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美容養生論文封面模板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15 19:46:03
文檔

中醫美容養生論文封面模板

簡介:《中醫奇妙養生方大全》是2010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玉琪。
推薦度:
導讀簡介:《中醫奇妙養生方大全》是2010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玉琪。

簡介:《中醫奇妙養生方大全》是2010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玉琪。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淺談中藥養生保健論文范文

中藥養生療法,就是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談中藥養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藥養生論文篇一:《淺談中藥養生》
  摘 要:綜觀古今,中藥養生療法,源遠流長,即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耀奪目的明珠。 文章 詳細的談到了中藥養生的概念以及意義和作用,更重點談及了中藥與食療、中藥與藥酒、中藥與膏方等。 總結 了養生的重要性。

  關鍵字: 中藥與食療;膏方;藥酒;中藥與養生

  1中藥養生的意義和作用

  提高人類的壽限起到積極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養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體健康,社會和諧。并且,它的意義還因人而異:對于健康人群,讓他們防范于未然;對于亞健康者,讓他們防微杜漸;對于患病之人,讓他們祛病康復;對于不治之癥者,讓他們帶病延年。中藥養生無疑會對促進我們民族的健康、延緩衰老[1]。

  2中藥藥性的簡介

  中藥的藥性,是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實際上中藥還有平性,也就是說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平、溫、熱五種特性。中藥的性質主要是根據藥物作用于人體的治療效應概括而來,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2,3]。中藥不同藥性的作用:(1)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2)溫性的中藥,具有散寒、溫里、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癥或機能減退的癥候。(3)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衰弱,用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所不能適應者[2]。

  3養生,從腳做起

  泡腳的時候添加藥劑能起到輔助作用:鹽泡:溫水中加入兩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便、瀉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腳腫腳脹加鹽泡腳很好。姜泡: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濕、活血的作用,治療感冒效果好。酒泡:溫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檸檬泡:溫水中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醋泡:溫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體內的酸,滋潤皮膚。艾草泡:溫水加入適量艾草葉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經活血的效果,治療痛經,治療怕冷,經濟實惠效果好。

  3.1中藥與食療

  3.1.1解毒四杰--木耳、綠豆、蜂蜜、豬血

  這些是功效顯著且最為廉價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境中,中醫認為有補氣活血、涼血滋潤的作用,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此外,木耳、豬血因具有很強的滑腸作用,經常食用可將腸道內的大部分毒素帶出體外。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間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藥"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們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紅柿甘酸微寒,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涼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化痰止渴作用明顯;絲瓜甘平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活血作用;黃瓜、竹筍能清熱利尿;芹菜可清熱利水、涼血清肝熱,具有降血壓之功效;胡蘿卜可與重金屬汞結合將其排出體外;大蒜可使體內鉛的濃度下降;蘑菇可清潔血液;紅薯、芋頭、土豆等具有清潔腸道的作用。

  3.2中藥中的茶

  中醫認為,茶葉味甘苦,性微寒,能緩解多種毒素。茶葉中含有一種豐富活性物質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為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對重金屬離子沉淀或還原,可作為生物堿中毒的解毒劑。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細胞彈性,防止血栓形成,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

  3.3中藥與藥酒

  3.3.1藥酒的功能

  現在中藥調節越來越提上日程人們也越來越把自身保健養生作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藥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飲用堅持每天都在飲用提高身體質量調整身心健康是越來越重要了。而人體是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主要包括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等。

  藥酒的配伍嚴格遵從佛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使身體達到自然平衡狀態,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蟲草(冬蟲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貴藥材,它具有調節免疫系統、肝臟功能、心臟功能、提高細胞能量、直接抗腫瘤作用,抗疲勞等功能[5,6]。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扇嬖鰪姍C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環。紅景天生長于青藏高寒地帶終年積雪的向陽坡上。清熱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氣,治咽喉痛,肺痛;有補腎、養心、安神、調經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腦梗塞病灶的恢復,對緩解頭痛,解除疲勞, 增強 記憶力 等也有顯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醫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歷代醫藥著作中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藥酒治疾健身的記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中藥浸酒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已發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現代化手段,提取中藥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藥酒。當人們的保健意識日趨增強,一些藥物成為食用保健品時,保健酒這一新名詞便開始走紅。

  酒與藥的結合產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點是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藥材,主要以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的作用,其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3.4中藥與膏方

  3.4.1膏方意義何在

  膏方又名膏劑,俗稱"膏滋藥",具有滋補、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用,屬于中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它是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煮,濾汁去渣,加熱濃縮,再加入某些輔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膠或其他膠類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種比較稠厚的半流質或半固體的制劑,具有滋補強身,緩衰老,治病糾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藥,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養生保健康[7]。一般阿膠、人參、鹿茸并稱膏方"君藥"的三大上品,最為中醫保養所推崇,據不完全統計,與阿膠有關的中醫藥方有3200種之多,其功能性可見一斑。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不但是滋陰補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劑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備之藥。所以對于熬制膏方,阿膠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侗静菥V目》明確記載,"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 其正宗性可見一斑。山東東阿縣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膠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時也是為什么東阿產的阿膠最獨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飲食禁忌:膏方進補時,宜忌生冷、油膩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較強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膏劑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間如發生感冒、發熱、咳嗽、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時應暫停服用,先治療急性疾病。中藥膏方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華,因其療效確切、服用方便、針對性強等優勢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睞?,F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藥膏方已成趨勢,在青少年人群中也開始嶄露頭角,相信,不久的將來,膏方這一傳統的中醫藥 文化 將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結語

  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越來越注重延年益壽的各種 方法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壓力,處于亞健康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于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醫養生開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為一種有效養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關注與推崇??偠灾?,人們在養生的過程中要講科學,講理性,要知道"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進補都重要[7]。

  參考文獻:

  〔1〕毛德西主編.老中醫話說中藥養生.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龍才等編著.中藥養生.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編.趣話中藥養生經.2008.09

  〔4〕中藥養生堂編著.中藥滋補養生堂.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1.01.

  〔5〕張尚國著.自我養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05.

  〔6〕嚴英.四季房事 養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養生之道[J].開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藥養生論文篇二:《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測定》
  摘要:試驗采用羅丹明B作顯色劑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的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等4種中藥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結果表明,這些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呈量效關系,其中紅棗的清除能力最強。據此評價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

  關鍵詞: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國古代,人們都很重視養生,出現了很多養生中藥方劑。這些方劑可以調節人體機體狀態,增進健康,延緩衰老。中醫認為,人體健康長壽很重要的條件是先天稟賦強盛,后天營養充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都要靠脾胃供給[1]。正因為如此,眾多的養生方劑中護脾養胃類的中藥使用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了常見的4種護脾養胃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據此評價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儀器:TU-1800PC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離子計(上海精密儀器公司);HH-1型恒溫水浴鍋(上海比朗儀器公司)。

  試劑:H2O2(分析純);羅丹明B(分析純);FeSO4·7H2O(分析純);鄰苯二甲酸氫鉀(分析純);鹽酸(分析純);去離子水。

  樣品: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均購于中藥房。

  1.2 試驗方法

  樣品抗氧化能力的測定以H2O2和FeSO2·7H2O體系產生的·OH為檢測對象,通過在554 nm處檢測捕獲劑羅丹明B的吸光度進行評價。由于·OH氧化能力強,可以快速地使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降低為A0,通過試驗證明其降低的程度與·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關系,因此可以通過這種降低程度實現對·OH的測定。中藥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體系產生的·OH,加入這些水提取物于羅丹明B體系中,使體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為AS,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為A,則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計算:

  D=(AS-A0)/(A-A0)×100%[2]

  從清除率的計算結果大小即可評價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測定

  準確移取羅丹明B標準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鄰苯二甲酸氫鉀-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兩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標準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標準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離子水定容至50 mL,靜置5 min待反應充分后,在554 nm處分別測定這兩種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間接測定體系中的·OH。

  1.4 樣品的測定

  1.4.1 樣品的提取 取4種中藥樣品若干,經過烘干粉碎后,分別準確稱取1.00 g于4個錐形瓶中,各加去離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熱過濾,濾液轉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將濾渣用熱水沖洗3次,與濾液合并,待溶液冷卻后以去離子水定容[3]。

  1.4.2 樣品測定 將提取好的樣品溶液進行適當稀釋測定即:紅棗(0.10 g/L)、當歸(0.20 g/L)、黃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測定·OH生成量體系中分別加入稀釋后的樣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處測定其吸光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最佳檢測波長的確定

  分別測定羅丹明B溶液和羅丹明B-Fe2+-2H2O2體系溶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結果發現兩個光譜圖的最大吸收波長均出現在554 nm處,而且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譜圖中的吸光度比羅丹明B溶液體系小,說明由Fe2+和H2O2作用產生的·OH與羅丹明B發生氧化反應,導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處即可對·OH進行測定。

  2.2 酸度的選擇

  用配制好的緩沖溶液調節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pH分別為2.0、2.5、3.0、4.0、5.0。

  測定在不同pH環境*系的ΔA,結果發現在pH=2.5時ΔA值最大,確定試驗在pH 2.5條件下進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選擇

  在其他測定條件不變情況下分別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標準溶液(5×10-3 mol/L),隨著體積的增加,體系ΔA值也不斷增大,但加入FeSO4體積達到5.0 mL時,ΔA的值趨于穩定。故本試驗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選擇

  在最佳其他條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試驗表明當H2O2加入量達到5.00 mL后,繼續再增大加入體積,體系ΔA值基本不變,因此試驗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為5.00 mL。

  2.5 羅丹明B加入量的選擇

  在以上最佳條件下分別加入不同體積的羅丹明B溶液,根據試驗確定的檢測方法測定空白參比溶液和·OH反應體系的吸光度。結果表明,ΔA值隨羅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當羅丹明B用量超過7.00 mL時,空白參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讀數范圍,影響檢測結果,因此選擇羅丹明B最佳用量為7.00 mL。

  2.6 試劑加入順序試驗

  由于·OH存在時間非常短,試驗中各種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對測定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加入試劑的順序。在該方法中羅丹明B是作為顯色劑來測定體系產生的·OH,試驗中必須保證

  ·OH能與顯色劑羅丹明B充分發生反應,所以顯色劑羅丹明B的加入應該先于·OH產生之前加入,因此試驗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產生羥基自由基。

  2.7 檢測時間確定

  在上面所選定的最佳條件下對體系吸光度進行測定,每隔1 min讀一次數值,觀察測定結果與時間的變化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在1~5 min內,體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圍內,吸光度基本無變化即反應完全,所以選擇最佳的反應時間為5 min。

  2.8 測定結果

  在試驗所確定的最佳試驗條件下分別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的清除能力,其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對·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關系,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現為最強,當歸、黃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據此評價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結論

  本試驗以Fenton反應產生·OH,并與顯色劑羅丹明B發生反應,使其吸光度降低。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可以清除體系產生的·OH,使體系吸光度下降程度減弱,減弱程度與樣品抗氧化能力有關。試驗測定結果表明,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樣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隨其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現一定量效關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抗氧化能力最強。本試驗選取了常用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對養生方劑的養生機理的解釋有一定的幫助。該試驗方法評價樣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對尋找和篩選天然抗氧化劑資源很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苗海.未病與漢方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種中草藥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應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張愛梅,劉妮娜.羅丹明B-Mn2+-H2O2體系同步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中藥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7,43(4):280-282.
  中藥養生論文篇三:《淺談中藥養生保健及市場前景》
  中國的中醫藥食療養生理論及實踐已有500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已傳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類。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適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體質的老年人和疾病體質的老年人。在疾病體質的老年人中,可根據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虛證實證還是虛實夾雜、誠虛實夾雜是指老年人既有虛證性疾病又有實證性疾病,虛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補益類中藥,實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清瀉類中藥,而虛實夾雜體質的老年人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虛補實瀉的方法。根據老年人的體質情況而靈活地應用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學研究發現了一些食物對人體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稱功能因子),如黃酮、多糖、皂類,功能性油脂搪食纖維等等。我國在1995年修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首次確立了保健食品在國家的 法律地位。衛生部根據這一法規頒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對我國保健食品所作的定義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 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健康,預防疾病,適用于年老體弱、病后康復及特定需要的亞健康人群。

  經常服一些補益中藥、營養藥或保健品,可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中醫藥食療養生它是隨著人們 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對食品功能的一種新的需求。各國紛紛采用“食物保健”來替代“藥物保健”,主張“吃出健康”來。所以促進了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并形成了商品和新興產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健食品產業,在全國異軍突起,迅速發展。它大部分以藥、食用兩用的中藥為主體原料組成,其品種之多,市場之大,已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的不斷增加,除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藥、植物藥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現在生產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藥原料為基礎。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藥食同源和食療、食養的文化傳統,在歷代的醫著和民間的“食譜”、“茶譜”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藥或食物作為養生保健的記載,例如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載有中藥365種,其中上品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大多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又如宋代《夢梁錄茶肆》中記載了許多保健飲品,如縮脾飲,由砂仁、蘋果、鳥梅、目草、扁豆、葛根組成,是一種健脾解暑的好飲料。國家衛生部曾頒布三批共87種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發布了《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個,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114個,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藥61個。

  除了我國,目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廣泛使用中藥類的物品養生保健外,近年來在歐、關國家也廣泛地將中藥及植物藥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及食品添加劑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銀杏葉、人參、大蒜、連翹、綠茶、紫錐菊、蘆薈、越橘等。隨著“人類回歸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紀醫療模式的轉變,用中藥、植物等天然產物開發保健食品將會有快速的發展。

  中藥養生保健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都有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的前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保健食品的消費能力將不斷增強;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等健康的影響,使人們對健康投資的意識也目益增強,健康成為人們永不滿足的追求;過去醫藥發展的著眼點是患有各種疾病的病人,而現在開始注意亞健康人群,特別是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和亞健康人群的增多,對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亞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醫療模式的轉變,提倡防御、保健、康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對疾病由治療為主轉變為以預防為主,也必將大大地促進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回歸自然”的熱潮,對以中藥、植物藥等天然原料生產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睞;國家也采取 措施 在*上支持和鼓勵保健食品的開發。

  現在 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人群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中國中年人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而現在中國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費僅為關國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隨著我國蓬勃 發展的 經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必將為保健食品帶來巨大的商機。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將成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它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爭相投資研究、開發、生產和貿易保健食品。

  我國保健品市場在加快中藥 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開發以中藥為主體原料的保建食品的開發。充分發揮貴州中藥資源的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依靠高新技術,持續創新,重點培養名牌產品,提高規模效益和競爭能力,發展具有貴州特色的保健食品,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以促進全省中藥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

淺談中藥養生保健論文范文

中藥養生療法,就是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談中藥養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藥養生論文篇一:《淺談中藥養生》
  摘 要:綜觀古今,中藥養生療法,源遠流長,即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耀奪目的明珠。 文章 詳細的談到了中藥養生的概念以及意義和作用,更重點談及了中藥與食療、中藥與藥酒、中藥與膏方等。 總結 了養生的重要性。

  關鍵字: 中藥與食療;膏方;藥酒;中藥與養生

  1中藥養生的意義和作用

  提高人類的壽限起到積極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養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體健康,社會和諧。并且,它的意義還因人而異:對于健康人群,讓他們防范于未然;對于亞健康者,讓他們防微杜漸;對于患病之人,讓他們祛病康復;對于不治之癥者,讓他們帶病延年。中藥養生無疑會對促進我們民族的健康、延緩衰老[1]。

  2中藥藥性的簡介

  中藥的藥性,是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實際上中藥還有平性,也就是說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平、溫、熱五種特性。中藥的性質主要是根據藥物作用于人體的治療效應概括而來,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2,3]。中藥不同藥性的作用:(1)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2)溫性的中藥,具有散寒、溫里、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癥或機能減退的癥候。(3)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衰弱,用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所不能適應者[2]。

  3養生,從腳做起

  泡腳的時候添加藥劑能起到輔助作用:鹽泡:溫水中加入兩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便、瀉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腳腫腳脹加鹽泡腳很好。姜泡: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濕、活血的作用,治療感冒效果好。酒泡:溫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檸檬泡:溫水中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醋泡:溫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體內的酸,滋潤皮膚。艾草泡:溫水加入適量艾草葉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經活血的效果,治療痛經,治療怕冷,經濟實惠效果好。

  3.1中藥與食療

  3.1.1解毒四杰--木耳、綠豆、蜂蜜、豬血

  這些是功效顯著且最為廉價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境中,中醫認為有補氣活血、涼血滋潤的作用,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此外,木耳、豬血因具有很強的滑腸作用,經常食用可將腸道內的大部分毒素帶出體外。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間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藥"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們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紅柿甘酸微寒,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涼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化痰止渴作用明顯;絲瓜甘平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活血作用;黃瓜、竹筍能清熱利尿;芹菜可清熱利水、涼血清肝熱,具有降血壓之功效;胡蘿卜可與重金屬汞結合將其排出體外;大蒜可使體內鉛的濃度下降;蘑菇可清潔血液;紅薯、芋頭、土豆等具有清潔腸道的作用。

  3.2中藥中的茶

  中醫認為,茶葉味甘苦,性微寒,能緩解多種毒素。茶葉中含有一種豐富活性物質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為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對重金屬離子沉淀或還原,可作為生物堿中毒的解毒劑。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細胞彈性,防止血栓形成,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

  3.3中藥與藥酒

  3.3.1藥酒的功能

  現在中藥調節越來越提上日程人們也越來越把自身保健養生作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藥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飲用堅持每天都在飲用提高身體質量調整身心健康是越來越重要了。而人體是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主要包括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等。

  藥酒的配伍嚴格遵從佛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使身體達到自然平衡狀態,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蟲草(冬蟲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貴藥材,它具有調節免疫系統、肝臟功能、心臟功能、提高細胞能量、直接抗腫瘤作用,抗疲勞等功能[5,6]。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扇嬖鰪姍C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環。紅景天生長于青藏高寒地帶終年積雪的向陽坡上。清熱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氣,治咽喉痛,肺痛;有補腎、養心、安神、調經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腦梗塞病灶的恢復,對緩解頭痛,解除疲勞, 增強 記憶力 等也有顯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醫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歷代醫藥著作中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藥酒治疾健身的記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中藥浸酒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已發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現代化手段,提取中藥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藥酒。當人們的保健意識日趨增強,一些藥物成為食用保健品時,保健酒這一新名詞便開始走紅。

  酒與藥的結合產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點是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藥材,主要以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的作用,其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3.4中藥與膏方

  3.4.1膏方意義何在

  膏方又名膏劑,俗稱"膏滋藥",具有滋補、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用,屬于中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它是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煮,濾汁去渣,加熱濃縮,再加入某些輔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膠或其他膠類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種比較稠厚的半流質或半固體的制劑,具有滋補強身,緩衰老,治病糾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藥,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養生保健康[7]。一般阿膠、人參、鹿茸并稱膏方"君藥"的三大上品,最為中醫保養所推崇,據不完全統計,與阿膠有關的中醫藥方有3200種之多,其功能性可見一斑。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不但是滋陰補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劑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備之藥。所以對于熬制膏方,阿膠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侗静菥V目》明確記載,"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 其正宗性可見一斑。山東東阿縣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膠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時也是為什么東阿產的阿膠最獨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飲食禁忌:膏方進補時,宜忌生冷、油膩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較強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膏劑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間如發生感冒、發熱、咳嗽、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時應暫停服用,先治療急性疾病。中藥膏方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華,因其療效確切、服用方便、針對性強等優勢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睞?,F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藥膏方已成趨勢,在青少年人群中也開始嶄露頭角,相信,不久的將來,膏方這一傳統的中醫藥 文化 將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結語

  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越來越注重延年益壽的各種 方法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壓力,處于亞健康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于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醫養生開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為一種有效養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關注與推崇??偠灾?,人們在養生的過程中要講科學,講理性,要知道"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進補都重要[7]。

  參考文獻:

  〔1〕毛德西主編.老中醫話說中藥養生.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龍才等編著.中藥養生.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編.趣話中藥養生經.2008.09

  〔4〕中藥養生堂編著.中藥滋補養生堂.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1.01.

  〔5〕張尚國著.自我養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05.

  〔6〕嚴英.四季房事 養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養生之道[J].開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藥養生論文篇二:《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測定》
  摘要:試驗采用羅丹明B作顯色劑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的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等4種中藥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結果表明,這些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呈量效關系,其中紅棗的清除能力最強。據此評價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

  關鍵詞: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國古代,人們都很重視養生,出現了很多養生中藥方劑。這些方劑可以調節人體機體狀態,增進健康,延緩衰老。中醫認為,人體健康長壽很重要的條件是先天稟賦強盛,后天營養充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都要靠脾胃供給[1]。正因為如此,眾多的養生方劑中護脾養胃類的中藥使用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了常見的4種護脾養胃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據此評價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儀器:TU-1800PC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離子計(上海精密儀器公司);HH-1型恒溫水浴鍋(上海比朗儀器公司)。

  試劑:H2O2(分析純);羅丹明B(分析純);FeSO4·7H2O(分析純);鄰苯二甲酸氫鉀(分析純);鹽酸(分析純);去離子水。

  樣品: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均購于中藥房。

  1.2 試驗方法

  樣品抗氧化能力的測定以H2O2和FeSO2·7H2O體系產生的·OH為檢測對象,通過在554 nm處檢測捕獲劑羅丹明B的吸光度進行評價。由于·OH氧化能力強,可以快速地使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降低為A0,通過試驗證明其降低的程度與·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關系,因此可以通過這種降低程度實現對·OH的測定。中藥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體系產生的·OH,加入這些水提取物于羅丹明B體系中,使體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為AS,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為A,則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計算:

  D=(AS-A0)/(A-A0)×100%[2]

  從清除率的計算結果大小即可評價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測定

  準確移取羅丹明B標準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鄰苯二甲酸氫鉀-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兩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標準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標準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離子水定容至50 mL,靜置5 min待反應充分后,在554 nm處分別測定這兩種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間接測定體系中的·OH。

  1.4 樣品的測定

  1.4.1 樣品的提取 取4種中藥樣品若干,經過烘干粉碎后,分別準確稱取1.00 g于4個錐形瓶中,各加去離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熱過濾,濾液轉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將濾渣用熱水沖洗3次,與濾液合并,待溶液冷卻后以去離子水定容[3]。

  1.4.2 樣品測定 將提取好的樣品溶液進行適當稀釋測定即:紅棗(0.10 g/L)、當歸(0.20 g/L)、黃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測定·OH生成量體系中分別加入稀釋后的樣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處測定其吸光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最佳檢測波長的確定

  分別測定羅丹明B溶液和羅丹明B-Fe2+-2H2O2體系溶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結果發現兩個光譜圖的最大吸收波長均出現在554 nm處,而且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譜圖中的吸光度比羅丹明B溶液體系小,說明由Fe2+和H2O2作用產生的·OH與羅丹明B發生氧化反應,導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處即可對·OH進行測定。

  2.2 酸度的選擇

  用配制好的緩沖溶液調節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pH分別為2.0、2.5、3.0、4.0、5.0。

  測定在不同pH環境*系的ΔA,結果發現在pH=2.5時ΔA值最大,確定試驗在pH 2.5條件下進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選擇

  在其他測定條件不變情況下分別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標準溶液(5×10-3 mol/L),隨著體積的增加,體系ΔA值也不斷增大,但加入FeSO4體積達到5.0 mL時,ΔA的值趨于穩定。故本試驗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選擇

  在最佳其他條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試驗表明當H2O2加入量達到5.00 mL后,繼續再增大加入體積,體系ΔA值基本不變,因此試驗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為5.00 mL。

  2.5 羅丹明B加入量的選擇

  在以上最佳條件下分別加入不同體積的羅丹明B溶液,根據試驗確定的檢測方法測定空白參比溶液和·OH反應體系的吸光度。結果表明,ΔA值隨羅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當羅丹明B用量超過7.00 mL時,空白參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讀數范圍,影響檢測結果,因此選擇羅丹明B最佳用量為7.00 mL。

  2.6 試劑加入順序試驗

  由于·OH存在時間非常短,試驗中各種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對測定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加入試劑的順序。在該方法中羅丹明B是作為顯色劑來測定體系產生的·OH,試驗中必須保證

  ·OH能與顯色劑羅丹明B充分發生反應,所以顯色劑羅丹明B的加入應該先于·OH產生之前加入,因此試驗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產生羥基自由基。

  2.7 檢測時間確定

  在上面所選定的最佳條件下對體系吸光度進行測定,每隔1 min讀一次數值,觀察測定結果與時間的變化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在1~5 min內,體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圍內,吸光度基本無變化即反應完全,所以選擇最佳的反應時間為5 min。

  2.8 測定結果

  在試驗所確定的最佳試驗條件下分別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的清除能力,其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對·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關系,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現為最強,當歸、黃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據此評價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結論

  本試驗以Fenton反應產生·OH,并與顯色劑羅丹明B發生反應,使其吸光度降低。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可以清除體系產生的·OH,使體系吸光度下降程度減弱,減弱程度與樣品抗氧化能力有關。試驗測定結果表明,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樣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隨其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現一定量效關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抗氧化能力最強。本試驗選取了常用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對養生方劑的養生機理的解釋有一定的幫助。該試驗方法評價樣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對尋找和篩選天然抗氧化劑資源很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苗海.未病與漢方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種中草藥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應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張愛梅,劉妮娜.羅丹明B-Mn2+-H2O2體系同步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中藥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7,43(4):280-282.
  中藥養生論文篇三:《淺談中藥養生保健及市場前景》
  中國的中醫藥食療養生理論及實踐已有500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已傳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類。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適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體質的老年人和疾病體質的老年人。在疾病體質的老年人中,可根據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虛證實證還是虛實夾雜、誠虛實夾雜是指老年人既有虛證性疾病又有實證性疾病,虛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補益類中藥,實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清瀉類中藥,而虛實夾雜體質的老年人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虛補實瀉的方法。根據老年人的體質情況而靈活地應用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學研究發現了一些食物對人體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稱功能因子),如黃酮、多糖、皂類,功能性油脂搪食纖維等等。我國在1995年修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首次確立了保健食品在國家的 法律地位。衛生部根據這一法規頒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對我國保健食品所作的定義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 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健康,預防疾病,適用于年老體弱、病后康復及特定需要的亞健康人群。

  經常服一些補益中藥、營養藥或保健品,可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中醫藥食療養生它是隨著人們 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對食品功能的一種新的需求。各國紛紛采用“食物保健”來替代“藥物保健”,主張“吃出健康”來。所以促進了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并形成了商品和新興產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健食品產業,在全國異軍突起,迅速發展。它大部分以藥、食用兩用的中藥為主體原料組成,其品種之多,市場之大,已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的不斷增加,除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藥、植物藥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現在生產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藥原料為基礎。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藥食同源和食療、食養的文化傳統,在歷代的醫著和民間的“食譜”、“茶譜”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藥或食物作為養生保健的記載,例如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載有中藥365種,其中上品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大多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又如宋代《夢梁錄茶肆》中記載了許多保健飲品,如縮脾飲,由砂仁、蘋果、鳥梅、目草、扁豆、葛根組成,是一種健脾解暑的好飲料。國家衛生部曾頒布三批共87種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發布了《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個,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114個,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藥61個。

  除了我國,目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廣泛使用中藥類的物品養生保健外,近年來在歐、關國家也廣泛地將中藥及植物藥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及食品添加劑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銀杏葉、人參、大蒜、連翹、綠茶、紫錐菊、蘆薈、越橘等。隨著“人類回歸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紀醫療模式的轉變,用中藥、植物等天然產物開發保健食品將會有快速的發展。

  中藥養生保健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都有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的前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保健食品的消費能力將不斷增強;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等健康的影響,使人們對健康投資的意識也目益增強,健康成為人們永不滿足的追求;過去醫藥發展的著眼點是患有各種疾病的病人,而現在開始注意亞健康人群,特別是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和亞健康人群的增多,對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亞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醫療模式的轉變,提倡防御、保健、康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對疾病由治療為主轉變為以預防為主,也必將大大地促進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回歸自然”的熱潮,對以中藥、植物藥等天然原料生產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睞;國家也采取 措施 在*上支持和鼓勵保健食品的開發。

  現在 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人群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中國中年人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而現在中國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費僅為關國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隨著我國蓬勃 發展的 經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必將為保健食品帶來巨大的商機。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將成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它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爭相投資研究、開發、生產和貿易保健食品。

  我國保健品市場在加快中藥 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開發以中藥為主體原料的保建食品的開發。充分發揮貴州中藥資源的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依靠高新技術,持續創新,重點培養名牌產品,提高規模效益和競爭能力,發展具有貴州特色的保健食品,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以促進全省中藥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

淺談中藥養生保健論文范文

中藥養生療法,就是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談中藥養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藥養生論文篇一:《淺談中藥養生》
  摘 要:綜觀古今,中藥養生療法,源遠流長,即是中藥學寶庫中的一塊燦爛艷麗的瑰寶,又是養生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耀奪目的明珠。 文章 詳細的談到了中藥養生的概念以及意義和作用,更重點談及了中藥與食療、中藥與藥酒、中藥與膏方等。 總結 了養生的重要性。

  關鍵字: 中藥與食療;膏方;藥酒;中藥與養生

  1中藥養生的意義和作用

  提高人類的壽限起到積極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養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體健康,社會和諧。并且,它的意義還因人而異:對于健康人群,讓他們防范于未然;對于亞健康者,讓他們防微杜漸;對于患病之人,讓他們祛病康復;對于不治之癥者,讓他們帶病延年。中藥養生無疑會對促進我們民族的健康、延緩衰老[1]。

  2中藥藥性的簡介

  中藥的藥性,是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實際上中藥還有平性,也就是說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平、溫、熱五種特性。中藥的性質主要是根據藥物作用于人體的治療效應概括而來,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2,3]。中藥不同藥性的作用:(1)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2)溫性的中藥,具有散寒、溫里、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癥或機能減退的癥候。(3)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衰弱,用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所不能適應者[2]。

  3養生,從腳做起

  泡腳的時候添加藥劑能起到輔助作用:鹽泡:溫水中加入兩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便、瀉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腳腫腳脹加鹽泡腳很好。姜泡: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濕、活血的作用,治療感冒效果好。酒泡:溫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檸檬泡:溫水中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醋泡:溫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體內的酸,滋潤皮膚。艾草泡:溫水加入適量艾草葉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經活血的效果,治療痛經,治療怕冷,經濟實惠效果好。

  3.1中藥與食療

  3.1.1解毒四杰--木耳、綠豆、蜂蜜、豬血

  這些是功效顯著且最為廉價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境中,中醫認為有補氣活血、涼血滋潤的作用,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此外,木耳、豬血因具有很強的滑腸作用,經常食用可將腸道內的大部分毒素帶出體外。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間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藥"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們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紅柿甘酸微寒,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涼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化痰止渴作用明顯;絲瓜甘平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活血作用;黃瓜、竹筍能清熱利尿;芹菜可清熱利水、涼血清肝熱,具有降血壓之功效;胡蘿卜可與重金屬汞結合將其排出體外;大蒜可使體內鉛的濃度下降;蘑菇可清潔血液;紅薯、芋頭、土豆等具有清潔腸道的作用。

  3.2中藥中的茶

  中醫認為,茶葉味甘苦,性微寒,能緩解多種毒素。茶葉中含有一種豐富活性物質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為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對重金屬離子沉淀或還原,可作為生物堿中毒的解毒劑。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細胞彈性,防止血栓形成,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

  3.3中藥與藥酒

  3.3.1藥酒的功能

  現在中藥調節越來越提上日程人們也越來越把自身保健養生作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藥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飲用堅持每天都在飲用提高身體質量調整身心健康是越來越重要了。而人體是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主要包括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等。

  藥酒的配伍嚴格遵從佛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使身體達到自然平衡狀態,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蟲草(冬蟲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貴藥材,它具有調節免疫系統、肝臟功能、心臟功能、提高細胞能量、直接抗腫瘤作用,抗疲勞等功能[5,6]。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扇嬖鰪姍C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環。紅景天生長于青藏高寒地帶終年積雪的向陽坡上。清熱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氣,治咽喉痛,肺痛;有補腎、養心、安神、調經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腦梗塞病灶的恢復,對緩解頭痛,解除疲勞, 增強 記憶力 等也有顯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醫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歷代醫藥著作中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藥酒治疾健身的記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中藥浸酒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已發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現代化手段,提取中藥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藥酒。當人們的保健意識日趨增強,一些藥物成為食用保健品時,保健酒這一新名詞便開始走紅。

  酒與藥的結合產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點是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藥材,主要以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的作用,其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3.4中藥與膏方

  3.4.1膏方意義何在

  膏方又名膏劑,俗稱"膏滋藥",具有滋補、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用,屬于中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它是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煮,濾汁去渣,加熱濃縮,再加入某些輔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膠或其他膠類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種比較稠厚的半流質或半固體的制劑,具有滋補強身,緩衰老,治病糾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藥,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養生保健康[7]。一般阿膠、人參、鹿茸并稱膏方"君藥"的三大上品,最為中醫保養所推崇,據不完全統計,與阿膠有關的中醫藥方有3200種之多,其功能性可見一斑。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不但是滋陰補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劑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備之藥。所以對于熬制膏方,阿膠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侗静菥V目》明確記載,"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 其正宗性可見一斑。山東東阿縣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膠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時也是為什么東阿產的阿膠最獨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飲食禁忌:膏方進補時,宜忌生冷、油膩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較強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膏劑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間如發生感冒、發熱、咳嗽、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時應暫停服用,先治療急性疾病。中藥膏方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華,因其療效確切、服用方便、針對性強等優勢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睞?,F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藥膏方已成趨勢,在青少年人群中也開始嶄露頭角,相信,不久的將來,膏方這一傳統的中醫藥 文化 將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結語

  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越來越注重延年益壽的各種 方法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壓力,處于亞健康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于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醫養生開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為一種有效養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關注與推崇??偠灾?,人們在養生的過程中要講科學,講理性,要知道"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進補都重要[7]。

  參考文獻:

  〔1〕毛德西主編.老中醫話說中藥養生.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龍才等編著.中藥養生.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編.趣話中藥養生經.2008.09

  〔4〕中藥養生堂編著.中藥滋補養生堂.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1.01.

  〔5〕張尚國著.自我養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05.

  〔6〕嚴英.四季房事 養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養生之道[J].開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藥養生論文篇二:《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測定》
  摘要:試驗采用羅丹明B作顯色劑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的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等4種中藥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結果表明,這些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呈量效關系,其中紅棗的清除能力最強。據此評價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

  關鍵詞: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國古代,人們都很重視養生,出現了很多養生中藥方劑。這些方劑可以調節人體機體狀態,增進健康,延緩衰老。中醫認為,人體健康長壽很重要的條件是先天稟賦強盛,后天營養充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都要靠脾胃供給[1]。正因為如此,眾多的養生方劑中護脾養胃類的中藥使用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了常見的4種護脾養胃中藥養生方劑水提取物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據此評價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儀器:TU-1800PC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離子計(上海精密儀器公司);HH-1型恒溫水浴鍋(上海比朗儀器公司)。

  試劑:H2O2(分析純);羅丹明B(分析純);FeSO4·7H2O(分析純);鄰苯二甲酸氫鉀(分析純);鹽酸(分析純);去離子水。

  樣品: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均購于中藥房。

  1.2 試驗方法

  樣品抗氧化能力的測定以H2O2和FeSO2·7H2O體系產生的·OH為檢測對象,通過在554 nm處檢測捕獲劑羅丹明B的吸光度進行評價。由于·OH氧化能力強,可以快速地使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降低為A0,通過試驗證明其降低的程度與·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關系,因此可以通過這種降低程度實現對·OH的測定。中藥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體系產生的·OH,加入這些水提取物于羅丹明B體系中,使體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為AS,羅丹明B標準溶液吸光度為A,則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計算:

  D=(AS-A0)/(A-A0)×100%[2]

  從清除率的計算結果大小即可評價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測定

  準確移取羅丹明B標準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鄰苯二甲酸氫鉀-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兩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標準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標準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離子水定容至50 mL,靜置5 min待反應充分后,在554 nm處分別測定這兩種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間接測定體系中的·OH。

  1.4 樣品的測定

  1.4.1 樣品的提取 取4種中藥樣品若干,經過烘干粉碎后,分別準確稱取1.00 g于4個錐形瓶中,各加去離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熱過濾,濾液轉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將濾渣用熱水沖洗3次,與濾液合并,待溶液冷卻后以去離子水定容[3]。

  1.4.2 樣品測定 將提取好的樣品溶液進行適當稀釋測定即:紅棗(0.10 g/L)、當歸(0.20 g/L)、黃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測定·OH生成量體系中分別加入稀釋后的樣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處測定其吸光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最佳檢測波長的確定

  分別測定羅丹明B溶液和羅丹明B-Fe2+-2H2O2體系溶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結果發現兩個光譜圖的最大吸收波長均出現在554 nm處,而且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譜圖中的吸光度比羅丹明B溶液體系小,說明由Fe2+和H2O2作用產生的·OH與羅丹明B發生氧化反應,導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處即可對·OH進行測定。

  2.2 酸度的選擇

  用配制好的緩沖溶液調節羅丹明B-Fe2+-2H2O2體系的pH分別為2.0、2.5、3.0、4.0、5.0。

  測定在不同pH環境*系的ΔA,結果發現在pH=2.5時ΔA值最大,確定試驗在pH 2.5條件下進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選擇

  在其他測定條件不變情況下分別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標準溶液(5×10-3 mol/L),隨著體積的增加,體系ΔA值也不斷增大,但加入FeSO4體積達到5.0 mL時,ΔA的值趨于穩定。故本試驗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選擇

  在最佳其他條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試驗表明當H2O2加入量達到5.00 mL后,繼續再增大加入體積,體系ΔA值基本不變,因此試驗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為5.00 mL。

  2.5 羅丹明B加入量的選擇

  在以上最佳條件下分別加入不同體積的羅丹明B溶液,根據試驗確定的檢測方法測定空白參比溶液和·OH反應體系的吸光度。結果表明,ΔA值隨羅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當羅丹明B用量超過7.00 mL時,空白參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讀數范圍,影響檢測結果,因此選擇羅丹明B最佳用量為7.00 mL。

  2.6 試劑加入順序試驗

  由于·OH存在時間非常短,試驗中各種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對測定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加入試劑的順序。在該方法中羅丹明B是作為顯色劑來測定體系產生的·OH,試驗中必須保證

  ·OH能與顯色劑羅丹明B充分發生反應,所以顯色劑羅丹明B的加入應該先于·OH產生之前加入,因此試驗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產生羥基自由基。

  2.7 檢測時間確定

  在上面所選定的最佳條件下對體系吸光度進行測定,每隔1 min讀一次數值,觀察測定結果與時間的變化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在1~5 min內,體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圍內,吸光度基本無變化即反應完全,所以選擇最佳的反應時間為5 min。

  2.8 測定結果

  在試驗所確定的最佳試驗條件下分別測定了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的清除能力,其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紅棗、當歸、黃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對·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關系,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現為最強,當歸、黃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據此評價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結論

  本試驗以Fenton反應產生·OH,并與顯色劑羅丹明B發生反應,使其吸光度降低。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水提取物可以清除體系產生的·OH,使體系吸光度下降程度減弱,減弱程度與樣品抗氧化能力有關。試驗測定結果表明,4種中藥水提取物對·OH都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樣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隨其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現一定量效關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紅棗抗氧化能力最強。本試驗選取了常用古代養生方劑中常見4種中藥,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順序,對養生方劑的養生機理的解釋有一定的幫助。該試驗方法評價樣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簡便,測定快速,對尋找和篩選天然抗氧化劑資源很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苗海.未病與漢方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種中草藥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應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張愛梅,劉妮娜.羅丹明B-Mn2+-H2O2體系同步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中藥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7,43(4):280-282.
  中藥養生論文篇三:《淺談中藥養生保健及市場前景》
  中國的中醫藥食療養生理論及實踐已有500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已傳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類。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適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體質的老年人和疾病體質的老年人。在疾病體質的老年人中,可根據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中藥養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虛證實證還是虛實夾雜、誠虛實夾雜是指老年人既有虛證性疾病又有實證性疾病,虛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補益類中藥,實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清瀉類中藥,而虛實夾雜體質的老年人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虛補實瀉的方法。根據老年人的體質情況而靈活地應用中藥藥食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學研究發現了一些食物對人體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稱功能因子),如黃酮、多糖、皂類,功能性油脂搪食纖維等等。我國在1995年修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首次確立了保健食品在國家的 法律地位。衛生部根據這一法規頒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對我國保健食品所作的定義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 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健康,預防疾病,適用于年老體弱、病后康復及特定需要的亞健康人群。

  經常服一些補益中藥、營養藥或保健品,可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中醫藥食療養生它是隨著人們 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對食品功能的一種新的需求。各國紛紛采用“食物保健”來替代“藥物保健”,主張“吃出健康”來。所以促進了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并形成了商品和新興產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健食品產業,在全國異軍突起,迅速發展。它大部分以藥、食用兩用的中藥為主體原料組成,其品種之多,市場之大,已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的不斷增加,除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藥、植物藥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現在生產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藥原料為基礎。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藥食同源和食療、食養的文化傳統,在歷代的醫著和民間的“食譜”、“茶譜”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藥或食物作為養生保健的記載,例如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載有中藥365種,其中上品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大多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又如宋代《夢梁錄茶肆》中記載了許多保健飲品,如縮脾飲,由砂仁、蘋果、鳥梅、目草、扁豆、葛根組成,是一種健脾解暑的好飲料。國家衛生部曾頒布三批共87種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發布了《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個,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114個,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藥61個。

  除了我國,目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廣泛使用中藥類的物品養生保健外,近年來在歐、關國家也廣泛地將中藥及植物藥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及食品添加劑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銀杏葉、人參、大蒜、連翹、綠茶、紫錐菊、蘆薈、越橘等。隨著“人類回歸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紀醫療模式的轉變,用中藥、植物等天然產物開發保健食品將會有快速的發展。

  中藥養生保健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都有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的前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保健食品的消費能力將不斷增強;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等健康的影響,使人們對健康投資的意識也目益增強,健康成為人們永不滿足的追求;過去醫藥發展的著眼點是患有各種疾病的病人,而現在開始注意亞健康人群,特別是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和亞健康人群的增多,對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亞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醫療模式的轉變,提倡防御、保健、康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對疾病由治療為主轉變為以預防為主,也必將大大地促進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回歸自然”的熱潮,對以中藥、植物藥等天然原料生產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睞;國家也采取 措施 在*上支持和鼓勵保健食品的開發。

  現在 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人群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中國中年人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保健食品正適合這一廣大人群的需要,而現在中國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費僅為關國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隨著我國蓬勃 發展的 經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必將為保健食品帶來巨大的商機。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將成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它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爭相投資研究、開發、生產和貿易保健食品。

  我國保健品市場在加快中藥 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開發以中藥為主體原料的保建食品的開發。充分發揮貴州中藥資源的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依靠高新技術,持續創新,重點培養名牌產品,提高規模效益和競爭能力,發展具有貴州特色的保健食品,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以促進全省中藥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于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征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F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秴问洗呵?#12539;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制*,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梢?,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秴问洗呵?#12539;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圣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干燥和潮濕就可以了;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饑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于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愿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并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蕩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并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并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拷梭w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于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并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于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并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于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虬l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于足部是處于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采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鐘、飯后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后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于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鐘。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后,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于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征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F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秴问洗呵?#12539;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制*,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梢?,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秴问洗呵?#12539;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圣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干燥和潮濕就可以了;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饑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于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愿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并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蕩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并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并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拷梭w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于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并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于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并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于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虬l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于足部是處于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采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鐘、飯后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后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于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鐘。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后,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中醫養生大學論文范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于中醫養生論文 范文 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1

淺談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刈宓娘嬍成钪刑N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藥,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藥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于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 教育 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于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并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后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藥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藥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癥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藥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 諺語 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后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藥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藥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 發散思維 ”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藥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后,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輪流小組組長以“ 報告 ”形式書面 總結 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藥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藥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并對藥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藥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 愛好 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于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藥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 創新思維 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于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后世積累了許多 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于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后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恒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鹅`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于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肚Ы鸱?bull;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冬嵥殇洝愤€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簽》云:“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于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于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于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兜啦?bull;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云:“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尸”?!肚Ы鹨?bull;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恒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后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于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于心臟功能,還有利于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于心臟排血, 并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于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于目,寐則神棲于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并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云,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中醫養生大學論文范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于中醫養生論文 范文 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1

淺談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刈宓娘嬍成钪刑N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藥,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藥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于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 教育 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于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并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后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藥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藥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癥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藥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 諺語 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后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藥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藥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 發散思維 ”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藥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后,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輪流小組組長以“ 報告 ”形式書面 總結 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藥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藥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并對藥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藥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 愛好 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于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藥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 創新思維 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于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后世積累了許多 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于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后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恒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鹅`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于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肚Ы鸱?bull;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冬嵥殇洝愤€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簽》云:“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于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于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于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兜啦?bull;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云:“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尸”?!肚Ы鹨?bull;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恒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后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于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于心臟功能,還有利于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于心臟排血, 并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于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于目,寐則神棲于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并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云,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中醫養生大學論文范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于中醫養生論文 范文 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1

淺談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刈宓娘嬍成钪刑N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藥,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藥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于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 教育 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于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并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后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藥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藥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癥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藥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 諺語 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后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藥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藥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 發散思維 ”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藥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后,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輪流小組組長以“ 報告 ”形式書面 總結 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藥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藥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并對藥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藥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 愛好 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于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藥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 創新思維 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于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后世積累了許多 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于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后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恒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鹅`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于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肚Ы鸱?bull;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冬嵥殇洝愤€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簽》云:“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于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于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于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兜啦?bull;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云:“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尸”?!肚Ы鹨?bull;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恒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后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于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于心臟功能,還有利于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于心臟排血, 并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于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于目,寐則神棲于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并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云,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1000字中醫養生之道論文該怎么寫

中醫養生主要是通過各種 方法 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療活動,那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么寫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 范文 ,歡迎大家閱讀。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一:《中醫養生淺說》

一、養生之要,首當養心

中醫認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出之于腦,實賴心臟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動生機,氣機運行的推動力無不憑借心火的溫煦推動。我此處所講的心,主要指一個人的思維、心態、乃至于智慧。一個能夠自覺保有長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個不乏智慧的人,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養生的知識,更在于其為人處世,其品格、涵養、胸懷,都必然同時具備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質。內經上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正氣存內,邪安從來?而一個人,若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對于人生的得失榮辱都能夠正確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真實要義,分得清生命中的輕重緩急,并具備良好的情緒掌控的能力,或者說,思想深處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能使得心如寒潭鶴影,事來心隨現,事去心隨空,不會讓心理活動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發展成為揮之不去妨礙心理健康的陰影。中醫說,怒則氣逆,傷肝,喜則氣緩,傷心,思則氣結,傷脾,悲則氣消,傷肺,驚恐則氣下,傷腎??傊?,情志的變化超過正常的度,都可以轉化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獲得能夠寵辱不驚,臨危不亂的定力,談何容易。醫生經常在臨床工作中告誡病人條暢情志、心態平和等等,往往會被病人一笑置之。因為在很多人的認識里邊,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可以通過提升個人的涵養,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從而對自己的健康有所貢獻。養心,不光是預防心理疾病, 現代心身醫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軀體上慢性疾病的發生都和我們的心理失衡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二、善以后天養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為人。其稟賦體質厚薄堅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變。先天體質薄弱者,后天若能夠善加調攝,也可以盡其天年,長保健康。先天體質強盛,后天若恣意揮霍,不加珍惜,未必不會中途夭亡。 內經上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圣人濟世之心,誠可謂今時養生至圭臬也。中醫認為,后天之本為脾胃,屬土,土爰稼穡,生命賴以生存之氣血精微無不經由脾胃的運化而生。養脾胃,首先是節飲食,飲食 規律,寒溫適當,饑飽適宜,營養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潔食品、變質食品對于脾胃的損傷,這都是無需贅言的常識。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運化功能健旺,氣血充沛,則肌肉健美,肢體運動靈活,反應敏捷。反之亦然。同時,肢體少于運動,氣血運行遲滯,脾臟的功能也不能正常發揮,或內生痰濕,形體肥胖,或氣血乏源,肌肉萎弱,形體日衰。這即是肢體常運反作用于脾胃的要義。古人講養生,務令手足軀體常作導引欠伸,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并創立了諸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有效的傳統養生*,運動健身配合調息內養之法,不惟外練筋骨,尤且內強五臟,實在是中華醫學給予人類攝生保健之瑰寶也。后天脾胃之疾患,與人情緒之狀態,關系亦甚大。五行學說認為,木能克土,肝臟屬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歡,肝木失于疏泄,脾土運化不健,則諸類消化系統疾患所由來也。臨床所見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幾乎都可因情緒波動而誘發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體質,慎用藥物

如今市場 經濟的大勢所趨,各種抗衰老養生保健藥品琳瑯滿目。作為商家的宣傳,夸大效果,夸大適用范圍,包治百病,種種不實甚或欺騙性的 廣告 手段皆是習以為常。而消費者就務必需要具備理性的鑒別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備醫學的常識,也應該知道該去咨詢專業的醫師藥師得到正確的指導,否則,本為促進健康不吝資財,反貽其害,豈不冤哉!人之體質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飲食起居皆有所根據,確是能造福一般民眾的真學問。至于疾病之寒熱虛實,又非良醫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為康復療疾的初衷,輕信藥品廣告的蠱惑,甲藥試服不效,乙藥接踵而至,接二連三,病情愈治愈壞,原本單純之病機,反為棘手之難題,誠可悲可嘆哉!常有患者咨詢于我。某某藥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對癥者良藥也,不對癥者,鴆毒也。除外藥物,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溫之別。譬如,牛羊肉、鴿子鵪鶉、蔥姜桂椒之性熱,蓮藕、蕹莧筍蒿之性涼,人所共知。但多數人卻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傳統醫學中尤關注房中陰陽之術,古籍中言之頗細頗多??偫ㄖ?,精華糟粕并見,以簡單之理論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禁,最為中肯。其余林林總總養生觀點,盡可以中庸之道而約言之,凡事皆適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過??傊?,鄙人的觀點,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實行者,簡單最好。如果把一個養生的問題說得紛繁艱澀,便失去了實際的價值。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健康四大基石,簡明易記,一望便知,所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講得很好!

鄙人,從事中醫臨床者也,實際工作中所見,感受頗多,今試言養生,不免淺薄。然從辯證唯物之思維觀之,余所言,應該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質規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實行也。誠如是踐行,養生之事不難,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會。國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質之全面提高,社會之和諧安寧,吾一屆小中醫之愿也!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二:《淺談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于健康,重視起居保健養生等。

【關鍵詞】中醫養生;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病癥預防。養生,含有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傊?,中醫養生就是遵循傳統的中醫理論,對人的身體進行科學調養,減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醫養生對人體健康長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減少疾病,使我們始終精力充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學習和工作,才能對社會、對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因此,有必要對中醫養生進行研究和探討。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明確提出養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這是頤養生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最重要條件。道家理論對中醫養生保健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善良、忠誠、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無論是古代醫學,還是道家理論都論述了中華傳統美德于個人于社會都是有益的。實踐證明,也只有擁有這些美德的人,才會享受到生活中的快樂,促進身心健康。

2 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養生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氣血流通,舒筋活血,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人的氣血暢通無阻才會促使新陳代謝旺盛,從而起到身體保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時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更應該堅持運動,不僅防病治病,又可以強筋骨、利關節、促進消化、增強意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運動的形式要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選擇 體育運動 方式,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 武術 、 太極拳 、太級劍、五禽戲、八段錦和適宜的群體運動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與人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舒暢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增強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極端、心理波動,情感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健康不利。根據中醫原理,我們知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的這些情緒與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F實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過度悲傷或者極度憤怒導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中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證明憤怒、憂郁、悲傷、驚恐對人身體的影響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制約著人的壽命。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絕憂悲,節思慮,防驚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調節情緒,避免不良心志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增進健康。

4 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對人的飲食進行科學的調整,注意飲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幫助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關鍵是合理飲食、平衡飲食、均衡營養、合理調配、科學滋養,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剩而影響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飲食,才能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氣血充足、機體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陳代謝功能才會活躍,人體適應自然能力增強,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強,達到強身健體、抗衰延壽的功效。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飽,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飲食養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飲食,要了解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調整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合理的安排飲食不但保證機體健康,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以養肝,又可以預防夜盲癥;食用海帶可以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預防流感;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食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歷代中醫都認為合理飲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中醫認為:“精生于先天,而養于后天,精藏于腎而養于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類、肉類、蔬菜、果品科學調配,軟食、硬食、飲料、菜肴、點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質成分,長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壽。此外,飲食調養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營養;飲食要有節制,要定量、定時。饑飽適中,過饑或過飽,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不利。養成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都是大有好處的。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也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有節奏的物質運動形式,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人體本身的節奏,根據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條件的不同情況,因人制宜,來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勞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中國健康大視野,2009.7.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1000字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1000字中醫養生之道論文該怎么寫

中醫養生主要是通過各種 方法 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療活動,那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么寫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 范文 ,歡迎大家閱讀。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一:《中醫養生淺說》

一、養生之要,首當養心

中醫認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出之于腦,實賴心臟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動生機,氣機運行的推動力無不憑借心火的溫煦推動。我此處所講的心,主要指一個人的思維、心態、乃至于智慧。一個能夠自覺保有長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個不乏智慧的人,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養生的知識,更在于其為人處世,其品格、涵養、胸懷,都必然同時具備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質。內經上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正氣存內,邪安從來?而一個人,若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對于人生的得失榮辱都能夠正確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真實要義,分得清生命中的輕重緩急,并具備良好的情緒掌控的能力,或者說,思想深處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能使得心如寒潭鶴影,事來心隨現,事去心隨空,不會讓心理活動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發展成為揮之不去妨礙心理健康的陰影。中醫說,怒則氣逆,傷肝,喜則氣緩,傷心,思則氣結,傷脾,悲則氣消,傷肺,驚恐則氣下,傷腎??傊?,情志的變化超過正常的度,都可以轉化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獲得能夠寵辱不驚,臨危不亂的定力,談何容易。醫生經常在臨床工作中告誡病人條暢情志、心態平和等等,往往會被病人一笑置之。因為在很多人的認識里邊,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可以通過提升個人的涵養,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從而對自己的健康有所貢獻。養心,不光是預防心理疾病, 現代心身醫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軀體上慢性疾病的發生都和我們的心理失衡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二、善以后天養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為人。其稟賦體質厚薄堅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變。先天體質薄弱者,后天若能夠善加調攝,也可以盡其天年,長保健康。先天體質強盛,后天若恣意揮霍,不加珍惜,未必不會中途夭亡。 內經上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圣人濟世之心,誠可謂今時養生至圭臬也。中醫認為,后天之本為脾胃,屬土,土爰稼穡,生命賴以生存之氣血精微無不經由脾胃的運化而生。養脾胃,首先是節飲食,飲食 規律,寒溫適當,饑飽適宜,營養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潔食品、變質食品對于脾胃的損傷,這都是無需贅言的常識。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運化功能健旺,氣血充沛,則肌肉健美,肢體運動靈活,反應敏捷。反之亦然。同時,肢體少于運動,氣血運行遲滯,脾臟的功能也不能正常發揮,或內生痰濕,形體肥胖,或氣血乏源,肌肉萎弱,形體日衰。這即是肢體常運反作用于脾胃的要義。古人講養生,務令手足軀體常作導引欠伸,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并創立了諸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有效的傳統養生*,運動健身配合調息內養之法,不惟外練筋骨,尤且內強五臟,實在是中華醫學給予人類攝生保健之瑰寶也。后天脾胃之疾患,與人情緒之狀態,關系亦甚大。五行學說認為,木能克土,肝臟屬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歡,肝木失于疏泄,脾土運化不健,則諸類消化系統疾患所由來也。臨床所見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幾乎都可因情緒波動而誘發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體質,慎用藥物

如今市場 經濟的大勢所趨,各種抗衰老養生保健藥品琳瑯滿目。作為商家的宣傳,夸大效果,夸大適用范圍,包治百病,種種不實甚或欺騙性的 廣告 手段皆是習以為常。而消費者就務必需要具備理性的鑒別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備醫學的常識,也應該知道該去咨詢專業的醫師藥師得到正確的指導,否則,本為促進健康不吝資財,反貽其害,豈不冤哉!人之體質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飲食起居皆有所根據,確是能造福一般民眾的真學問。至于疾病之寒熱虛實,又非良醫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為康復療疾的初衷,輕信藥品廣告的蠱惑,甲藥試服不效,乙藥接踵而至,接二連三,病情愈治愈壞,原本單純之病機,反為棘手之難題,誠可悲可嘆哉!常有患者咨詢于我。某某藥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對癥者良藥也,不對癥者,鴆毒也。除外藥物,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溫之別。譬如,牛羊肉、鴿子鵪鶉、蔥姜桂椒之性熱,蓮藕、蕹莧筍蒿之性涼,人所共知。但多數人卻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傳統醫學中尤關注房中陰陽之術,古籍中言之頗細頗多??偫ㄖ?,精華糟粕并見,以簡單之理論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禁,最為中肯。其余林林總總養生觀點,盡可以中庸之道而約言之,凡事皆適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過??傊?,鄙人的觀點,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實行者,簡單最好。如果把一個養生的問題說得紛繁艱澀,便失去了實際的價值。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健康四大基石,簡明易記,一望便知,所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講得很好!

鄙人,從事中醫臨床者也,實際工作中所見,感受頗多,今試言養生,不免淺薄。然從辯證唯物之思維觀之,余所言,應該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質規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實行也。誠如是踐行,養生之事不難,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會。國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質之全面提高,社會之和諧安寧,吾一屆小中醫之愿也!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二:《淺談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于健康,重視起居保健養生等。

【關鍵詞】中醫養生;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病癥預防。養生,含有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傊?,中醫養生就是遵循傳統的中醫理論,對人的身體進行科學調養,減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醫養生對人體健康長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減少疾病,使我們始終精力充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學習和工作,才能對社會、對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因此,有必要對中醫養生進行研究和探討。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明確提出養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這是頤養生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最重要條件。道家理論對中醫養生保健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善良、忠誠、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無論是古代醫學,還是道家理論都論述了中華傳統美德于個人于社會都是有益的。實踐證明,也只有擁有這些美德的人,才會享受到生活中的快樂,促進身心健康。

2 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養生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氣血流通,舒筋活血,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人的氣血暢通無阻才會促使新陳代謝旺盛,從而起到身體保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時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更應該堅持運動,不僅防病治病,又可以強筋骨、利關節、促進消化、增強意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運動的形式要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選擇 體育運動 方式,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 武術 、 太極拳 、太級劍、五禽戲、八段錦和適宜的群體運動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與人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舒暢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增強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極端、心理波動,情感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健康不利。根據中醫原理,我們知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的這些情緒與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F實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過度悲傷或者極度憤怒導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中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證明憤怒、憂郁、悲傷、驚恐對人身體的影響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制約著人的壽命。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絕憂悲,節思慮,防驚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調節情緒,避免不良心志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增進健康。

4 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對人的飲食進行科學的調整,注意飲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幫助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關鍵是合理飲食、平衡飲食、均衡營養、合理調配、科學滋養,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剩而影響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飲食,才能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氣血充足、機體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陳代謝功能才會活躍,人體適應自然能力增強,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強,達到強身健體、抗衰延壽的功效。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飽,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飲食養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飲食,要了解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調整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合理的安排飲食不但保證機體健康,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以養肝,又可以預防夜盲癥;食用海帶可以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預防流感;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食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歷代中醫都認為合理飲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中醫認為:“精生于先天,而養于后天,精藏于腎而養于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類、肉類、蔬菜、果品科學調配,軟食、硬食、飲料、菜肴、點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質成分,長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壽。此外,飲食調養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營養;飲食要有節制,要定量、定時。饑飽適中,過饑或過飽,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不利。養成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都是大有好處的。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也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有節奏的物質運動形式,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人體本身的節奏,根據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條件的不同情況,因人制宜,來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勞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中國健康大視野,2009.7.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1000字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2)

中醫養生論文篇3
  淺論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醫來調養身體,可以減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對中醫養生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重在有規律的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注重起居保健養生,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關鍵詞】中醫養生;貴在養德;合理飲食;遵循規律;有益健康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品味的提高,從而對養生保健和預防越來越關注。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生命和調養身體的意思。中醫認為養,就是保養,調養和補養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長的意思。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知識的引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調節身體,使身體不受疾病的困擾,同時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對人體科學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長,中醫養生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可以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如此,還可以減少疾病,讓我們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對中醫養生進行學習和探究。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們修身律己的法寶之一。中醫養生最寶貴的也是養德。古代醫書中早就指出,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和頤養生命的主要條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不僅如此,道家學術理論也認為養生保健的關鍵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醫書還是道家理論,他們對中醫養生保健的論述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美德??v觀歷史,只有擁有美德的人,他們大多數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

  2 中醫養生關鍵在于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中醫理論下的運動養生是人們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 活動總結 出來的智慧結晶和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相當于藥用價值;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暢通人體的血液才將促進代謝,發揮衛生保健的作用,加強身體健康,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應該堅持鍛煉,要適時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弱勢群體,更應該堅持鍛煉,適量的鍛煉不僅能預防和治療疾病,而且還能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我們的意志力。運動的形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自身素質特點,對運動的形式、運動模式有一個合理的選擇,如散步、慢跑、 體操 、騎自行車、 廣場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緒的波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風貌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和預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緒,和極端的心理波動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傷人的健康。由中醫養生原理我們學習到,人的喜、怒、悲、憂、恐等極端的情緒波動直接影響身體上與他們相對應器官的健康。因此,中醫的這些情緒和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因為極端悲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醫早就總結出“百病生于氣”的說法。我們要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靜氣的去分析,而不是極端的不良情緒,這樣一來,必定會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

  4 合理搭配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是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人類飲食的調整基于科學營養、衛生、飲食禁忌,合理平衡攝入的食物,科學的方法加上傳統的中醫理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節,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讓機體有強大的抵御和預防疾病的能力,必須嚴格的搭配飲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充分的說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飲食中,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這樣機體才會吸收到所需的營養。中醫飲食養生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科學合理的搭配飲食,可以讓機體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營養,這時就需要我們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種不同的營養成分??茖W的搭配飲食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還能預防疾病。如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中醫認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壽的關鍵是科學的飲食。醫書中曾記載“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記不可暴飲暴食或者挑食,偏食,這樣一來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飲食要有所節制,要定時定量,合理的飲食對身體大有好處。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是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物質形式,他也在有節奏的運動著,同時也遵循著自然之道。所以,我們的起居是否有規律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大致不同,身體的結構也略有差異,因此,我們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學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總之,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注重養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享受生活,促進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注重有規律的運動,堅持鍛煉,預防和治療疾病,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意志力,促進身體健康長壽。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身體抵御疾病的能力,從而預防疾病,增進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科學營養,避免不當飲食、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影響健康。合理搭配飲食既強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飲食既益壽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養生,要養成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北京: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健康大視野,2009(07).
  中醫養生論文篇4
  淺談《中醫養生學》 教學方法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養生康復保健越來越受到醫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各種養生保健場館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學 生的關注和興趣,要求將《中醫養生學》納入其人才培養方案。這無疑為中醫養生保健在越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中醫養生學內容豐富,既有古代哲學的思想精髓,又有現代科學思想;既有中醫基礎理論,又有極其豐富的養生技術及疾病的預防康復手段。這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越南留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調動起越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當彌補其中醫基礎不足的缺點,使學生系統地學好養生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精彩開篇,引發熱情

  “良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開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極其重要。若一開篇就講諸如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等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學習興趣。相反,用十幾分鐘給他們講中國古今的長壽名人的 故事 ,現代人的養生誤區及生活中的陋習等讓學生認識到中醫養生學跟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每次課開始的幾分鐘,都盡可能的多舉相關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針灸養生時,舉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壽的故事;又如,在講睡眠養生時,舉紅樓夢中劉姥姥在大觀園中,被眾姑娘們戲弄,每天給好吃好喝就是不讓其好好睡覺,結果劉姥姥跪地求睡覺的故事,教師在講“求饒”的時候,適當配上夸張、戲劇化的表情及動作,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接著引用一位生理學家剝奪狗睡眠的實驗,解剖后,發現狗的中樞神系統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變化,從而引出睡眠養生的重要性。

  2 精選內容,專題授課

  根據越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實際,精選講學內容,將中醫養生方法技術篇中精神養生、食藥養生、經絡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實用性。

  3 夯實基礎,溫故知新

  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的發揮,要運用好中醫養生知識必須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這正是越南留學生的短板。如何彌補這一短板,對上課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教師必須在上課的時候準確的、言簡意賅的補充相應中醫基礎。比如,在講針灸、按摩保健章節時,先回顧一些重要的養生保健穴如足三里、關元、氣海、腎俞等,再講保健方法。在講精神養生時,教師須先介紹中醫理論中“七情”的概念和相關臟腑關系以及七情如何導致疾病等,然后再接著講精神致病。如此便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當舉例,激發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舉例,可幫助學生理解中醫養生精髓。以精神養生為例,講到情志致病時,可舉《儒林外史》中范進因中舉而發失心瘋癲狂,如此為“喜傷心”,后其最懼怕之岳父給了他一巴掌,反而將其治愈,此為“怒勝喜”。這是典型的情志過激導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療疾病的病例。憤怒傷人可講《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死。悲傷人可舉《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傷心哭泣,最后傷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國時期一太守因思慮過重致病,華佗診之,收重禮不施治反而咒罵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為以怒勝思等等。以這些案例強調情志與疾病的重要因果關系,突出精神養生的重要性。

  5 實踐教學,動手操作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技術實踐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教學。比如,在食藥養生章節,可以讓學生親自制作藥膳,自己選擇搭配食材,體驗制作過程。運動養生章節,可以增加傳統養生體育教育,如 太極拳 、八段錦、五禽戲等,使其掌握導引、行氣運動的本領。在娛樂養生章節,如在介紹音樂養生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梁?!?、《二泉映月》、《第三交響曲》等,使之在現場能切身體會到音樂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礙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紹舞蹈養生時,播放中國好舞蹈、舞林大會、中美舞林大會等電視視頻,讓學生認識并欣賞古典舞、 現代舞 、群舞、獨舞等舞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視覺感受。

  6 結束語

  以上教學方法針對根據各個不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夯實中醫基礎、突出實踐,以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1. 中醫養生相關論文范文

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

3. 淺談中醫美容論文范文

4. 關于養生的心得體會范文

5.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么寫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范文(2)

中醫養生論文篇3
  淺論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醫來調養身體,可以減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對中醫養生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重在有規律的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注重起居保健養生,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關鍵詞】中醫養生;貴在養德;合理飲食;遵循規律;有益健康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品味的提高,從而對養生保健和預防越來越關注。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生命和調養身體的意思。中醫認為養,就是保養,調養和補養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長的意思。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知識的引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調節身體,使身體不受疾病的困擾,同時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對人體科學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長,中醫養生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可以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如此,還可以減少疾病,讓我們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對中醫養生進行學習和探究。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們修身律己的法寶之一。中醫養生最寶貴的也是養德。古代醫書中早就指出,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和頤養生命的主要條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不僅如此,道家學術理論也認為養生保健的關鍵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醫書還是道家理論,他們對中醫養生保健的論述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美德??v觀歷史,只有擁有美德的人,他們大多數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

  2 中醫養生關鍵在于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中醫理論下的運動養生是人們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 活動總結 出來的智慧結晶和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相當于藥用價值;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暢通人體的血液才將促進代謝,發揮衛生保健的作用,加強身體健康,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應該堅持鍛煉,要適時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弱勢群體,更應該堅持鍛煉,適量的鍛煉不僅能預防和治療疾病,而且還能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我們的意志力。運動的形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自身素質特點,對運動的形式、運動模式有一個合理的選擇,如散步、慢跑、 體操 、騎自行車、 廣場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緒的波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風貌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和預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緒,和極端的心理波動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傷人的健康。由中醫養生原理我們學習到,人的喜、怒、悲、憂、恐等極端的情緒波動直接影響身體上與他們相對應器官的健康。因此,中醫的這些情緒和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因為極端悲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醫早就總結出“百病生于氣”的說法。我們要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靜氣的去分析,而不是極端的不良情緒,這樣一來,必定會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

  4 合理搭配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是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人類飲食的調整基于科學營養、衛生、飲食禁忌,合理平衡攝入的食物,科學的方法加上傳統的中醫理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節,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讓機體有強大的抵御和預防疾病的能力,必須嚴格的搭配飲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充分的說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飲食中,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這樣機體才會吸收到所需的營養。中醫飲食養生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科學合理的搭配飲食,可以讓機體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營養,這時就需要我們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種不同的營養成分??茖W的搭配飲食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還能預防疾病。如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中醫認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壽的關鍵是科學的飲食。醫書中曾記載“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記不可暴飲暴食或者挑食,偏食,這樣一來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飲食要有所節制,要定時定量,合理的飲食對身體大有好處。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是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物質形式,他也在有節奏的運動著,同時也遵循著自然之道。所以,我們的起居是否有規律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大致不同,身體的結構也略有差異,因此,我們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學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總之,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注重養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享受生活,促進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注重有規律的運動,堅持鍛煉,預防和治療疾病,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意志力,促進身體健康長壽。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身體抵御疾病的能力,從而預防疾病,增進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科學營養,避免不當飲食、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影響健康。合理搭配飲食既強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飲食既益壽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養生,要養成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北京: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健康大視野,2009(07).
  中醫養生論文篇4
  淺談《中醫養生學》 教學方法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養生康復保健越來越受到醫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各種養生保健場館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學 生的關注和興趣,要求將《中醫養生學》納入其人才培養方案。這無疑為中醫養生保健在越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中醫養生學內容豐富,既有古代哲學的思想精髓,又有現代科學思想;既有中醫基礎理論,又有極其豐富的養生技術及疾病的預防康復手段。這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越南留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調動起越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當彌補其中醫基礎不足的缺點,使學生系統地學好養生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精彩開篇,引發熱情

  “良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開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極其重要。若一開篇就講諸如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等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學習興趣。相反,用十幾分鐘給他們講中國古今的長壽名人的 故事 ,現代人的養生誤區及生活中的陋習等讓學生認識到中醫養生學跟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每次課開始的幾分鐘,都盡可能的多舉相關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針灸養生時,舉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壽的故事;又如,在講睡眠養生時,舉紅樓夢中劉姥姥在大觀園中,被眾姑娘們戲弄,每天給好吃好喝就是不讓其好好睡覺,結果劉姥姥跪地求睡覺的故事,教師在講“求饒”的時候,適當配上夸張、戲劇化的表情及動作,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接著引用一位生理學家剝奪狗睡眠的實驗,解剖后,發現狗的中樞神系統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變化,從而引出睡眠養生的重要性。

  2 精選內容,專題授課

  根據越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實際,精選講學內容,將中醫養生方法技術篇中精神養生、食藥養生、經絡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實用性。

  3 夯實基礎,溫故知新

  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的發揮,要運用好中醫養生知識必須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這正是越南留學生的短板。如何彌補這一短板,對上課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教師必須在上課的時候準確的、言簡意賅的補充相應中醫基礎。比如,在講針灸、按摩保健章節時,先回顧一些重要的養生保健穴如足三里、關元、氣海、腎俞等,再講保健方法。在講精神養生時,教師須先介紹中醫理論中“七情”的概念和相關臟腑關系以及七情如何導致疾病等,然后再接著講精神致病。如此便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當舉例,激發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舉例,可幫助學生理解中醫養生精髓。以精神養生為例,講到情志致病時,可舉《儒林外史》中范進因中舉而發失心瘋癲狂,如此為“喜傷心”,后其最懼怕之岳父給了他一巴掌,反而將其治愈,此為“怒勝喜”。這是典型的情志過激導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療疾病的病例。憤怒傷人可講《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死。悲傷人可舉《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傷心哭泣,最后傷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國時期一太守因思慮過重致病,華佗診之,收重禮不施治反而咒罵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為以怒勝思等等。以這些案例強調情志與疾病的重要因果關系,突出精神養生的重要性。

  5 實踐教學,動手操作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技術實踐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教學。比如,在食藥養生章節,可以讓學生親自制作藥膳,自己選擇搭配食材,體驗制作過程。運動養生章節,可以增加傳統養生體育教育,如 太極拳 、八段錦、五禽戲等,使其掌握導引、行氣運動的本領。在娛樂養生章節,如在介紹音樂養生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梁?!?、《二泉映月》、《第三交響曲》等,使之在現場能切身體會到音樂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礙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紹舞蹈養生時,播放中國好舞蹈、舞林大會、中美舞林大會等電視視頻,讓學生認識并欣賞古典舞、 現代舞 、群舞、獨舞等舞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視覺感受。

  6 結束語

  以上教學方法針對根據各個不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夯實中醫基礎、突出實踐,以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1. 中醫養生相關論文范文

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

3. 淺談中醫美容論文范文

4. 關于養生的心得體會范文

5.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么寫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如下: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

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如下: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

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

論文封面格式模板如下: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

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美容是如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1《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以人為本”健康理念

  “以人為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春秋時期*家管仲的著作《管子霸言》中原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眹鴮W大師張岱年[7]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中,將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并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要點。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傳統文化也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論斷:“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驚訝,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充溢著以人為本精神的哲理。十四到十九世紀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重新弘揚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先后出現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思潮?,F在理論界認為:Humanism(英文)譯為漢文可譯為人文主義,也可譯為人道主義,還可譯為人本主義[9]。以人為本弘揚了人性與*,尊重人的尊嚴、實現人的權利。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開始全面考慮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如經濟、家庭、社會交往、精神狀態等方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從社會人和生物人兩者結合起來解決人的身心健康問題。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再發展到“以人為中心”,形成了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孫秀珍提出,以人為本的內涵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對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由發展珍視和關注的思想[10]。因此,今天的醫學倫理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在醫療中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等各方面服務,旨在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和更有尊嚴的幸福人生,避免科學技術過度在醫學中的濫用。覃紅等[11]認為,醫學必須充分體現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醫學中的和諧與統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不僅為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成為了中醫美容學理論的源頭,而其中所蘊含的“以人為本”醫學和美學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2《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多元化審美理念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內容豐富的充滿醫學人體美學思想的經典醫籍,闡發了人體美的多元標準,對今天中醫美容實踐仍然產生重要影響。李紅陽指出,《黃帝內經》不僅較詳細的闡述人活體測量,還闡述人體解剖生理學、體質人類學基礎、形態特征及氣質要素等醫學人體美學思想[12]。同時,中醫體質學說,正是起源于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鹅`樞壽夭剛柔》云:“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體質差異是有差異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剛柔之分,體格有強弱之別,壽命有長短,陰陽有偏頗。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個體差異性;而體質又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漸形成的結果,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調節的[13]。這種承認并關注人體健康及美感狀況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浸潤下產生的以人文本的中醫美學思想,它為尊重不同風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審美標準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3《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健康之美

  3.1中醫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來說,中醫美容所關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膚美方面。從人體美學的角度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審美器官,具有感覺、表情功能,能傳遞人體美感信息,是人體審美的第一觀照對象[14]。雖然維護和創造人體容貌之美是美容醫學領域共同的審美行為與審美要求,但與西方美容醫學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文化框架下的中醫傳統美學,是在中國文化之哲學、美學和醫學層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醫美容同時注重人的健康維護和促進。中國醫學基于“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哲學思想,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常常從面色顯示出來。中醫認為,人體面部皮膚作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雖然膚色可青、赤、黃、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備“光明、潤澤”的健康征象?!端貑栁迮K生成篇第十》云:“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贝硕卧捯员认笾?,闡述了容貌色澤美與五臟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饵S帝內經》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絹裹朱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絲絹裹著朱砂,白里透紅;而不健康的人則常常表現出多種異常的臉色,如蒼白、潮紅、青紫、發黃、黑色等。而且,《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關加鼓、座、面衰、顏黑、面塵、眉墮、毛折、皮皺、唇揭、爪枯等皮膚病癥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充分說明了人體容貌與健康關系重要性。

  3.2中醫美容生理及病理規律

  《內經》將人體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人體外表特別是面部?!端貑柫澆叵笳摗吩疲骸靶恼?,其卷華在面”“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其華在發,其主在骨”“肝者,其華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腸、小腸者,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端貑栁宀厣善芬苍疲骸靶闹厦}也,其榮色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瓜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睂τ谖骞偃菝才c內臟功能關系的生理機制,《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明確指出氣血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意即臟腑化生的氣、血、津液通過經絡系統源源不斷輸送到頭面,發揮溫煦、滋潤和濡養的作用。只有氣、血、津液上榮皮毛,皮膚得到充分的營養、滋潤,皮膚才會紅潤、水嫩、光滑細膩。人體病理狀態會導致容貌失美,《黃帝內經》首先論述了人體毛發、胡須、顏面、五官、皮膚以及形體之美的衰退與年齡之間的關系?!渡瞎盘煺嬲摗逢U述了人體在發育成長衰老過程中人的容貌變化,其中尤以皮膚毛發的變化最為典型:“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陰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頸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下,面焦,發須頒白,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則齒發去?!绷硗?,《靈樞天年》亦云:“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碧貏e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最早確定了“天癸”這一重要的物質,認為它與人的增齡衰老直接相關。在體外表現于頭發皮膚牙齒等美感損減。另外,《內經》還討論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認為不當飲食,是容貌損傷的重要原因?!端貑栁迮K生成篇》曰:“多食咸,則脈凝澀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眲谝莸卯?,助生容貌,勞逸不當,容貌損傷?!端貑栃魑鍤馄穭t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眲谝莶划?,則氣機郁滯,升降失司,少陽之氣不得宣發,氣失和暢,身呆人乏。虛者清陽不升,神怠抑郁;實者郁濁不降,擾神逆亂。表明飲食勞逸過則傷氣,陽傷而形貌損。據此,《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初步的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體系,當時稱抗衰老為《攝生》《道生》和《養生》等。該著作將養生之道的論述《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三篇列于《素問》之卷首,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延年益壽的理論和實踐,并明確提出“治未病”,來維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保持美好容顏。當今世界文化范圍內,人們對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強烈。趙雅妮提出,現代社會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賦予了類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這些,正與當下醫療美容保健的總原則一致。

   4《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形神之美

  4.1中醫美容形美與神美的統一

  整體思維是中醫最根本的思維特點。它把人的形與神有機結合,把研究對象人作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來考慮,在中醫美容的思維模式,包括人體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為中醫美容學核心研究對象。中醫美容強調的神之美,在中醫學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風度等,無不包括在神的范圍;狹義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過程,是中醫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饵S帝內經》作為生態醫學經典,《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口,于胃腸,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蓖瑫r,“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現出思維模式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辯證性特點,把人置于與自然和社會的密切關連當中?!鹅`樞逆順肥瘦》指出:“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边@些思想一方面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法天則地”,通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養成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注意與他人和社會規范和諧相處,創造良好生活氛圍,達成身心愉悅狀態,提升人的幸福指數和容貌美感。

  4.2中醫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體之形、神與氣血、五臟功能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響?!端貑栒{經論》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倍鴮τ谌说木?、意識、思維活動,《內經》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以心統帥,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同時,對于其中的情感過程,或說五臟藏神的不同狀態可以導致氣機的不同運動和后果,《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由于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所以,神之動必然最終導致人體氣血變動,當變動幅度過大時,就會引起氣血陰陽偏頗之癥??梢?,神之狀態導致人體氣血運動失衡,與人體容貌美關系密切。對于不同情致對五臟功能的傷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口問》云:“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云:“憂思傷心”等;而《靈樞本神》也提出:怵惕思慮傷心、憂愁傷脾、悲哀傷肝等思想。以上論述,說明神志過激或情志過于強烈即會傷害人體臟腑功能,導致人體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內經》按照五行生克規律提出了五志相勝療法,即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不僅如此,林俊華研究提出,作為中醫理論巨著的《黃帝內經》,除了為中醫美容理論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學和醫學理論依據,還貢獻了一些治療美容的方法[16]。如《靈樞經筋》記載了馬膏療法,用馬項下脂肪反復涂摩患處治療皮膚疾病,即將藥物和按摩結合起來的一種美容治療方法??傊?,《內經》通過闡發人體形、神與氣血、五臟之間的互動關系,倡導人們從自然、社會、心理、生活、體質等方面獲得和諧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這種觀念雖歷經幾千年,不但沒有被其他觀念替代,反而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保健大憲》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癥狀,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整狀態”。這充分說明了《黃帝內經》巨大的經典價值和現代價值,值得人們研究借鑒。這也是中醫美容理論和實踐未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之處。

   5結語

  通過考察發現,《黃帝內經》諸多篇章對人體生理病理所闡發的中醫美容思想十分豐富可貴。首先,對于美容的理念和原則,《黃帝內經》具有全面而辯證的美容多元化觀念,充分反映了中醫美容對人的尊重,體現了中國醫學以人為本的美學理念。同時,《黃帝內經》中的美容機制闡述,不僅包括外形之美的肌膚層面,還包括內在神氣之美感,二者的共同基石乃是人體氣血平衡和五臟功能的健康,以及人體身心健康與社會關系的健康和諧,這種認識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有助于避免西方美容過度追求表面化、過度依靠整形化妝技術,對人體健康有所忽視的不利傾向,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美容是如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1《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以人為本”健康理念

  “以人為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春秋時期*家管仲的著作《管子霸言》中原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眹鴮W大師張岱年[7]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中,將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并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要點。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傳統文化也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論斷:“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驚訝,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充溢著以人為本精神的哲理。十四到十九世紀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重新弘揚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先后出現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思潮?,F在理論界認為:Humanism(英文)譯為漢文可譯為人文主義,也可譯為人道主義,還可譯為人本主義[9]。以人為本弘揚了人性與*,尊重人的尊嚴、實現人的權利。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開始全面考慮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如經濟、家庭、社會交往、精神狀態等方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從社會人和生物人兩者結合起來解決人的身心健康問題。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再發展到“以人為中心”,形成了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孫秀珍提出,以人為本的內涵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對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由發展珍視和關注的思想[10]。因此,今天的醫學倫理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在醫療中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等各方面服務,旨在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和更有尊嚴的幸福人生,避免科學技術過度在醫學中的濫用。覃紅等[11]認為,醫學必須充分體現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醫學中的和諧與統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不僅為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成為了中醫美容學理論的源頭,而其中所蘊含的“以人為本”醫學和美學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2《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多元化審美理念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內容豐富的充滿醫學人體美學思想的經典醫籍,闡發了人體美的多元標準,對今天中醫美容實踐仍然產生重要影響。李紅陽指出,《黃帝內經》不僅較詳細的闡述人活體測量,還闡述人體解剖生理學、體質人類學基礎、形態特征及氣質要素等醫學人體美學思想[12]。同時,中醫體質學說,正是起源于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鹅`樞壽夭剛柔》云:“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體質差異是有差異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剛柔之分,體格有強弱之別,壽命有長短,陰陽有偏頗。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個體差異性;而體質又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漸形成的結果,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調節的[13]。這種承認并關注人體健康及美感狀況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浸潤下產生的以人文本的中醫美學思想,它為尊重不同風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審美標準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3《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健康之美

  3.1中醫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來說,中醫美容所關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膚美方面。從人體美學的角度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審美器官,具有感覺、表情功能,能傳遞人體美感信息,是人體審美的第一觀照對象[14]。雖然維護和創造人體容貌之美是美容醫學領域共同的審美行為與審美要求,但與西方美容醫學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文化框架下的中醫傳統美學,是在中國文化之哲學、美學和醫學層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醫美容同時注重人的健康維護和促進。中國醫學基于“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哲學思想,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常常從面色顯示出來。中醫認為,人體面部皮膚作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雖然膚色可青、赤、黃、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備“光明、潤澤”的健康征象?!端貑栁迮K生成篇第十》云:“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贝硕卧捯员认笾?,闡述了容貌色澤美與五臟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饵S帝內經》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絹裹朱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絲絹裹著朱砂,白里透紅;而不健康的人則常常表現出多種異常的臉色,如蒼白、潮紅、青紫、發黃、黑色等。而且,《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關加鼓、座、面衰、顏黑、面塵、眉墮、毛折、皮皺、唇揭、爪枯等皮膚病癥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充分說明了人體容貌與健康關系重要性。

  3.2中醫美容生理及病理規律

  《內經》將人體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人體外表特別是面部?!端貑柫澆叵笳摗吩疲骸靶恼?,其卷華在面”“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其華在發,其主在骨”“肝者,其華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腸、小腸者,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端貑栁宀厣善芬苍疲骸靶闹厦}也,其榮色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瓜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睂τ谖骞偃菝才c內臟功能關系的生理機制,《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明確指出氣血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意即臟腑化生的氣、血、津液通過經絡系統源源不斷輸送到頭面,發揮溫煦、滋潤和濡養的作用。只有氣、血、津液上榮皮毛,皮膚得到充分的營養、滋潤,皮膚才會紅潤、水嫩、光滑細膩。人體病理狀態會導致容貌失美,《黃帝內經》首先論述了人體毛發、胡須、顏面、五官、皮膚以及形體之美的衰退與年齡之間的關系?!渡瞎盘煺嬲摗逢U述了人體在發育成長衰老過程中人的容貌變化,其中尤以皮膚毛發的變化最為典型:“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陰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頸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下,面焦,發須頒白,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則齒發去?!绷硗?,《靈樞天年》亦云:“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碧貏e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最早確定了“天癸”這一重要的物質,認為它與人的增齡衰老直接相關。在體外表現于頭發皮膚牙齒等美感損減。另外,《內經》還討論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認為不當飲食,是容貌損傷的重要原因?!端貑栁迮K生成篇》曰:“多食咸,則脈凝澀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眲谝莸卯?,助生容貌,勞逸不當,容貌損傷?!端貑栃魑鍤馄穭t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眲谝莶划?,則氣機郁滯,升降失司,少陽之氣不得宣發,氣失和暢,身呆人乏。虛者清陽不升,神怠抑郁;實者郁濁不降,擾神逆亂。表明飲食勞逸過則傷氣,陽傷而形貌損。據此,《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初步的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體系,當時稱抗衰老為《攝生》《道生》和《養生》等。該著作將養生之道的論述《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三篇列于《素問》之卷首,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延年益壽的理論和實踐,并明確提出“治未病”,來維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保持美好容顏。當今世界文化范圍內,人們對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強烈。趙雅妮提出,現代社會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賦予了類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這些,正與當下醫療美容保健的總原則一致。

   4《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形神之美

  4.1中醫美容形美與神美的統一

  整體思維是中醫最根本的思維特點。它把人的形與神有機結合,把研究對象人作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來考慮,在中醫美容的思維模式,包括人體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為中醫美容學核心研究對象。中醫美容強調的神之美,在中醫學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風度等,無不包括在神的范圍;狹義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過程,是中醫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饵S帝內經》作為生態醫學經典,《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口,于胃腸,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蓖瑫r,“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現出思維模式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辯證性特點,把人置于與自然和社會的密切關連當中?!鹅`樞逆順肥瘦》指出:“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边@些思想一方面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法天則地”,通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養成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注意與他人和社會規范和諧相處,創造良好生活氛圍,達成身心愉悅狀態,提升人的幸福指數和容貌美感。

  4.2中醫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體之形、神與氣血、五臟功能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響?!端貑栒{經論》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倍鴮τ谌说木?、意識、思維活動,《內經》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以心統帥,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同時,對于其中的情感過程,或說五臟藏神的不同狀態可以導致氣機的不同運動和后果,《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由于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所以,神之動必然最終導致人體氣血變動,當變動幅度過大時,就會引起氣血陰陽偏頗之癥??梢?,神之狀態導致人體氣血運動失衡,與人體容貌美關系密切。對于不同情致對五臟功能的傷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口問》云:“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云:“憂思傷心”等;而《靈樞本神》也提出:怵惕思慮傷心、憂愁傷脾、悲哀傷肝等思想。以上論述,說明神志過激或情志過于強烈即會傷害人體臟腑功能,導致人體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內經》按照五行生克規律提出了五志相勝療法,即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不僅如此,林俊華研究提出,作為中醫理論巨著的《黃帝內經》,除了為中醫美容理論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學和醫學理論依據,還貢獻了一些治療美容的方法[16]。如《靈樞經筋》記載了馬膏療法,用馬項下脂肪反復涂摩患處治療皮膚疾病,即將藥物和按摩結合起來的一種美容治療方法??傊?,《內經》通過闡發人體形、神與氣血、五臟之間的互動關系,倡導人們從自然、社會、心理、生活、體質等方面獲得和諧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這種觀念雖歷經幾千年,不但沒有被其他觀念替代,反而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保健大憲》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癥狀,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整狀態”。這充分說明了《黃帝內經》巨大的經典價值和現代價值,值得人們研究借鑒。這也是中醫美容理論和實踐未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之處。

   5結語

  通過考察發現,《黃帝內經》諸多篇章對人體生理病理所闡發的中醫美容思想十分豐富可貴。首先,對于美容的理念和原則,《黃帝內經》具有全面而辯證的美容多元化觀念,充分反映了中醫美容對人的尊重,體現了中國醫學以人為本的美學理念。同時,《黃帝內經》中的美容機制闡述,不僅包括外形之美的肌膚層面,還包括內在神氣之美感,二者的共同基石乃是人體氣血平衡和五臟功能的健康,以及人體身心健康與社會關系的健康和諧,這種認識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有助于避免西方美容過度追求表面化、過度依靠整形化妝技術,對人體健康有所忽視的不利傾向,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

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和預防。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篇1
  淺探中醫婦科腹診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婦科腹部診斷的方法及意義,方法:對多年臨床經驗進行總結,并結合傳統中醫腹診方法,當代中醫的新發展、研究成果,總結歸納,以其促進中醫婦科臨床診斷的發展。結論:作為中醫的重要部分,中醫婦科腹診是一種傳統的診斷方法,源于《內經》、《難經》、并在隨后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所發展,逐漸形成,腹診的內容豐富,辯證思想貫穿其中,從而為其臨床應用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中醫婦科腹診成為中醫臨床診斷中的重要分支,在結合當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診斷技巧更佳豐富,大大降低了誤診率,促進了治愈率的提高。

  【關鍵詞】中醫婦科病 腹診 四診

  中醫診斷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醫腹診是中醫診斷的一個分支,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各種器械輔助檢測使得內診廣泛應用,傳統的腹診在臨床上越來越少,本文就臨床腹診經驗,文獻、歷史資料、展開討論,淺談腹診在婦科臨床上的應用。

  1 腹診在中醫婦科應用中的臨床意義

  腹診主要作為一種臨床手段,用于中醫臨床上的辨證,最早出現在《內經》、《傷寒論》等古老的醫學專著之中,《內經》中關于腹診的記載是后來腹診發展的起源,《傷寒論》則是將腹診與辨證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并將其運用在對治病機理的分析,臨床辨證,預后判斷中,形成了初步較完整的腹診理論體系,對腹診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醫婦科腹診作為中醫腹診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來,已經被傳統的內診取代,滯后了診斷技術的發展,使得中醫婦科腹診已經逐漸走向狹窄,偏離了傳統中醫的發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現代中醫腹診包括較為廣泛,不應當只局限在腹腔,還包括了胸腔的望聞問切。若腹診只單單指腹部的診斷,或只是內診中某一項檢查,那是對腹診的狹隘理解。

  現代腹診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臟六腑的城廓,因此中醫腹診是包括了胸腹部內所有臟器的,即使只是從臨床上對腹診進行狹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診,這一塊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五臟六腑當中就有三臟五腑是位于腹部內的,十二經脈當中,只有足太陽膀胱經脈不是循行于腹部當中,而女性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內,因此,若出現婦科疾病的癥狀、體征,就會表現在腹部內,中醫腹診是中醫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具體應用,因此,中醫婦科腹診在內科診斷中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從全局出發,提高了確診的概率。

  2 中醫婦科腹診的具體應用

  腹部在醫學上,泛指胃脘下至恥骨毛際的部位,中國中醫研究院,對腹診中的腹部進行了如下定義:腹部是指包括胸區、心區、左脅部、右脅部、左脅下、右脅下、臍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個區域。其中在中醫婦科腹診中主要檢測的區域是上腹、臍腹、少腹、小腹等區域,應廣泛的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2.1 腹診的概念:腹部診斷即腹診,腹診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一種主要是指對胸腹部的按診、觸診,應屬于中醫四診中的切診范疇,即被臨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診,清代醫學家俞根初這樣描述:“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如何,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而另一種腹診則是指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綜合運用,即廣義的腹診,這一觀點主要在日本漢方界多見,不僅僅是對胸腹部的觸診,還注意觀察胸腹部的整體形態變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線的異常等,也受到我國很多學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內。

  2.2 腹診的基本內容和方法:腹診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胸腹診、虛里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斷四個方面,胸腹部的診斷則是指對胸腹外在形態、顏色、溫度、緊張度、脹氣度、疼痛、痞硬、急結等癥象診察,屬于腹診的一部分;而虛里診則是指,對非實物虛里的位置、脈搏、音量、色澤、等多角度的診斷,屬于腹診中的核心內容。臍診則是對臍形態、周圍氣血運行的狀態的診斷;通過腹部周圍穴位的診斷而判斷內部臟器的病理變化。具體的將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2.2.1 望診:望診主要是通過對腹部形狀、色澤、潤枯等外在的變化來判斷內部器官的形態和狀態,即望診主要是醫生運用視覺對胸腹部的形態、色澤、心尖搏動、腹形、臍部改變及腹部動悸等情況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了解人體胸腹體表的正常和異常狀態及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臨床辨證提供客觀依據,一般來說,腹部色澤暗淡、腹部形態塌陷、多可以歸屬于虛證;反之若腹部的顏色光亮,腹形飽滿圓潤,那多可歸為實癥;具體在臨床上的應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膚松弛、干枯色黃、疑為氣血虧虛或胎兒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當患者妊娠時,腹部過大,可能為羊水過多。

  2.2.2 聞診:聞診指的是,醫生運用聽覺去了解胸腹部的情況,主要可以依據聽診來診查腹部的聲響去了解內在病變的方法,必要時也可借助聽診器輔助診斷。診察內容:包括臟腑自然發出的聲音和叩診或按壓胸腹時所出現的音響,(如患者形體素肥,今見消瘦,腸鳴漉漉,多為痰飲作祟;腹中鳴響,噯氣時作,多為肝郁氣逆;食后腹脹,搖腹聲作,多屬中氣下陷,常伴陰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嘔吐呃逆、噯氣、太息等),按壓音則主要依據不同部位扣壓后所反映出來的鼓音、實音、濁音具體情況,來判斷內在臟腑組織的脹氣、腫塊、水飲、瘀血等不同病變情況;此外,腹部聽診還可以檢測胎兒在體內的發育的狀況等。

  2.2.3 問診:問診是指醫生通過詢問病人或陪診家屬,以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過程進行初步了解、判斷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病相關的情況,是輔助診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2.2.4 切診:所謂切診是指,醫生用手去按壓、切壓患者腹部的多個部位,通過反饋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腹證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診在腹診中占有主導地位,因此是診斷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證奇覽》一書中將按壓法分為覆手按壓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婦科腹診中主要的診斷手段,主要通過醫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觸腹壁、以探查內部腹壁的堅硬、溫寒、以及其他積壓疼痛情況來確診。傳統上講,若腹中按壓出積塊,需要細心診察腫塊小大、形狀、硬度、活動度及喜按拒按等情況以辨識其良惡性質。

  參考文獻

  [1] 王邦言.中醫腹診淺議[J].陜西中醫,2004,25(4):336-337.

  [2] 孫忠年,陳選平.中醫腹診學[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葉克,和久田寅.腹證奇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篇2
  淺談女性婦科不孕育的中醫治療

  摘要:不孕癥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達1年以上而未能懷孕者。女性不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輸卵管不通、子宮體小、黃體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經不調、閉精等。

  關鍵詞:婦科不孕不育中醫治療臨床

  近些年來,女性不孕不育癥的發生率顯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會的很多困擾。經過多方面研究,中醫專家認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癥的原因很多,有遺傳因素、營養缺乏等,而近年來不育(孕)癥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學污染、環境污染、濫用藥物、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加重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患者開始尋找眾多多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據專家介紹,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難用西醫治療,有的疾病盡管診斷明確,但治療也沒有很好的方法。而中醫對此有獨到之處,很有優勢。由于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中醫藥對不孕癥的治療在2000多年來也沒有間斷過,流傳發展至今。中醫藥治療不孕癥有其獨特的優勢,治法多種多樣,毒副作用較小,用藥期間就可以受孕,療效也較高。

  1中醫對女性不孕不育的癥狀分析

  中醫治療主要是運用針灸,偏方藥方等治療不孕癥,中醫治療認為不孕癥可分為五型:腎陽虛,腎陰虛,肝郁,痰濕,血淤等。對于女性不孕治療,中醫認為凡女子不孕以腎虛為根本,或為素體虧虛,稟賦不足;或為不慎房事,損傷腎精;或久病多產傷腎。脾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生化無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氣滯亦可使女子不孕。論治則當安五臟、通氣血,調經種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后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蘊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

  腎陽虛型不孕癥的中藥治療:婚久不孕不育,月經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經稀少,閉經,面色晦暗,腰酸腿軟,*淡漠,小便清長,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溫腎補氣養血、調補沖任。方藥:毓麟珠(人參、白術、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當歸、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車、丹參、香附。

  由宮寒引起腎陽虛所致的不孕癥,治療原則應溫補腎陽,可服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治療。針對宮寒的女性,中醫婦科專家介紹了幾種藥膳療法:雞煮益母草:烏雞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別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將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雞膛內,用清湯煮,雞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雞骨并藥渣焙干為末,加當歸120g、續斷60g、姜18g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紅花孕育蛋:取雞蛋1只,打一個口,放入藏紅花1.5g,攪勻蒸熟即成,月經來潮的第二天開始服,每天吃1個,連吃9個。持續服3~4個月經周期。主治氣虛夾瘀不孕,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后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蘊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2]

  2中醫治療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項

  治療不孕不育癥,專家還指出一些注意事項。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強體質。戒除酗酒及過度吸煙惡習、注意經期衛生;重視婚前檢查,以便預先發現生殖系統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異常;避免過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適度,避免傷精耗陰。注意產后或流產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間(包括排卵時及其前后的一兩天這段時間)*,能增加受孕的機會。排卵在下次月經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經周期28天,則排卵正好是兩次月經中間。月經不規律的婦女,最好是探測基礎體溫3個月以上,尋找自己的排卵期。(婦女在排卵前期,基礎體溫較低,在36.4-36.6℃之間,排卵后體溫上升0.3-0.5℃,直到月經來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試紙探測排卵時間。[3]

  再者,女性還要按時接種疫苗,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預防各種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傳染病,如性傳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識,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識,如果發現卵巢有不同于平時的變化一定要及時診治;如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高溫及毒物,一定要要嚴格按照操作規定和防護章程作業,千萬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夠脫離此類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變不良的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于油膩的東西,否則會影響*;另外還要注意避免接觸生活當中的有毒物品,如:從干洗店拿回來的衣服要放置幾天再穿,因為干洗劑會影響性功能;要重視婚前的體檢,早期發現異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結婚以后要經常夫妻雙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互相配合、互相諒解。

  簡而言之,中醫的辨癥施治能對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癥患者應該遵循科學治療不孕不育的原則,不要盲目用藥,要先確診、后治療,依據不同的病種選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時專家提醒,中藥治療也需對證,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隨意就診,多家嘗試,而應問診于專業的老中醫,以免耽誤治作為中醫治法。

  參考文獻

  [1]肖承悰,吳熙.《中醫婦科名家經驗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羅頌平,許麗綿,劉雁峰.《中醫婦科學科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編著.2008年版

  [3]畢煥英.《中醫婦科問診方法淺談》,《中醫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歡:
1. 有關中醫婦科護理論文

2. 婦產科畢業論文范文

3. 關于婦產科的論文范文

4.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

5. 婦產科醫學論文范文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

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和預防。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篇1
  淺探中醫婦科腹診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婦科腹部診斷的方法及意義,方法:對多年臨床經驗進行總結,并結合傳統中醫腹診方法,當代中醫的新發展、研究成果,總結歸納,以其促進中醫婦科臨床診斷的發展。結論:作為中醫的重要部分,中醫婦科腹診是一種傳統的診斷方法,源于《內經》、《難經》、并在隨后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所發展,逐漸形成,腹診的內容豐富,辯證思想貫穿其中,從而為其臨床應用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中醫婦科腹診成為中醫臨床診斷中的重要分支,在結合當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診斷技巧更佳豐富,大大降低了誤診率,促進了治愈率的提高。

  【關鍵詞】中醫婦科病 腹診 四診

  中醫診斷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醫腹診是中醫診斷的一個分支,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各種器械輔助檢測使得內診廣泛應用,傳統的腹診在臨床上越來越少,本文就臨床腹診經驗,文獻、歷史資料、展開討論,淺談腹診在婦科臨床上的應用。

  1 腹診在中醫婦科應用中的臨床意義

  腹診主要作為一種臨床手段,用于中醫臨床上的辨證,最早出現在《內經》、《傷寒論》等古老的醫學專著之中,《內經》中關于腹診的記載是后來腹診發展的起源,《傷寒論》則是將腹診與辨證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并將其運用在對治病機理的分析,臨床辨證,預后判斷中,形成了初步較完整的腹診理論體系,對腹診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醫婦科腹診作為中醫腹診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來,已經被傳統的內診取代,滯后了診斷技術的發展,使得中醫婦科腹診已經逐漸走向狹窄,偏離了傳統中醫的發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現代中醫腹診包括較為廣泛,不應當只局限在腹腔,還包括了胸腔的望聞問切。若腹診只單單指腹部的診斷,或只是內診中某一項檢查,那是對腹診的狹隘理解。

  現代腹診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臟六腑的城廓,因此中醫腹診是包括了胸腹部內所有臟器的,即使只是從臨床上對腹診進行狹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診,這一塊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五臟六腑當中就有三臟五腑是位于腹部內的,十二經脈當中,只有足太陽膀胱經脈不是循行于腹部當中,而女性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內,因此,若出現婦科疾病的癥狀、體征,就會表現在腹部內,中醫腹診是中醫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具體應用,因此,中醫婦科腹診在內科診斷中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從全局出發,提高了確診的概率。

  2 中醫婦科腹診的具體應用

  腹部在醫學上,泛指胃脘下至恥骨毛際的部位,中國中醫研究院,對腹診中的腹部進行了如下定義:腹部是指包括胸區、心區、左脅部、右脅部、左脅下、右脅下、臍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個區域。其中在中醫婦科腹診中主要檢測的區域是上腹、臍腹、少腹、小腹等區域,應廣泛的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2.1 腹診的概念:腹部診斷即腹診,腹診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一種主要是指對胸腹部的按診、觸診,應屬于中醫四診中的切診范疇,即被臨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診,清代醫學家俞根初這樣描述:“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如何,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而另一種腹診則是指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綜合運用,即廣義的腹診,這一觀點主要在日本漢方界多見,不僅僅是對胸腹部的觸診,還注意觀察胸腹部的整體形態變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線的異常等,也受到我國很多學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內。

  2.2 腹診的基本內容和方法:腹診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胸腹診、虛里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斷四個方面,胸腹部的診斷則是指對胸腹外在形態、顏色、溫度、緊張度、脹氣度、疼痛、痞硬、急結等癥象診察,屬于腹診的一部分;而虛里診則是指,對非實物虛里的位置、脈搏、音量、色澤、等多角度的診斷,屬于腹診中的核心內容。臍診則是對臍形態、周圍氣血運行的狀態的診斷;通過腹部周圍穴位的診斷而判斷內部臟器的病理變化。具體的將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2.2.1 望診:望診主要是通過對腹部形狀、色澤、潤枯等外在的變化來判斷內部器官的形態和狀態,即望診主要是醫生運用視覺對胸腹部的形態、色澤、心尖搏動、腹形、臍部改變及腹部動悸等情況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了解人體胸腹體表的正常和異常狀態及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臨床辨證提供客觀依據,一般來說,腹部色澤暗淡、腹部形態塌陷、多可以歸屬于虛證;反之若腹部的顏色光亮,腹形飽滿圓潤,那多可歸為實癥;具體在臨床上的應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膚松弛、干枯色黃、疑為氣血虧虛或胎兒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當患者妊娠時,腹部過大,可能為羊水過多。

  2.2.2 聞診:聞診指的是,醫生運用聽覺去了解胸腹部的情況,主要可以依據聽診來診查腹部的聲響去了解內在病變的方法,必要時也可借助聽診器輔助診斷。診察內容:包括臟腑自然發出的聲音和叩診或按壓胸腹時所出現的音響,(如患者形體素肥,今見消瘦,腸鳴漉漉,多為痰飲作祟;腹中鳴響,噯氣時作,多為肝郁氣逆;食后腹脹,搖腹聲作,多屬中氣下陷,常伴陰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嘔吐呃逆、噯氣、太息等),按壓音則主要依據不同部位扣壓后所反映出來的鼓音、實音、濁音具體情況,來判斷內在臟腑組織的脹氣、腫塊、水飲、瘀血等不同病變情況;此外,腹部聽診還可以檢測胎兒在體內的發育的狀況等。

  2.2.3 問診:問診是指醫生通過詢問病人或陪診家屬,以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過程進行初步了解、判斷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病相關的情況,是輔助診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2.2.4 切診:所謂切診是指,醫生用手去按壓、切壓患者腹部的多個部位,通過反饋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腹證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診在腹診中占有主導地位,因此是診斷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證奇覽》一書中將按壓法分為覆手按壓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婦科腹診中主要的診斷手段,主要通過醫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觸腹壁、以探查內部腹壁的堅硬、溫寒、以及其他積壓疼痛情況來確診。傳統上講,若腹中按壓出積塊,需要細心診察腫塊小大、形狀、硬度、活動度及喜按拒按等情況以辨識其良惡性質。

  參考文獻

  [1] 王邦言.中醫腹診淺議[J].陜西中醫,2004,25(4):336-337.

  [2] 孫忠年,陳選平.中醫腹診學[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葉克,和久田寅.腹證奇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中醫婦科論文范文篇2
  淺談女性婦科不孕育的中醫治療

  摘要:不孕癥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達1年以上而未能懷孕者。女性不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輸卵管不通、子宮體小、黃體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經不調、閉精等。

  關鍵詞:婦科不孕不育中醫治療臨床

  近些年來,女性不孕不育癥的發生率顯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會的很多困擾。經過多方面研究,中醫專家認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癥的原因很多,有遺傳因素、營養缺乏等,而近年來不育(孕)癥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學污染、環境污染、濫用藥物、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加重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患者開始尋找眾多多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據專家介紹,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難用西醫治療,有的疾病盡管診斷明確,但治療也沒有很好的方法。而中醫對此有獨到之處,很有優勢。由于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中醫藥對不孕癥的治療在2000多年來也沒有間斷過,流傳發展至今。中醫藥治療不孕癥有其獨特的優勢,治法多種多樣,毒副作用較小,用藥期間就可以受孕,療效也較高。

  1中醫對女性不孕不育的癥狀分析

  中醫治療主要是運用針灸,偏方藥方等治療不孕癥,中醫治療認為不孕癥可分為五型:腎陽虛,腎陰虛,肝郁,痰濕,血淤等。對于女性不孕治療,中醫認為凡女子不孕以腎虛為根本,或為素體虧虛,稟賦不足;或為不慎房事,損傷腎精;或久病多產傷腎。脾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生化無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氣滯亦可使女子不孕。論治則當安五臟、通氣血,調經種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后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蘊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

  腎陽虛型不孕癥的中藥治療:婚久不孕不育,月經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經稀少,閉經,面色晦暗,腰酸腿軟,*淡漠,小便清長,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溫腎補氣養血、調補沖任。方藥:毓麟珠(人參、白術、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當歸、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車、丹參、香附。

  由宮寒引起腎陽虛所致的不孕癥,治療原則應溫補腎陽,可服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治療。針對宮寒的女性,中醫婦科專家介紹了幾種藥膳療法:雞煮益母草:烏雞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別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將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雞膛內,用清湯煮,雞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雞骨并藥渣焙干為末,加當歸120g、續斷60g、姜18g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紅花孕育蛋:取雞蛋1只,打一個口,放入藏紅花1.5g,攪勻蒸熟即成,月經來潮的第二天開始服,每天吃1個,連吃9個。持續服3~4個月經周期。主治氣虛夾瘀不孕,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后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蘊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2]

  2中醫治療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項

  治療不孕不育癥,專家還指出一些注意事項。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強體質。戒除酗酒及過度吸煙惡習、注意經期衛生;重視婚前檢查,以便預先發現生殖系統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異常;避免過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適度,避免傷精耗陰。注意產后或流產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間(包括排卵時及其前后的一兩天這段時間)*,能增加受孕的機會。排卵在下次月經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經周期28天,則排卵正好是兩次月經中間。月經不規律的婦女,最好是探測基礎體溫3個月以上,尋找自己的排卵期。(婦女在排卵前期,基礎體溫較低,在36.4-36.6℃之間,排卵后體溫上升0.3-0.5℃,直到月經來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試紙探測排卵時間。[3]

  再者,女性還要按時接種疫苗,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預防各種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傳染病,如性傳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識,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識,如果發現卵巢有不同于平時的變化一定要及時診治;如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高溫及毒物,一定要要嚴格按照操作規定和防護章程作業,千萬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夠脫離此類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變不良的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于油膩的東西,否則會影響*;另外還要注意避免接觸生活當中的有毒物品,如:從干洗店拿回來的衣服要放置幾天再穿,因為干洗劑會影響性功能;要重視婚前的體檢,早期發現異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結婚以后要經常夫妻雙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互相配合、互相諒解。

  簡而言之,中醫的辨癥施治能對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癥患者應該遵循科學治療不孕不育的原則,不要盲目用藥,要先確診、后治療,依據不同的病種選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時專家提醒,中藥治療也需對證,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隨意就診,多家嘗試,而應問診于專業的老中醫,以免耽誤治作為中醫治法。

  參考文獻

  [1]肖承悰,吳熙.《中醫婦科名家經驗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羅頌平,許麗綿,劉雁峰.《中醫婦科學科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編著.2008年版

  [3]畢煥英.《中醫婦科問診方法淺談》,《中醫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歡:
1. 有關中醫婦科護理論文

2. 婦產科畢業論文范文

3. 關于婦產科的論文范文

4.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

5. 婦產科醫學論文范文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美容養生論文封面模板

簡介:《中醫奇妙養生方大全》是2010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玉琪。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