出現時,通過中醫養生的方法,促進康復和修復。

中醫養生學強調個體化的養生方法,注重因人而異的個體差異。通過面診、脈診、問診等方法,結合個體的體質、環境、生活習慣等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養生方案。

總之,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個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來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中醫養生學的理念和方法對于現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中醫養生學是什么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過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學科。中醫養生學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倡導“天人合一”的觀念,注重個體的內外平衡,全面調養身心。

中醫養生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陰陽平衡: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內外存在著陰陽兩種對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陰陽的失衡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陰陽平衡,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調養:中醫養生學中的五行理論強調人體與自然界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飲食、鍛煉、作息等,以促進五臟功能的協調和身體的健康。

調理氣血: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是人體正常運行的基本物質,保持氣血的流通暢通對于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通過調整飲食、運動、按摩、中藥等方式,促進氣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環。

祛病強身:中醫養生學注重預防,提倡積極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調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在疾病出現時,通過中醫養生的方法,促進康復和修復。

中醫養生學強調個體化的養生方法,注重因人而異的個體差異。通過面診、脈診、問診等方法,結合個體的體質、環境、生活習慣等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養生方案。

總之,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個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來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中醫養生學的理念和方法對于現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中醫養生學是什么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過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學科。中醫養生學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倡導“天人合一”的觀念,注重個體的內外平衡,全面調養身心。

中醫養生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陰陽平衡: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內外存在著陰陽兩種對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陰陽的失衡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陰陽平衡,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調養:中醫養生學中的五行理論強調人體與自然界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飲食、鍛煉、作息等,以促進五臟功能的協調和身體的健康。

調理氣血: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是人體正常運行的基本物質,保持氣血的流通暢通對于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通過調整飲食、運動、按摩、中藥等方式,促進氣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環。

祛病強身:中醫養生學注重預防,提倡積極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調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在疾病出現時,通過中醫養生的方法,促進康復和修復。

中醫養生學強調個體化的養生方法,注重因人而異的個體差異。通過面診、脈診、問診等方法,結合個體的體質、環境、生活習慣等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養生方案。

總之,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個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調整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來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中醫養生學的理念和方法對于現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中醫養生學是干什么的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調攝身心、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

1、中醫養生學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類生命活動變化規律,研究調攝身心、養護生命、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是中醫學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專業定義于培養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與中醫養生學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掌握一定的西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自然科學素養的高級中醫養生醫學人才。例如:從事中醫養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預治療、防護等工作。

3、中醫養生學主要課程有,中醫學相關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等。西醫學相關課程:藥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醫學免疫學與病原微生物學等。中醫養生學相關專業課程: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養生學、健康管理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養生名著選讀、醫學營養學等。

中醫養生學就業方向

1、 健康咨詢:中醫養生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在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機構擔任健康咨詢師,為個體提供專業的健康咨詢和建議。臨床診療:畢業生可以成為中醫師,在中醫醫院或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工作,從事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工作。

2、教育與研究:畢業生可以選擇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機構從事中醫養生學的研究,為中醫養生學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自我創業:畢業生可以運用所學的中醫養生知識,開設自己的健康咨詢或治療中心,實現自主創業。

中醫養生學是干什么的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調攝身心、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

1、中醫養生學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類生命活動變化規律,研究調攝身心、養護生命、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是中醫學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專業定義于培養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與中醫養生學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掌握一定的西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自然科學素養的高級中醫養生醫學人才。例如:從事中醫養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預治療、防護等工作。

3、中醫養生學主要課程有,中醫學相關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等。西醫學相關課程:藥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醫學免疫學與病原微生物學等。中醫養生學相關專業課程: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養生學、健康管理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養生名著選讀、醫學營養學等。

中醫養生學就業方向

1、 健康咨詢:中醫養生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在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機構擔任健康咨詢師,為個體提供專業的健康咨詢和建議。臨床診療:畢業生可以成為中醫師,在中醫醫院或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工作,從事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工作。

2、教育與研究:畢業生可以選擇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機構從事中醫養生學的研究,為中醫養生學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自我創業:畢業生可以運用所學的中醫養生知識,開設自己的健康咨詢或治療中心,實現自主創業。

中醫養生保健學什么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藥膳的制作等。

該專業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掌握必備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

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課程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游。

就業方向: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中醫養生保健學什么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藥膳的制作等。

該專業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掌握必備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

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課程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游。

就業方向: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中醫養生保健學什么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藥膳的制作等。

該專業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掌握必備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

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課程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游。

就業方向: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什么學科呢?

謝邀,本人中醫專業大二生來回答一下。

首先,中醫養生學屬于中醫學的范疇,想要學中醫養生學,必須有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做支撐,它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人類生命生長發育,壽夭衰老的成因、機制、規律,闡明如何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以獲得更好的生態狀態、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實用性學科。他的概念也說明了這一點,它的基本原則天人相應,平衡陰陽,形神共養,養調養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三因調養等等,這些都與中醫基礎連接,想要學養生,就要先學中醫,明白什么是陰陽,什么又是臟腑,經絡,以及中醫講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醫基礎,還有了解針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醫養生也包括了這些的養生,還有內服藥物的養生,也就說明你也要知曉藥物的基本配伍原則,也要明各類體質的人需要不同原則的養生,因時因地因人,所謂“三因養生”。

中醫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它強調整體觀念,若你想學中醫養生專業,入門就要學中醫,現在年輕人的體質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但又不至于去靠藥物調節,養生就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它也是一門不錯的專業。也是中醫文化歷史的傳承。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什么學科呢?

謝邀,本人中醫專業大二生來回答一下。

首先,中醫養生學屬于中醫學的范疇,想要學中醫養生學,必須有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做支撐,它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人類生命生長發育,壽夭衰老的成因、機制、規律,闡明如何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以獲得更好的生態狀態、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實用性學科。他的概念也說明了這一點,它的基本原則天人相應,平衡陰陽,形神共養,養調養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三因調養等等,這些都與中醫基礎連接,想要學養生,就要先學中醫,明白什么是陰陽,什么又是臟腑,經絡,以及中醫講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醫基礎,還有了解針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醫養生也包括了這些的養生,還有內服藥物的養生,也就說明你也要知曉藥物的基本配伍原則,也要明各類體質的人需要不同原則的養生,因時因地因人,所謂“三因養生”。

中醫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它強調整體觀念,若你想學中醫養生專業,入門就要學中醫,現在年輕人的體質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但又不至于去靠藥物調節,養生就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它也是一門不錯的專業。也是中醫文化歷史的傳承。

什么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學,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醫養生學的綜述

第六章 環境與養生

環境與養生,中心是人類,環境即指圍繞人們的客觀事物的總和。本章主要探討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闡明與環境有關的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改善環境質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導人們選擇和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使其與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協調一致,從而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保護人體健康。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

所謂養生環境,是指空氣、水源、陽光、土壤、植被、住宅、社會人文等因素綜合起來,所形成的有利于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外部條件。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有機的統一整體。正如恩格斯所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釆的’。人與環境,象魚和水一樣密不可分。環境創造了人類,人類依存于環境,受其影響,不斷與之相適應,人類又通過自身的生產活動不斷改造環境,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意義重大,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工作學習的正常進行,促進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利于民族的繁衍興旺。反之,如果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有害物質處理不當,不僅損害人類健康,還會產生遠期潛在危害,威脅子孫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居住環境對保障人類健康和改變居民體質的意義。

環境科學認為,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進行著,但在一定階段,能量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生物種群的組成和數量的比例,都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信息的傳遞通暢,這種平衡狀態叫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外界和內部因素的變化,尤其人為因素都可對它發生影響,甚至受到破壞。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內部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或者說環境對污染物有一種自凈能力.但這有一定限度,當環境內污染物過多,超過其自凈能力,調節不再起作用.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環境就會受到污染。嚴重的環境污染,能造成生態系統的危機,導致人類的災難。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類的疾病70%-90%與環境有關.人類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環境的和諧關系。

環境的分類

環境的分類方法很多,本章介紹常用的兩種.

(一)按環境的形成劃分

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古典中醫的介紹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于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F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

中醫美容

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于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后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苹掩叧墒?。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樸子》和《肘后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唐*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后來,他又設計制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后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什么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學,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醫養生學的綜述

第六章 環境與養生

環境與養生,中心是人類,環境即指圍繞人們的客觀事物的總和。本章主要探討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闡明與環境有關的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改善環境質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導人們選擇和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使其與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協調一致,從而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保護人體健康。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

所謂養生環境,是指空氣、水源、陽光、土壤、植被、住宅、社會人文等因素綜合起來,所形成的有利于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外部條件。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有機的統一整體。正如恩格斯所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釆的’。人與環境,象魚和水一樣密不可分。環境創造了人類,人類依存于環境,受其影響,不斷與之相適應,人類又通過自身的生產活動不斷改造環境,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意義重大,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工作學習的正常進行,促進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利于民族的繁衍興旺。反之,如果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有害物質處理不當,不僅損害人類健康,還會產生遠期潛在危害,威脅子孫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居住環境對保障人類健康和改變居民體質的意義。

環境科學認為,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進行著,但在一定階段,能量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生物種群的組成和數量的比例,都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信息的傳遞通暢,這種平衡狀態叫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外界和內部因素的變化,尤其人為因素都可對它發生影響,甚至受到破壞。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內部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或者說環境對污染物有一種自凈能力.但這有一定限度,當環境內污染物過多,超過其自凈能力,調節不再起作用.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環境就會受到污染。嚴重的環境污染,能造成生態系統的危機,導致人類的災難。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類的疾病70%-90%與環境有關.人類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環境的和諧關系。

環境的分類

環境的分類方法很多,本章介紹常用的兩種.

(一)按環境的形成劃分

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古典中醫的介紹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于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F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

中醫美容

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于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后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苹掩叧墒?。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樸子》和《肘后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唐*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后來,他又設計制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后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養生學基本概念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養生之養,含有保養、修養、培養、調養、補養、護養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養生就是保養人是生命。具體而言,養生是人類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與發展 ,有意識地根據人體生長衰老不可逆的量、質變化規律,所進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這種行為活動貫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過程。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體生命活動變化規律,研究調攝身心、養護生命、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

  中醫養生學,凝聚了前人的養生智慧和經驗結晶,早在先秦時期的《道德經》《莊子》等典籍中菊有專門的論述。創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的世問,更是中醫養生學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她廣泛吸取和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理論礎, 對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饵S帝內經》以降,歷代都有養生專著專篇,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理論升華和實踐驗證,中醫養生學逐漸成為一門富有鮮明特色的中醫分支學科,形成了穩定的學科體系,具有獨立而深厚的學術理論與獨特而豐富的實用方法。

  中醫養生學的學科體系,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包涵了生命觀、壽夭觀、健康觀、和諧觀、權衡觀等基本觀念;確立了預防為主、扶正避邪、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審因施養、三因制宜、五臟為本、雜合以養等基本原則。在其指導下,中醫養生學所采用的養生手段和方法更是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僅氣功導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譽。這些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能養、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全面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使人與環境和諧一體,而且簡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類卻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歷代養生家各自的實踐何體會不同,其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側重、各有所長,中醫養生學逐漸分化出相應的學術流派。這些不同的流派從多角度發揚了養生學術理論,豐富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

   中醫養生學是一個開放的學科體系,涉及天文氣象、哲學宗教、人文社會、心理行為、預防保健等諸多領域,其中的許多內容已成為當今多學科研究的熱點。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學真正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能引導人們達到長壽境域的新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養身學的理論和方法還會進一步充實、改進與提高。

                                                                                             —— 摘自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基本概念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養生之養,含有保養、修養、培養、調養、補養、護養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養生就是保養人是生命。具體而言,養生是人類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與發展 ,有意識地根據人體生長衰老不可逆的量、質變化規律,所進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這種行為活動貫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過程。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體生命活動變化規律,研究調攝身心、養護生命、卻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中醫分支學科。

  中醫養生學,凝聚了前人的養生智慧和經驗結晶,早在先秦時期的《道德經》《莊子》等典籍中菊有專門的論述。創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的世問,更是中醫養生學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她廣泛吸取和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理論礎, 對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饵S帝內經》以降,歷代都有養生專著專篇,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理論升華和實踐驗證,中醫養生學逐漸成為一門富有鮮明特色的中醫分支學科,形成了穩定的學科體系,具有獨立而深厚的學術理論與獨特而豐富的實用方法。

  中醫養生學的學科體系,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包涵了生命觀、壽夭觀、健康觀、和諧觀、權衡觀等基本觀念;確立了預防為主、扶正避邪、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審因施養、三因制宜、五臟為本、雜合以養等基本原則。在其指導下,中醫養生學所采用的養生手段和方法更是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僅氣功導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譽。這些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能養、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全面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使人與環境和諧一體,而且簡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類卻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歷代養生家各自的實踐何體會不同,其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側重、各有所長,中醫養生學逐漸分化出相應的學術流派。這些不同的流派從多角度發揚了養生學術理論,豐富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

   中醫養生學是一個開放的學科體系,涉及天文氣象、哲學宗教、人文社會、心理行為、預防保健等諸多領域,其中的許多內容已成為當今多學科研究的熱點。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學真正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能引導人們達到長壽境域的新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養身學的理論和方法還會進一步充實、改進與提高。

                                                                                             —— 摘自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院校專業:

專業層次 ??疲ǜ呗殻?

基本學制 三年

學歷 ??疲ǜ呗殻?

專業代碼 520417

是什么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藥膳的制作等。 關鍵詞:中醫 養生 亞健康 藥膳

學什么

《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游。

干什么

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詳解

基本修業年限三年

職業面向

面向保健調理師、保健按摩師、健康管理師等職業,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崗位(群)。

培養目標定位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具備對偏頗體質、亞健康狀態、常見慢性病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養,能夠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主要專業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2.具有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維護人體健康的能力; 3.具有獨立開展健康狀況監測、分析、評估的能力; 4.具有健康咨詢指導、健康危險因素干預和制訂健康促進管理計劃的能力; 5.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偏頗體質、常見慢性病進行評估的能力; 6.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偏頗體質、常見慢性病開展體質調理、情志調護、藥膳食療服務的能力; 7.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常見慢性病開展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理療等養生保健服務的能力; 8.具有適應產業數字化發展需求的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9.具有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與實習實訓

專業基礎課程:

中醫養生導論、醫學基礎概要、亞健康學基礎、健康檢測與評估、經絡與腧穴、中醫臨床醫學概要、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亞健康診療技能。

專業基礎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中醫飲食保健、中醫傳統氣功養生、中醫運動保健技術、中醫養生適宜技術、人文環境養生、實用現代保健技術。

實習實訓:

對接真實職業場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內外進行中醫養生保健技術、中醫特色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實訓。在中醫養生保健、健康管理等企業進行崗位實習。

職業類證書舉例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家庭保健按摩、中醫體質評估與應用、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

接續專業舉例

接續高職本科專業舉例:健康管理 接續普通本科專業舉例: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

持續本科專業舉例

就業率

男女比例

男生 % % 女生

開設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人文環境養生學、實用流行保健技術等 其他信息:

中醫養生保健就業方向:在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療養院、養生會所工作。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是國內較新興的專業,采用“三循環、多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該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就業前景良好。 培養目標: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 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醫學保健機構、養生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康養結合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康復健身機構、健康咨詢機構及企業、健康管理機構及企業、健康旅游企業等,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院校專業:

專業層次 ??疲ǜ呗殻?

基本學制 三年

學歷 ??疲ǜ呗殻?

專業代碼 520417

是什么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藥膳的制作等。 關鍵詞:中醫 養生 亞健康 藥膳

學什么

《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游。

干什么

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詳解

基本修業年限三年

職業面向

面向保健調理師、保健按摩師、健康管理師等職業,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崗位(群)。

培養目標定位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具備對偏頗體質、亞健康狀態、常見慢性病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養,能夠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主要專業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2.具有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維護人體健康的能力; 3.具有獨立開展健康狀況監測、分析、評估的能力; 4.具有健康咨詢指導、健康危險因素干預和制訂健康促進管理計劃的能力; 5.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偏頗體質、常見慢性病進行評估的能力; 6.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偏頗體質、常見慢性病開展體質調理、情志調護、藥膳食療服務的能力; 7.具有對亞健康狀態、常見慢性病開展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理療等養生保健服務的能力; 8.具有適應產業數字化發展需求的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9.具有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與實習實訓

專業基礎課程:

中醫養生導論、醫學基礎概要、亞健康學基礎、健康檢測與評估、經絡與腧穴、中醫臨床醫學概要、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亞健康診療技能。

專業基礎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中醫飲食保健、中醫傳統氣功養生、中醫運動保健技術、中醫養生適宜技術、人文環境養生、實用現代保健技術。

實習實訓:

對接真實職業場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內外進行中醫養生保健技術、中醫特色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實訓。在中醫養生保健、健康管理等企業進行崗位實習。

職業類證書舉例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家庭保健按摩、中醫體質評估與應用、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

接續專業舉例

接續高職本科專業舉例:健康管理 接續普通本科專業舉例: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

持續本科專業舉例

就業率

男女比例

男生 % % 女生

開設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人文環境養生學、實用流行保健技術等 其他信息:

中醫養生保健就業方向:在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療養院、養生會所工作。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是國內較新興的專業,采用“三循環、多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該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就業前景良好。 培養目標: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 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醫學保健機構、養生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康養結合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康復健身機構、健康咨詢機構及企業、健康管理機構及企業、健康旅游企業等,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是研究什么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