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經營方針是啥意思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25 18:22:01
文檔

中醫養生經營方針是啥意思

上和元(北京)中醫研究院是致力于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建、中華福灸文化傳播、大眾養生產品研發、特色健康項目設計的民營股份制科研機構。本院以中華整體哲學思想為指導,以醫學圣典《黃帝內經》為根基,以“立心于天地、立命于生靈、立福于人類”為經營方針,以“給產品和服務注入個性、靈魂與使命”為創新理念;倡導“和序于自然、和德于人倫、和諧于身心” 的平衡生活方式,致力于為大眾提供“健康、活力、自信、夢想”的核心價值;抱持中國“和”文化的大愛情懷,踐行中醫濟世養生的仁德理念,創建 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和——“肝、心、脾、肺、腎”五行之氣,元——“福、樂、安、康、壽”五心之愿的文化體系,為人類健康長壽、為民族文化復興極盡綿薄之力。本院已研究開發出近60項創新產品和特色項目,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了24項發明專利和2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有22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推薦度:
導讀上和元(北京)中醫研究院是致力于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建、中華福灸文化傳播、大眾養生產品研發、特色健康項目設計的民營股份制科研機構。本院以中華整體哲學思想為指導,以醫學圣典《黃帝內經》為根基,以“立心于天地、立命于生靈、立福于人類”為經營方針,以“給產品和服務注入個性、靈魂與使命”為創新理念;倡導“和序于自然、和德于人倫、和諧于身心” 的平衡生活方式,致力于為大眾提供“健康、活力、自信、夢想”的核心價值;抱持中國“和”文化的大愛情懷,踐行中醫濟世養生的仁德理念,創建 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和——“肝、心、脾、肺、腎”五行之氣,元——“福、樂、安、康、壽”五心之愿的文化體系,為人類健康長壽、為民族文化復興極盡綿薄之力。本院已研究開發出近60項創新產品和特色項目,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了24項發明專利和2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有22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上和元(北京)中醫研究院是致力于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建、中華福灸文化傳播、大眾養生產品研發、特色健康項目設計的民營股份制科研機構。本院以中華整體哲學思想為指導,以醫學圣典《黃帝內經》為根基,以“立心于天地、立命于生靈、立福于人類”為經營方針,以“給產品和服務注入個性、靈魂與使命”為創新理念;倡導“和序于自然、和德于人倫、和諧于身心” 的平衡生活方式,致力于為大眾提供“健康、活力、自信、夢想”的核心價值;抱持中國“和”文化的大愛情懷,踐行中醫濟世養生的仁德理念,創建 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和——“肝、心、脾、肺、腎”五行之氣,元——“福、樂、安、康、壽”五心之愿的文化體系,為人類健康長壽、為民族文化復興極盡綿薄之力。本院已研究開發出近60項創新產品和特色項目,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了24項發明專利和2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有22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養生的經營理念

下面內容由我為您整理歸納,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發。

中醫養生的經營理念

1,整體觀: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在診斷時,中醫充分運用了診斷的全息性,從機體的整體性反應推斷病因。在治療與調理時,中醫強調了對證治療,對證治療即是針對機體在患病過程中整體反應清空的差異而采取的不同治療方案,相應的,中醫治療遵循證異治異、證同治同的原則。

,2,辨證論治:中醫養生強調因時、因地、因人而宜,強調養生保健要根據時令、地域和個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養生調理方案。

,3,以平為期: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是保持相對平衡的。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上工治未?。骸饵S帝內經》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思想,另外一部醫學巨著《千金藥方》中也提出“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這些都與現代醫學預防為主,心身保健預防醫學觀點相符。

,5,調動本能(正氣):中醫養生是靠徹底調動人體自身潛力(內),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進而達到整個身心平衡和諧的養生方法。中醫認為健康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平衡。正氣是指人體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時候是邪不能干擾破壞正氣所維持的穩態。醫生治好病意味著醫生是標,病人是本,標本相得,邪氣乃服。邪氣只是服了,而不是沒了。也即是醫生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人體的抵抗力與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對平衡,達到健康的目的。

中醫養生服務的設計應遵循八結合原則

自我調養與養生館服務相結合:中醫講“病人為本,醫生為標”,又講“三分治,七分養”,所以客戶的身體要恢復并保持健康,光靠養生館技師和專家的調理是不夠的,客戶自我的調養,無論是“起居有常”還是“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情志條暢”等都非常關鍵。

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一方面,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展,我們人類所具備的生物學屬性總是始終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總還是“沉重的肉身”,總還是要“吃喝拉撒”,總還是要新陳代謝,從這個意義來說,古老的中醫學歷經數千年檢驗,運用到現代人身上都還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從產品本身的易用性來看,由于現代研究人員的努力,多少會在已有的中醫藥原理基礎上對產品加以改進,從而讓專業人士和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這種現代方法是值得采用,而不必加以盲目排斥。所以我說要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相結合,正是基于這個角度來考量的。

個性化方案與標準化產品相結合:在養生館的產品服務設計過程中,個性化方案是必要的,因為客戶的健康問題具有個性化的一面,在設計調理方案時要做到辨證論治,要遵循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則,還有考慮客戶的經濟狀況、工作狀況、家庭狀況等,制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在個性化的方案的指導下選用標準化產品。個性化方案里面,有些是不用客戶花錢,比如對客戶的生活方式的指導建議,但標準化產品是養生館的贏利點,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個性化產品與標準化產品,兩者缺一不可。少了個性化方案,調理效果不會理想,少了標準化產品,則贏利無法保證。

立即顯效(治標)與根本解決(治本)相結合:好的調理方案,如果不能讓客戶立即看到效果(治標),則客戶對養生館的信心和信任度必然大打折扣。但光是有立即的顯效,卻無法根本解決客戶的健康問題,就像有些西醫西藥治療某些疾病一樣,同樣無法留住客戶。

養生服務與教育服務相結合:客戶的很多健康問題是因為無知造成的,不懂得健康養生之道造成的,患了疾病或處于亞健康狀態之后,盡管有了養生館的服務業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隨時可能會受到“六淫七情”的侵襲傷害,再加上中醫所說的“三分治,七分養”,而七分養往往不是在養生館場所內。所以好的調理專家,即應該是一個好的調理專家,又應該是一個好的老師,要告訴客戶在家里或工作時要有好的生活方式和養生方法。善于經營的養生館應該定期以不同的形式來教育客戶,幫助客戶掌握中醫養生的知識和簡單易用的技能。

身體調理與心理調理相結合:中醫講“形神合一”,指的就是人作為一個整體,其身心是相關的。身體的不舒適會導致心理情緒的不平和,心理情緒的不平和也會導致身體上的疾病或亞健康。所以養生館在給客戶做調理方案時,一定要同時調理客戶的身體和心理(情志)。

治未病、預病與治已病相結合:養生館畢竟是做“養生”、“調理”而不是“治療”的地方,所以對于有些客戶,已經患了嚴重的顯性的疾病,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首要的事情是要告訴客戶去醫院做治療,以免延誤客戶的治療時機。養生館不應該去做醫院應該做的事情,否則不僅會引發信任危機,更可能會牽上法律官司。再有,中醫講求“上工治未病”,所以對于一些客戶,他們在醫院做體檢或檢查時沒有查出的問題,養生館可以經由中醫專家或檢測設備探查出來,這時養生館有責任和義務告訴客戶這些“未病”或“亞健康”的問題所在,這正彰顯了養生館和醫院相比的優勢所在,也是對養生館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

中醫養生服務應遵循六大基本步驟:

一診二評三預警,四治五調六養護

一診:診斷過去。主要通過對醫學體檢報告及已患疾病信息來診斷客戶過去的健康狀況,在制定調理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過去已患疾病的問題。

二評:評估現狀。中醫辨證和設備檢查的“人機合參”,結果更客觀準確。中醫辨證包括中醫四診評估和體質經絡評估,設備檢查常見的有人體代謝免疫評估、營養評估、特色項目評估和人體健商評估等。

三預警:發現未病之病,實現疾病“早期預警”。常見的有人體基因分析、心腦血管24項評估、鷹眼全身掃描健康評估、心功能動脈硬化無創評估等。

四治:醫學咨詢導醫導診。根據前面所說的“治未病、預病與治已病相結合”原則,對于有些客戶,已經患了嚴重的顯性的疾病,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首要的事情是要告訴客戶去醫院做治療,以免延誤客戶的治療時機。所以這一步就是在發現客戶有疾病時告訴客戶應該去哪就醫,就醫應該注意什么問題等。

五調:在養生會所由專業的中醫調理專家或技師實施。常見的調理手段包括飲食調理、營養免疫、心理調理和經絡調理等四個方面。經絡調理有常見的八法——熏、蒸、浴、灸、推、拔、刮、熨。另外還有所謂的督脈經絡調理、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痛癥調理、膀胱經導引排毒、五行罐療、電熱砭石刮痧、二十四節氣艾灸法、熏蒸、足療、耳穴、光波能量調理等都可以歸為疏通經絡的調理方法。

六養護:與上一步的調理不同,養護這一步不在養生館進行,不是由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實施的,是客戶自己要實施和注意的。養護主要包括起居、運動、環境和文化四個方面。起居養護是指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處理生活細節,保持良好習慣,建立符合自身生物節律的活動規律,以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謂之生活起居養生法。生活起居養護涉及起居有常、安臥有方、不妄勞作、居處適宜及衣著宜忌等內容。運動養護,常見的有真氣運行法、道家丹道、少林內功、禪坐、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易筋經、三一二經絡鍛煉法等。環境養護包括旅游養生、風水咨詢、居家環境調理等方面。文化養護指通過參加國學大講堂、國學培訓、琴棋書畫等藝術活動來進行養生。

中醫養生的經營理念

下面內容由我為您整理歸納,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發。

中醫養生的經營理念

1,整體觀: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在診斷時,中醫充分運用了診斷的全息性,從機體的整體性反應推斷病因。在治療與調理時,中醫強調了對證治療,對證治療即是針對機體在患病過程中整體反應清空的差異而采取的不同治療方案,相應的,中醫治療遵循證異治異、證同治同的原則。

,2,辨證論治:中醫養生強調因時、因地、因人而宜,強調養生保健要根據時令、地域和個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養生調理方案。

,3,以平為期: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是保持相對平衡的。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上工治未?。骸饵S帝內經》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思想,另外一部醫學巨著《千金藥方》中也提出“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這些都與現代醫學預防為主,心身保健預防醫學觀點相符。

,5,調動本能(正氣):中醫養生是靠徹底調動人體自身潛力(內),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進而達到整個身心平衡和諧的養生方法。中醫認為健康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平衡。正氣是指人體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時候是邪不能干擾破壞正氣所維持的穩態。醫生治好病意味著醫生是標,病人是本,標本相得,邪氣乃服。邪氣只是服了,而不是沒了。也即是醫生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人體的抵抗力與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對平衡,達到健康的目的。

中醫養生服務的設計應遵循八結合原則

自我調養與養生館服務相結合:中醫講“病人為本,醫生為標”,又講“三分治,七分養”,所以客戶的身體要恢復并保持健康,光靠養生館技師和專家的調理是不夠的,客戶自我的調養,無論是“起居有常”還是“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情志條暢”等都非常關鍵。

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一方面,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展,我們人類所具備的生物學屬性總是始終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總還是“沉重的肉身”,總還是要“吃喝拉撒”,總還是要新陳代謝,從這個意義來說,古老的中醫學歷經數千年檢驗,運用到現代人身上都還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從產品本身的易用性來看,由于現代研究人員的努力,多少會在已有的中醫藥原理基礎上對產品加以改進,從而讓專業人士和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這種現代方法是值得采用,而不必加以盲目排斥。所以我說要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相結合,正是基于這個角度來考量的。

個性化方案與標準化產品相結合:在養生館的產品服務設計過程中,個性化方案是必要的,因為客戶的健康問題具有個性化的一面,在設計調理方案時要做到辨證論治,要遵循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則,還有考慮客戶的經濟狀況、工作狀況、家庭狀況等,制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在個性化的方案的指導下選用標準化產品。個性化方案里面,有些是不用客戶花錢,比如對客戶的生活方式的指導建議,但標準化產品是養生館的贏利點,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個性化產品與標準化產品,兩者缺一不可。少了個性化方案,調理效果不會理想,少了標準化產品,則贏利無法保證。

立即顯效(治標)與根本解決(治本)相結合:好的調理方案,如果不能讓客戶立即看到效果(治標),則客戶對養生館的信心和信任度必然大打折扣。但光是有立即的顯效,卻無法根本解決客戶的健康問題,就像有些西醫西藥治療某些疾病一樣,同樣無法留住客戶。

養生服務與教育服務相結合:客戶的很多健康問題是因為無知造成的,不懂得健康養生之道造成的,患了疾病或處于亞健康狀態之后,盡管有了養生館的服務業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隨時可能會受到“六淫七情”的侵襲傷害,再加上中醫所說的“三分治,七分養”,而七分養往往不是在養生館場所內。所以好的調理專家,即應該是一個好的調理專家,又應該是一個好的老師,要告訴客戶在家里或工作時要有好的生活方式和養生方法。善于經營的養生館應該定期以不同的形式來教育客戶,幫助客戶掌握中醫養生的知識和簡單易用的技能。

身體調理與心理調理相結合:中醫講“形神合一”,指的就是人作為一個整體,其身心是相關的。身體的不舒適會導致心理情緒的不平和,心理情緒的不平和也會導致身體上的疾病或亞健康。所以養生館在給客戶做調理方案時,一定要同時調理客戶的身體和心理(情志)。

治未病、預病與治已病相結合:養生館畢竟是做“養生”、“調理”而不是“治療”的地方,所以對于有些客戶,已經患了嚴重的顯性的疾病,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首要的事情是要告訴客戶去醫院做治療,以免延誤客戶的治療時機。養生館不應該去做醫院應該做的事情,否則不僅會引發信任危機,更可能會牽上法律官司。再有,中醫講求“上工治未病”,所以對于一些客戶,他們在醫院做體檢或檢查時沒有查出的問題,養生館可以經由中醫專家或檢測設備探查出來,這時養生館有責任和義務告訴客戶這些“未病”或“亞健康”的問題所在,這正彰顯了養生館和醫院相比的優勢所在,也是對養生館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

中醫養生服務應遵循六大基本步驟:

一診二評三預警,四治五調六養護

一診:診斷過去。主要通過對醫學體檢報告及已患疾病信息來診斷客戶過去的健康狀況,在制定調理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過去已患疾病的問題。

二評:評估現狀。中醫辨證和設備檢查的“人機合參”,結果更客觀準確。中醫辨證包括中醫四診評估和體質經絡評估,設備檢查常見的有人體代謝免疫評估、營養評估、特色項目評估和人體健商評估等。

三預警:發現未病之病,實現疾病“早期預警”。常見的有人體基因分析、心腦血管24項評估、鷹眼全身掃描健康評估、心功能動脈硬化無創評估等。

四治:醫學咨詢導醫導診。根據前面所說的“治未病、預病與治已病相結合”原則,對于有些客戶,已經患了嚴重的顯性的疾病,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首要的事情是要告訴客戶去醫院做治療,以免延誤客戶的治療時機。所以這一步就是在發現客戶有疾病時告訴客戶應該去哪就醫,就醫應該注意什么問題等。

五調:在養生會所由專業的中醫調理專家或技師實施。常見的調理手段包括飲食調理、營養免疫、心理調理和經絡調理等四個方面。經絡調理有常見的八法——熏、蒸、浴、灸、推、拔、刮、熨。另外還有所謂的督脈經絡調理、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痛癥調理、膀胱經導引排毒、五行罐療、電熱砭石刮痧、二十四節氣艾灸法、熏蒸、足療、耳穴、光波能量調理等都可以歸為疏通經絡的調理方法。

六養護:與上一步的調理不同,養護這一步不在養生館進行,不是由養生館的專家或技師實施的,是客戶自己要實施和注意的。養護主要包括起居、運動、環境和文化四個方面。起居養護是指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處理生活細節,保持良好習慣,建立符合自身生物節律的活動規律,以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謂之生活起居養生法。生活起居養護涉及起居有常、安臥有方、不妄勞作、居處適宜及衣著宜忌等內容。運動養護,常見的有真氣運行法、道家丹道、少林內功、禪坐、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易筋經、三一二經絡鍛煉法等。環境養護包括旅游養生、風水咨詢、居家環境調理等方面。文化養護指通過參加國學大講堂、國學培訓、琴棋書畫等藝術活動來進行養生。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養生原則

中醫養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原則,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原則1、調節正氣

即保持人體正氣的充盈及其正?;顒?。

中醫認為,氣是構*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充滿全身,運行不息,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盛衰和運行的正常與否決定著人體的強弱壽夭。

如生活起居違逆了四時的變化,可引起氣的耗散或氣的運行障礙;

勞累過度、性生活不節可導致氣虛;

久臥久坐等過逸行為,則往往造成氣行郁滯;

飲食不當也會傷氣;

情志失常則最易損氣和滯氣。

另外,亂用補藥,往往損傷正氣于無形之中。

  中醫養生原則2、順應自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膚干;

水土環境不同,人的生活習性也會產生差異。若不明此理,隨心所欲,機體無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疾病迭起。如有的人為求時髦,冬天衣著少而露,以致感冒、關節酸痛;有的人只圖舒適,夏天長時間孵空調,最后生出“空調病”。

人只有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為等隨時適應自然界各種變化,保持體內外的協調,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長壽

  中醫養生原則3、運動形體

形體好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它內含精、氣、神,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形體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膚、血脈筋骨、臟腑組織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秴问洗呵铩分姓f:“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說明了動形以防精氣郁滯的道理。運動形體還能增強脾胃機能,有助于氣血的化生。關于老人的縱向研究表明,堅持適量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者,90歲后多數能獨立生活。

  中醫養生原則4、固護陰精

陰精,指腎精,也包括其他臟腑之精。中醫視精為構*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中醫養生原則5、靜神內守

這里的神,指精神思維活動。養生要保持精神思維活動的清靜內守。一般來說,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

用神不當,長期過激或突然劇烈的情志活動,超過了人體調節適應能力,會耗傷精氣,引起氣行紊亂,陰陽失調,臟器受損而發病。因此,從養生防病角度而言,應常使精神清靜內守。

這樣,精、氣、形可得到休養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悅愉快,避免躁、憂、悲、驚、怒等不良情緒。經常進行靜坐、欣賞音樂、書畫等藝術活動等,可以產生良好的調節效果。所以,靜神內守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這樣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調節作用。

中醫養生原則

中醫養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原則,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原則1、調節正氣

即保持人體正氣的充盈及其正?;顒?。

中醫認為,氣是構*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充滿全身,運行不息,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盛衰和運行的正常與否決定著人體的強弱壽夭。

如生活起居違逆了四時的變化,可引起氣的耗散或氣的運行障礙;

勞累過度、性生活不節可導致氣虛;

久臥久坐等過逸行為,則往往造成氣行郁滯;

飲食不當也會傷氣;

情志失常則最易損氣和滯氣。

另外,亂用補藥,往往損傷正氣于無形之中。

  中醫養生原則2、順應自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膚干;

水土環境不同,人的生活習性也會產生差異。若不明此理,隨心所欲,機體無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疾病迭起。如有的人為求時髦,冬天衣著少而露,以致感冒、關節酸痛;有的人只圖舒適,夏天長時間孵空調,最后生出“空調病”。

人只有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為等隨時適應自然界各種變化,保持體內外的協調,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長壽

  中醫養生原則3、運動形體

形體好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它內含精、氣、神,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形體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膚、血脈筋骨、臟腑組織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秴问洗呵铩分姓f:“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說明了動形以防精氣郁滯的道理。運動形體還能增強脾胃機能,有助于氣血的化生。關于老人的縱向研究表明,堅持適量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者,90歲后多數能獨立生活。

  中醫養生原則4、固護陰精

陰精,指腎精,也包括其他臟腑之精。中醫視精為構*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中醫養生原則5、靜神內守

這里的神,指精神思維活動。養生要保持精神思維活動的清靜內守。一般來說,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

用神不當,長期過激或突然劇烈的情志活動,超過了人體調節適應能力,會耗傷精氣,引起氣行紊亂,陰陽失調,臟器受損而發病。因此,從養生防病角度而言,應常使精神清靜內守。

這樣,精、氣、形可得到休養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悅愉快,避免躁、憂、悲、驚、怒等不良情緒。經常進行靜坐、欣賞音樂、書畫等藝術活動等,可以產生良好的調節效果。所以,靜神內守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這樣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調節作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一、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祟惿嬗谧匀唤缰?,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鹅`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并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并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于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御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彼?,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并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p>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鹅`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备鸷椤侗阕印绕ぶ晾怼芬缘毯退?、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睆娬{神依賴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睆娬{神可以反饋地作用于精和氣,影響甚至*整個生命過程。對于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辟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闭捎谛紊窠y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于形氣精神?!?/p>

二、中醫養生最講究的還是這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八紵o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边@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饵S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薄梆B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于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于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拔骞葹轲B,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薄昂衔逦?,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了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于對醫理的拓展,或據于對藥物的效用,或據于對時令的把握,或據于對地域的考慮,或據于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三、中醫養生與健康的關系是什么

養生保健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鐘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癥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鐘,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鐘,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于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松,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后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準。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松松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于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鐘,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四、如何正確看待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性,二個是時代性。

現在有的人過分強調古代的養生方法,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過分強調吃素,事實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沒了,人體還是需要合理的營養結構的。低膽固醇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膽固醇血癥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代謝過程中,許多基本物質,如維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出來的,并且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血液中適宜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從時代性來說,傳統中醫有許多過時的東西是應該更新的。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養生文化,但許多養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就像人們說話有特殊的“語境”。一樣。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漢代人講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不合時宜。

古代養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蟄伏,少動,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這與古時人們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關。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動就少消耗,可以減少體力的支出;同時古代人的衣衫單薄,沒有現在這么講究,就是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多動、出汗,身體發涼,遇冷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醫少藥,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療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講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天寒地凍。

取暖設施欠缺,洗澡極易感冒,感冒后治療不及時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們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個月去一二次,那時人們穿的也沒現在這么齊全,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洗澡時稍不注意,著涼受風就容易感冒。

但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換衣是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類疾病較之建國初期明顯減少,如癰、瘡、腫、癤等感染性皮膚病幾乎絕跡了。這些都是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帶來的好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講究科學。有的人誤導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結果許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在繼承古人養生經驗和傳統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科學性。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一、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祟惿嬗谧匀唤缰?,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鹅`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并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并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于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御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彼?,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并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p>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鹅`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备鸷椤侗阕印绕ぶ晾怼芬缘毯退?、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睆娬{神依賴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睆娬{神可以反饋地作用于精和氣,影響甚至*整個生命過程。對于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辟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闭捎谛紊窠y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于形氣精神?!?/p>

二、中醫養生最講究的還是這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八紵o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边@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饵S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薄梆B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于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于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拔骞葹轲B,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薄昂衔逦?,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了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于對醫理的拓展,或據于對藥物的效用,或據于對時令的把握,或據于對地域的考慮,或據于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三、中醫養生與健康的關系是什么

養生保健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鐘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癥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鐘,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鐘,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于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松,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后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準。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松松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于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鐘,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四、如何正確看待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性,二個是時代性。

現在有的人過分強調古代的養生方法,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過分強調吃素,事實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沒了,人體還是需要合理的營養結構的。低膽固醇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膽固醇血癥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代謝過程中,許多基本物質,如維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出來的,并且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血液中適宜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從時代性來說,傳統中醫有許多過時的東西是應該更新的。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養生文化,但許多養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就像人們說話有特殊的“語境”。一樣。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漢代人講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不合時宜。

古代養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蟄伏,少動,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這與古時人們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關。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動就少消耗,可以減少體力的支出;同時古代人的衣衫單薄,沒有現在這么講究,就是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多動、出汗,身體發涼,遇冷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醫少藥,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療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講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天寒地凍。

取暖設施欠缺,洗澡極易感冒,感冒后治療不及時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們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個月去一二次,那時人們穿的也沒現在這么齊全,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洗澡時稍不注意,著涼受風就容易感冒。

但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換衣是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類疾病較之建國初期明顯減少,如癰、瘡、腫、癤等感染性皮膚病幾乎絕跡了。這些都是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帶來的好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講究科學。有的人誤導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結果許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在繼承古人養生經驗和傳統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科學性。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一、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祟惿嬗谧匀唤缰?,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鹅`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并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并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于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御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彼?,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并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p>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鹅`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备鸷椤侗阕印绕ぶ晾怼芬缘毯退?、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睆娬{神依賴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睆娬{神可以反饋地作用于精和氣,影響甚至*整個生命過程。對于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辟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闭捎谛紊窠y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于形氣精神?!?/p>

二、中醫養生最講究的還是這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八紵o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边@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饵S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薄梆B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于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于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拔骞葹轲B,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薄昂衔逦?,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了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于對醫理的拓展,或據于對藥物的效用,或據于對時令的把握,或據于對地域的考慮,或據于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三、中醫養生與健康的關系是什么

養生保健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鐘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癥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鐘,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鐘,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于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松,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后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準。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松松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于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鐘,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四、如何正確看待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性,二個是時代性。

現在有的人過分強調古代的養生方法,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過分強調吃素,事實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沒了,人體還是需要合理的營養結構的。低膽固醇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膽固醇血癥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代謝過程中,許多基本物質,如維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出來的,并且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血液中適宜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從時代性來說,傳統中醫有許多過時的東西是應該更新的。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養生文化,但許多養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就像人們說話有特殊的“語境”。一樣。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漢代人講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不合時宜。

古代養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蟄伏,少動,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這與古時人們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關。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動就少消耗,可以減少體力的支出;同時古代人的衣衫單薄,沒有現在這么講究,就是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多動、出汗,身體發涼,遇冷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醫少藥,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療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講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天寒地凍。

取暖設施欠缺,洗澡極易感冒,感冒后治療不及時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們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個月去一二次,那時人們穿的也沒現在這么齊全,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洗澡時稍不注意,著涼受風就容易感冒。

但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換衣是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類疾病較之建國初期明顯減少,如癰、瘡、腫、癤等感染性皮膚病幾乎絕跡了。這些都是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帶來的好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講究科學。有的人誤導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結果許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在繼承古人養生經驗和傳統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科學性。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的原則的相關資料。

  中醫養生的原則1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于四時,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醫|學教育網整理,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鄙鐣h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為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為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于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體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為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于先天,養于水谷而藏于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縱情泄欲,則*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欲并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欲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景岳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中醫養生的原則2

一、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系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于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于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郁”的鍛煉目的?;顒咏罟?,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于任督二脈循行于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于任督二脈,并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復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表現,簡稱為“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秲冉洝氛f“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欲,須有賴于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于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四、節欲保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额惤洝访鞔_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于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于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胺蚓?,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于腎陰,五臟之陽取之于腎陽。古人認為“若入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為衰老的征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為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泄欲,會使*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肚Ы鹨健分兄赋觯骸熬邉t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系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于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欲。所謂節欲,是指對于男女間*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欲,也不縱欲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節欲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保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于先天,養于水谷而藏于五臟,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秲冉洝匪f:“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后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于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额惤洝分赋觯骸吧起B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端貑枴づe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郁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郁結,或氣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臟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欲、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欲、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的原則的相關資料。

  中醫養生的原則1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于四時,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醫|學教育網整理,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鄙鐣h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為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為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于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體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為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于先天,養于水谷而藏于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縱情泄欲,則*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欲并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欲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景岳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中醫養生的原則2

一、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系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于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于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郁”的鍛煉目的?;顒咏罟?,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于任督二脈循行于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于任督二脈,并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復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表現,簡稱為“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秲冉洝氛f“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欲,須有賴于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于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四、節欲保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额惤洝访鞔_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于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于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胺蚓?,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于腎陰,五臟之陽取之于腎陽。古人認為“若入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為衰老的征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為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泄欲,會使*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肚Ы鹨健分兄赋觯骸熬邉t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系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于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欲。所謂節欲,是指對于男女間*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欲,也不縱欲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節欲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保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于先天,養于水谷而藏于五臟,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秲冉洝匪f:“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后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于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额惤洝分赋觯骸吧起B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端貑枴づe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郁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郁結,或氣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臟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欲、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欲、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主要是起到預防的作用,其目的是預防疾病,未病先防。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在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主要是起到預防的作用,其目的是預防疾病,未病先防。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在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主要是起到預防的作用,其目的是預防疾病,未病先防。

中醫養生的理念


中醫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在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中醫健康養生的4個基本原則

中醫 健康 養生 的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 形神兼養

動靜結合 調養脾腎

順應自然

為什么人體要順應四季的變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順利安康的度過一年四季。

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臥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于空氣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充盛。

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妄泄。

形神兼養

形體物質是生命的基礎,只有形體完備,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活動;精神活動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調暢,才能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官九竅及精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動靜結合

只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人體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應提倡“養身莫善于動”,強調“養靜為攝生之首務”的原則。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暢,氣血調和,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靜,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調養脾腎

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的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 健康 ,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壽命短夭。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于周身,維持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中醫健康養生的4個基本原則

中醫 健康 養生 的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 形神兼養

動靜結合 調養脾腎

順應自然

為什么人體要順應四季的變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順利安康的度過一年四季。

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臥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于空氣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充盛。

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妄泄。

形神兼養

形體物質是生命的基礎,只有形體完備,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活動;精神活動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調暢,才能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官九竅及精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動靜結合

只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人體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應提倡“養身莫善于動”,強調“養靜為攝生之首務”的原則。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暢,氣血調和,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靜,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調養脾腎

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的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 健康 ,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壽命短夭。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于周身,維持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經營方針是啥意思

上和元(北京)中醫研究院是致力于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建、中華福灸文化傳播、大眾養生產品研發、特色健康項目設計的民營股份制科研機構。本院以中華整體哲學思想為指導,以醫學圣典《黃帝內經》為根基,以“立心于天地、立命于生靈、立福于人類”為經營方針,以“給產品和服務注入個性、靈魂與使命”為創新理念;倡導“和序于自然、和德于人倫、和諧于身心” 的平衡生活方式,致力于為大眾提供“健康、活力、自信、夢想”的核心價值;抱持中國“和”文化的大愛情懷,踐行中醫濟世養生的仁德理念,創建 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和——“肝、心、脾、肺、腎”五行之氣,元——“福、樂、安、康、壽”五心之愿的文化體系,為人類健康長壽、為民族文化復興極盡綿薄之力。本院已研究開發出近60項創新產品和特色項目,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了24項發明專利和2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有22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